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惠特曼·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一书中的主人公。不同于她前两部作品中的传统华裔形象,惠特曼是一个叛逆的美国嬉皮士,他的行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体现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文化特征。文章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批判了美国东方主义话语中华人的"他者"形象,重新认定了华裔美国人的自我身份。通过对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的研究,探查人物身上蕴含的深意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运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几部美国小说中共有的“英雄原型”的母题形象。该母题在美国文学中的首次出现是在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中,后来在纳撒尼尔·霍桑的《年轻的古德曼·布朗》、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D·J·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等经典小说中以不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并成为小说的主题思想之一。不仅如此,该母题还被其它许多美国文学作品采用和演绎,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和思想内涵,在美国文学传统主题中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3.
“新乐园”源于圣经预表,始于新英格兰清教徒的美国自我界定,对这一观念的继承直接导致了19世纪美国文学中大量“新亚当”形象的出现.本文从总体上把握,并以富兰克林、爱默生和詹姆斯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为例,探究19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新亚当形象体系,勾画出“新亚当”形象在不同时代背景中的迥异姿态,揭示其对理解美国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默是人类语言中最复杂的机制之一.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中,幽默大师马克·吐温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塑造了汤姆·索亚这-著名的文学形象,再现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作者幽默的语言特色在小说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本文从<汤姆·索亚历险记>出发,解读马克·吐温的幽默手法.  相似文献   

5.
约瑟夫·海勒作为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黑色幽默文学中影响最大,成为这一流派的支柱。书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妻子、护士和妓女三类,她们的形象都受到了严重扭曲:或是被侮辱、或是被损害、或是被妖魔化。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美国这一民族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折射出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介绍、传播、影响和诠释.同时也体现了美国自觉意识的觉醒.他们利用东方中国的他者形象来企图达到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的目的,但是由于相当程度上的想象和偏见的存在,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中呈现了大量并不公正的中国"幻象".  相似文献   

7.
<豪门春秋>是美国现代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发表于1905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后纽约上层社会为主要背景,描述了一位年轻女子--丽莉·巴特的种种遭遇.犹太富商西姆·罗西德虽然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但由于其身份和民族的特殊性,在小说中却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从历史、文化和社会这三个角度出发来探讨罗西德作为一个犹太人在当时的境遇,并将其与同为犹太民族的、处于16世纪末的另一个文学人物夏洛克作一比较.西姆·罗西德是继夏洛克后又一个犹太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8.
以加勒比海裔美国女作家珀尔·马歇尔、胡丽安·阿尔瓦雷斯和艾薇菊·丹提卡为例,评述美国加勒比海裔女性文学.在多元文化和跨国交流的语境下,加勒比海裔美国女作家作为一个群体活跃于美国文坛,美国加勒比海裔女性文学在族裔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纷呈.以这三位作家的祖籍代表加勒比海三个不同的地域语言,而她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美国加勒比海移民的经历,也呈现出加勒比海文化及美国加勒比海裔女性文学的传统.通过对这三位作家的评介,向读者进一步展示美国加勒比海女性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黑人女性,其代表作<爱娃>自问世以来引起了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然而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对作品中丹芙的成长过程的解读却很少.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丹芙这一形象成长过程的解读,揭示出莫里森在她身上寄予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厚望.  相似文献   

10.
"新乐园"是源于圣经预表(阐发类比意义或预表意义的经文)、始于新英格兰清教徒的美国自我界定,对这一观念的继承直接导致了美国文学(尤其是19世纪美国文学)中大量"新亚当"形象的出现。文章主要以库柏、惠特曼和詹姆斯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为例,探究19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新亚当"形象,力图勾画出"新亚当"形象在不同时代背景中的迥异姿...  相似文献   

11.
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与波德里亚的拟像概念共同衍生出了后现代语境下影像同权力之间彼此交织的复杂状况,这样的状况在当代韩国电影对中、美、朝三类异域形象的打造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其中,中国形象被凝固为"被韩国人征服"和"对韩国人依恋"的套式;对美国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敬畏与仇恨交织的含混情绪;对朝鲜形象的刻画则呈现出从坚硬向柔软过渡的微妙形态。从这些不同的形象塑造中可见出潜伏于韩民族内心的深层次文化冲动和复杂的权力纠葛,同时也可见其更加立体、更具时代感的"他者"心态。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注重人物形象刻画。他在匹兹堡系列剧中塑造的特洛伊·马克森、汉姆本、威利和赫拉德·卢米斯等经典人物形象,重塑了历史上被扭曲的传统黑人形象,深刻揭露了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提升了黑人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3.
自来研究意象的学者,大都只注意到"个别意象",而忽略了"整体意象";即使有的注意及此,也仅提出"意象群"或"总意象"、"分意象"的说法,而无法梳理出"意象系统"来.本文有鉴于此,即以"个别意象"与"整体意象"为基础,试图借由"层次逻辑"而形成之"章法结构",将自"个别意象"逐层提升至"整体意象"的"意象系统"作一呈现,使深埋于意象与意象间的内在逻辑或"纽带",得以开挖、显露出来,进而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作考察,以见"章法结构"与"意象系统"不可分之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18世纪中期以来就出现在美国舞台上的中国形象是多面、驳杂的,但从总体上看,一直徘徊在低劣和美好的两极之间。美国戏剧中的中国形象都在不同的尺度上强调其"真实",但它们与现实的中国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只是美国文化对于他者的想象和表述。美国戏剧通过表述、展示有关中国形象的种种"奇观"并凸显与美国的差异,履行了对美国文化主体的自身认同功能,也暗示了西方对于中国的焦虑和欲望。  相似文献   

15.
激光扫描声学显微镜得到的显微图像噪声极强,目标特征提取困难,是目前该技术在实用中的主要障碍之一。文中利用图像随机分布特征和分维特征对其图像进行分析,能够在强噪声和图像灰度与被成像介质情况对应关系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得到较准确的分析结果。此方法采用激光扫描声学显微镜真实成像图像得到了较好的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探讨徽州古村落中的景观意象及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阐述景观意象的概念,徽州古村落的整体景观意象、局部景观意象等,其中局部景观意象包括村落八景景观意象、水口园林景观意象、池塘景观意象、村落"点景"景观意象以及其它景观片段的意象特征,并对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为安徽地域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征"提供参照,对相似的地域景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诗歌中,大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从"大地"意象出发,选取不同时代活跃在美国诗坛的三位诗人——惠特曼、弗罗斯特、斯奈德。这三位诗人在诗歌中所展现的"大地"意象繁多且各不相同,其诗歌又在同时代极具魅力和代表性。通过观照三人的诗歌中"大地"的意象来剖析此意象在不同时代分期中对于美国诗歌史的意义和深层的隐喻空间,并由此展现美国诗歌中的家园意识和自然意识。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代的留美作品所刻画的美国人,是华族"我"眼中物欲世界中的"他者"。这种"他者"形象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肯定的"绅士"形象对否定的"他者"让位;物质利益的追逐者;并非理想的"情人"。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以降,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运渐恶化。然而,20世纪30年代,“中国形象”却产生了重大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小说作品《大地》及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分析电影《大地》中所体现的正面为主的“中国形象”,以及这一积极形象背后的历史、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20.
白族民歌中月亮这一特殊形象具有鲜明的意象性,这一意象在白族民歌中的频繁出现有其自身和外在的原因。月亮意象在白族民歌中具有其他意象不可替代的特定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