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从亚氏详尽论述矛盾律和排中律以及偶有涉及同一律的思想出发,指明亚氏根本没有把充足理由律作为形式逻辑的一个基本规律;然后进一步指出,在亚氏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中,矛盾律是最基本的规律,从亚氏逻辑理论看,最根本的原则是无矛盾性而非同一性;最后肯定了亚氏关于逻辑规律的学说在亚氏逻辑乃至整个逻辑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指出亚氏逻辑基本规律学说的局限似有混淆哲学认识论与形式逻辑之嫌。  相似文献   

2.
数学概念教学是高等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从形式逻辑的视角 ,分析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和结构 ,并对数学概念中的形式逻辑的体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虚概念的形成有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基础,更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扬,是众多事物属性的整合,是思维创造性(发现与发明)的重要成果。形式逻辑的概念理论的实概念的理论,套用来研究虚概念,是理论的错位。本文在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指导下,就虚概念的性质、形成,功能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关于充足理由律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18世纪初,莱布尼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充足理由原则。莱布尼兹主要从存在的理由、生成的理由、认识的理由三个方面来揭示充足理由原则。莱布尼兹关于充足理由原则的思想对近现代西方哲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6.
论证概念是包括非形式逻辑在内的论辩理论的核心。将论证理解为语义学概念还是语用学(辩证的)概念是非形式逻辑和经典逻辑的分水岭。对论证理解的逐步宽泛化,本质上就是对它不断增加功能性内涵,以使其适应更广阔的论域。所幸的是,与北美日常英语不同,汉语中的“论证”没有否定性的意味,这就使得日益丰富的论证概念可直接被应用于汉语日常论辩。  相似文献   

7.
论证概念是包括非形式逻辑在内的论辩理论的核心。将论证理解为语义学概念还是语用学(辩证的)概念是非形式逻辑和经典逻辑的分水岭。对论证理解的逐步宽泛化,本质上就是对它不断增加功能性内涵,以使其适应更广阔的论域。所幸的是,与北美日常英语不同,汉语中的“论证”没有否定性的意味,这就使得日益丰富的论证概念可直接被应用于汉语日常论辩。  相似文献   

8.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一直是形式逻辑研究与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理解集合概念的关键是弄清什么是集合体,而理解集合体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特征。唯有如此,才能准确理解集合概念的本质,走出辨析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中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区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是普通逻辑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积极地克服这个难点,不仅有助于准确地辨识概念、使用概念,也有助于恰当地进行判断和推理。教学实践证明,正确区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必须在理论上重点研究以下两个问题:(1)客观事物中类与分子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集合体与个体的关系;(2)普通逻辑中集合概念与单独概念、普遍概念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但又属于不同的层次。前一个问题虽然是认识论研究的范围,但它却是正确区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借鉴国际国内企业管理前沿理论的基础上,初步提出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基本规律。并且对该基本规律在战略管理、组织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体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五至四世纪,希腊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邦内部的斗争,奴隶占有制的民主制度,取代了公元前八至六世纪的氏族贵族制度。社会政治体制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文化艺术的繁荣。每年举行的泛雅典娜祭,特别是每隔四年举行一次的宙斯大庆,以及伴随大庆举行的奥林匹亚竞技会,带来了体育运动,午蹈、音乐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以及相竞发表演说的盛况;对酒神、农神的祭祷,带来了悲剧和喜剧汇演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至60年代,我国逻辑学界掀起了一场逻辑大讨论,这场讨论影响深远.形式逻辑真实性与正确性的问题作为讨论的焦点之一,受到了很多学者包括温公颐先生的关注.为了对形式逻辑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进而对逻辑学根本性的问题以及对今天的逻辑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梳理了温先生对真实性与正确性的理论分析,并回顾50年代至60年代逻辑大讨论中对于这一重要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现有的对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定义 ,虽说法不一 ,但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 ,不易理解 ,而且把非集合概念定义为“不反映集合体”还有违反定义规则之嫌。我们知道 ,“集合体”和“个体”是相对的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 ,而非集合概念是反映个体的 ,所以 ,应该把集合概念定义为“反映集合体的概念” ,而把非集合概念定义为“反映个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非形式逻辑的形式化研究秉持一种局部的形式化观,即非形式逻辑能够部分地被形式化,但不是全部。形式化研究亟需回应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形式化域,也就是明确形式化的研究对象。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找到适格的形式化工具,使之能够适用于处理形式化域当中的研究对象。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应用适格的形式化工具来展开具体的形式化研究。回答这三个问题是建构非形式逻辑形式化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推理链是概念形成与完善的逻辑机制与过程,最初形成的基本概念是抽象概念后继的解释或定义,基本概念的定义概念是具体概念.在辩证法指导下,从认识过程整合形式,是形式逻辑全面繁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人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人对概念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虚概念同真实概念的不同就在于 ,虚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及其特有属性 (或本质属性 )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存在的。虚概念 ,作为概念家庭中的一员 ,它理所当然的具备概念的两个逻辑特性 ,即虚概念也有其内涵和外延。正确理解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仅使我们对虚概念的认识比较完满。同时也更加准确地去掌握和运用虚概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长期以来在逻辑界和逻辑教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难点问题,提出了一种简明的确认方法,并对“非集合概念和普通概念的关系问题”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8.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一直是形式逻辑研究与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理解集合概念的关键是弄清什么是集合体,而理解集合体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特征.唯有如此,才能准确理解集合概念的本质,走出辨析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中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关于概念和虚概念的问题曾经展开热烈的讨论,也解决了不少重大问题。但真概念、假概念、虚概念、实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仍然悬而未决。以是否正确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作为划分真假概念的依据,以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非现实世界作为区分实概念和虚概念的依据。实概念中有真假概念之分,虚概念中亦有真假概念之分,且概念的真假虚实会随着论域及实践而发生转换。  相似文献   

20.
逻辑的“虚概念”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逻辑教科书在概念分类表上,都没有列入真值联结词、模态词、系词、量词这一类逻辑常项。克服这个缺陷的一条思路是重新解释“虚概念”,把“虚概念”界定为仅用于表达命题的逻辑形式而没有为其所指的对象物的概念,以确定联结词一类的逻辑常项在概念分类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