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充足理由律是否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问题,国内逻辑界在78—80年曾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此后讨论虽少,但从陆续出版的新编形式逻辑教材来看,并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较详细地评述了讨论中提出的五种观点及其论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改造方法,并对照争论中的各种意见,试图从各个不同角度(包括从现代逻辑角度)证明,经过这样改造后的充足理由律是可以和同一律等“三律”并列,与”三律”既协调一致又互相补充的一条重要的演绎逻辑基本规律.它与“三律”一样,既可以用命题间的真假关系来表达,文可以用重言式来表达(即可以“形式化”).  相似文献   

2.
<正> 充足理由律是不是普通逻辑(亦称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长期以来,始终是我国逻辑学界争论的问题。攻之者曰非,辩之者说是,至今仍无定论。这反映在一些有影响的教科书上,颇多各执己见,说法不一。如:中国人大哲学系逻辑教研室主编的“形式逻辑(修订本)”与苏天辅著的中央广播电大教材“形式逻辑”等,都将充足理由律列为一节加以阐述;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诸葛殷同等六人合编的“形式逻辑原理”,则明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从亚氏详尽论述矛盾律和排中律以及偶有涉及同一律的思想出发,指明亚氏根本没有把充足理由律作为形式逻辑的一个基本规律;然后进一步指出,在亚氏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中,矛盾律是最基本的规律,从亚氏逻辑理论看,最根本的原则是无矛盾性而非同一性;最后肯定了亚氏关于逻辑规律的学说在亚氏逻辑乃至整个逻辑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指出亚氏逻辑基本规律学说的局限似有混淆哲学认识论与形式逻辑之嫌。  相似文献   

4.
我国逻辑学界普遍认为同一律等四条规律是思维逻辑形式的规律。中国人民大学《形式逻辑》指出:“形式逻辑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还研究思维逻辑形式的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它们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原理》认为:“逻辑形式的规律有很多,其中有些规律……体现了正确的思维的基本要求……这一部分规律叫做思维的基本规律。思维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我们认为,从同一律等四条规律的实际看,认为它们是“思维逻辑形式的规律”这一观点值得重新探讨。本文将从基本内容、逻辑要求以及违反逻辑要求的逻辑错误三个方面,论证四条规律中最基本的一条─—同一律不是思维逻辑形式的规律,而是思维内容的规律。 一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通常被表述为:“在同一思维(即对同一对象的同一方面的思维)过  相似文献   

5.
关于辩证逻辑的对象及其基本规律问题,目前哲学界正在探讨。本文提出与形式逻辑四条基本规律相对应的辩证逻辑四条基本规律:自身相异律、矛盾律、不排中律和理由相对律,并进而论述其意义及辩证逻辑的对象问题。观点很不成熟,就教于哲学界的同志们。 (一) 在逻辑学的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有  相似文献   

6.
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问题在我国学术界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争论各方都把亚里士多德的直言命题的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属性不能同时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主题”看作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不矛盾律的内容,这样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与辩证法的矛盾规律就不能并行不悖,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就难以区分,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就必然相互冲突。笔者认为,亚氏的直言命题的逻辑是形而上学的逻辑,其基本规律是形而上学的逻辑的基本规律,而非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应是揭示命题真值的确定性的规律,辩证法的矛盾规律则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内容的规律。基于此,本文对不矛盾与矛盾规律、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诸关系作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在人的思维活动中,虚概念作为真实概念的对立面存在,它弥补了真实概念的不足,是人们思维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对虚概念有无内涵和外延这一问题的合理回答,则有利于人们更好、更准确地把握和运用虚概念。无论从概念的特征讲,还是从辩证的思维角度分析,虚概念都应该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体,即虚概念有内涵,也有外延。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在编辑学研究领域,围绕编辑学理论框架和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论争比较引人注意.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编辑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编辑主客体的界定等问题上.争论有利于编辑学的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9.
关于充足理由律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18世纪初,莱布尼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充足理由原则。莱布尼兹主要从存在的理由、生成的理由、认识的理由三个方面来揭示充足理由原则。莱布尼兹关于充足理由原则的思想对近现代西方哲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概念主义者与非概念主义者之间的争论主要源于对“经验”和“概念”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理解,在不澄清这两个概念的情况下,双方很难通过争论来达成共识.两者对于“经验”的不同定义则进一步导致了两者对“概念”的不同定义.若不能对概念的形成机理问题达成共识,就很难消除两者间的分歧.另外,对概念形成机理的研究同时可将该争论引向更具价值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虚概念的形成有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基础,更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扬,是众多事物属性的整合,是思维创造性(发现与发明)的重要成果。形式逻辑的概念理论的实概念的理论,套用来研究虚概念,是理论的错位。本文在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指导下,就虚概念的性质、形成,功能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藏传因明的正确论证论式是一个具有充足理由(正因)的论式,要具有充足理由必须要具备充足理由的三项条件,而这三项条件就是三个判断。三项条件中的第二项和第三项条件具有形式逻辑的假言判断性质。本文通过对该两项条件的假言判断性质的分析,旨在说明藏传因明对假言判断范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集合概念和普遍概念是形式逻辑中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从理论上讲它们的界定范围是分明的,不存在区分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在形式逻辑中普遍认为,集合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是一个难点,区别集合概念与普遍概念的不同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从而产生对这两个  相似文献   

14.
前人在运用训诂方法训释词义的时候,往往难免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面出现逻辑错误,而这些又往往与违反思维的基本规律密切相关。训诂在概念方面所出现的逻辑问题,一般表现在内涵与外延不明确这两个方面;在判断方面所出现的逻辑问题,一般表现在把误字当做正字、把衍文当做正文、把虚词当做实词、误动为静或误静为动、把借字当做本字、把引申义当做本义、把联绵词当做两个单词等方面;在推理方面所出现的逻辑问题,一般表现在以偏概全、机械类比和前提不真实等方面;在思维规律方面所出现的逻辑问题,一般表现在违反同一律、违反不矛盾律、违反充足理由律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浅析虚概念     
近年来,尽管我国对形式逻辑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某些问题上的研究仍不尽人意。譬如在对待虚概念的问题上,现已出版的逻辑教材及普及读物中意见不一致,甚至针锋相对,令初学者茫然。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第19页:“虚概念是没有正确地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概念,客观世界中没有一个相应于虚概念的事物类。”中国人民大学逻辑室主编《形式逻辑》第26至27页:“虚概念既无外延也无内涵……。”何应灿、彭漪涟主编《普通逻辑自学指南》第21至24页,表述了一切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包括虚概念在内)的观点。另外不同版本的教材,对…  相似文献   

16.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一直是形式逻辑研究与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理解集合概念的关键是弄清什么是集合体,而理解集合体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特征.唯有如此,才能准确理解集合概念的本质,走出辨析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中的误区.  相似文献   

17.
形式逻辑概念定义探析张和平概念作为思维的细胞,是组成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素。在现行的形式逻辑教学体系中,概念论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概念,首先需要回答什么是概念的问题,而回答什么是概念就是要给出它的定义。站在形式逻辑的角度作出一个比较科学的概念定义,不仅...  相似文献   

18.
关于概念和虚概念的问题曾经展开热烈的讨论,也解决了不少重大问题。但真概念、假概念、虚概念、实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仍然悬而未决。以是否正确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作为划分真假概念的依据,以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非现实世界作为区分实概念和虚概念的依据。实概念中有真假概念之分,虚概念中亦有真假概念之分,且概念的真假虚实会随着论域及实践而发生转换。  相似文献   

19.
人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人对概念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虚概念同真实概念的不同就在于 ,虚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及其特有属性 (或本质属性 )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存在的。虚概念 ,作为概念家庭中的一员 ,它理所当然的具备概念的两个逻辑特性 ,即虚概念也有其内涵和外延。正确理解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仅使我们对虚概念的认识比较完满。同时也更加准确地去掌握和运用虚概念  相似文献   

20.
关于概念和虚概念的问题曾经展开热烈的讨论,也解决了不少重大问题。但真概念、假概念、虚概念、实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仍然悬而未决。以是否正确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作为划分真假概念的依据,以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非现实世界作为区分实概念和虚概念的依据。实概念中有真假概念之分,虚概念中亦有真假概念之分,且概念的真假虚实会随着论域及实践而发生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