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交际性语言在课堂语境构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澍心 《理论界》2005,(9):132-133
一、课堂语境构建观教师的语言能力归根结底是将教学语言与课堂语境恰当结合的能力。研究教师语言,必须联系课堂语境来考察,必须研究课堂语境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我们以“语境决定语用策略”的语用学观点来探讨教师语言的使用,其依据来自对语境构建理论的假设。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已知的或给定的,强调言语表达者和信息接受者对语境的依赖性,认为言语交际者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以适应语境,语用主体受控于语境。但我们认为,语境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动态生成性。言语交际一方面以基本“给定”的情景语境(如时间、地点)和人们在…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对于言语行为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德生 《云梦学刊》2000,21(2):95-97
Austin从人类语言功能的角度,把语言的使用归结为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后行为是不确定的,即一个言外行为可产生不同的言后之果。对于这种现象,Austin没有说明,只意识到这里有一个理解力的问题。在会话结构方面,那些“答非所问”,即“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句话可以构成完美的相邻对。这些,言语行为理论本身都不能解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指出,话语和语境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人们基于不同的语境假设进行推理,对话语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为了取得语境效果,就必须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因此,关联性在理解话语,从而实施和实现言语行为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非言语语是一种“以形达意”的无声语言。本文揭示了非言语语的交际功能,非言语语与文化的关系,非言语语的组成及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温金海 《北方论丛》2011,(5):118-121
从语言本体性地位的视角来看,索绪尔与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具有某种继承性。后者是对前者的理解深刻,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超越,主要表现为:在语符性质上维氏等量预测任意和相似;在语言的社会性上维氏从社会心理的静态走向社会实践的动态;在语言的整体性上,索氏的语言和言语相对,维氏以言语学覆盖语言全貌;在语言的功能性上,索氏预设讲话者意义,维氏直面社会活动中的意义对接。语言哲学的流变中越来越倚重人本变元。  相似文献   

5.
话语标记语是言语交际中颇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话语功能。在此以关联论、语用顺应论为认知理据,结合自然口语语料,分析了话语标记语三种主要的语用功能:语篇组织功能、语境顺应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揭示出话语标记语不但是动态言语交际中构建语篇的语言机制,而且是交际主体动态顺应策略的显性依据。同时,其语用功能也显示出交际主体对语篇、语境及交际对象等主要因素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无论其产生、演变或发展,还是进行信息的传递、接收或加工,总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并受其影响和制约的。这种前提条件就是语境(context)──语言环境。语境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人类学家B.Malinowski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提出来的,他指出:“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三十年代,英国著名功能派语言学家J.R.Firth提出了语境理论。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等新语言学科的兴起以及语言研究的不断深人,语境受到…  相似文献   

7.
歧义现象和语言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然语言语词、语句的“多义性”是语言系统中不确定性的一种表现。确定与不确定,单义与多义,模糊与精确,具体与概括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多义性是应当排除的,但是如果语言使用者在交际活动中考虑不周,或一时的疏忽,没能排除这种多义性,就会影响交际活动的进行。这就是所谓“歧义”。从根本上来说歧义现象并不是一个语言理论或语法问题,而是一种逻辑错误。任何自然语言(民族语)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又是从属于言语(语境)大系统的。对语境的依赖性是自然语言突出的特点,因此在语言研究中就不能把语言系统和语境及其所依存的文化传统割裂。  相似文献   

8.
一 语言交流的动态分析——言语链。 “语言”和“言语”不同。语言是由词和句子按一定规则构成的系统,是表达思维的符号,是说和写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产生某一语言的一连串有意义的语音的过程或结果。”即指人运用语言说或写的过程,也可指说出来的话。语言交流,就是以语言为工具的言语活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通常被视为“高语境文化”,其传播问题不仅依赖于语言编码,而且总在追寻超语言的语境部分。本研究在反思跨文化研究长于“社会事实”描述的基础之上,尝试以“语言”为中心,在宏观的思想史、汉语思维以及身心实践三个维度把握中国传播观念中的超语言“思维方式”,以解答中国文化“为什么”是高语境文化的问题。首先,在思想史中,中国文化展现出对语言的不信任,默认世界是超语言的存在,因而常常以批判的方式避免语言的过度蔓延。其次,从汉语来看,中国语言以字为中心,语法上并没有印欧语系那么精细,而且缺少严格的主谓区分。因而,中国语言总偏向语义而不是语法。再次,为了克服语言的局限,中国文化发展了一整套身心的技艺,通过主体性(实体)的消解以克服主客的疏离,最终实现与他者的圆融无碍。本研究试图追问跨文化传播事实背后的深层文化脉络,以获得中国传播观念的思维取径,拓展人类对传播问题的认知空间。  相似文献   

10.
指示语是联系语言结构同语言使用的语境之间的纽带,对指示语的正确理解是成功交际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此将从顺应论的角度对人称指示语中的映射现象进行讨论并分析其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人称指示语中的映射现象体现了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动态顺应,而心理方面的顺应则处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1.
指示的交际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语用学理论对指示进行界定,并集中描写与解释了人称、时间、空间、社会及篇章等几类指示语。而从交际本身着眼,参照话语意义的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指示的本质及其在会话中的重要作用,发现指示不应仅仅看作是简单的指称现象,它是话语意义实现的一个支点,是话语与交际意图实现关联的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语用学的定义及经典研究领域如指示、会话含义、言语行为、预设及语境等,探求语用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即映射了交际意图的话语意义问题。文章论证了所提出的观点,并对语用学的接续研究提出设想,希望有助于明确语用学的研究指向,使语用学的研究更加专注于综观视角。  相似文献   

13.
事物指示语的研究在汉语中基本还是空白。从汉语言和汉文化的事实出发,对事物指示语的定义、存在、判定、分类、指示功能和句法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性的分析,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称指示的语用投射及其交际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取韩礼德的人际功能视角研究人称指示的语用投射现象及其交际功能,扩展了对人称指示语用投射的理解,将所有违背指示自我中心性的称呼认定为语用投射,揭示了其蕴涵的丰富的人际意义并发现了其实施的多种交际功能,比如语用含蓄和拉近会话双方交际距离的功能等等,最后分析了人称指示语用投射产生的机理,认为移情是其产生的主要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15.
On Person Deixis     
Deix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s in pragmatics. Deixi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types, but this paper only focuses on person deixis. Through the detail analysis of the usage of it 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utterances better we need to make clear the complexity of person deixis.  相似文献   

16.
指示语:自我中心性和主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中心性是指示语的最基本的特性。自我表达是说话人的主观性的反映,所以主观性亦为指示语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心理距离和人称指示借用用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心理距离是空间指示语的语用基础.远、近指示语的语用异常一般以"礼貌的方位转移"来解释.心理空间理论可以形象地阐释人们在使用远、近指示语时指示中心如何转移从而产生映射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论言语行为的结构及言语表达--兼谈汉语口语训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言语行为(说话)是包括言语心理、言语思维与言语技术在内的一个非常精密而复杂的活动过程,实际生活中的每一个正常的言语行为都必不可少地要涉及到言语心理、言语思维、言语技术诸方面活动的介入.论文旨在阐释言语心理、言语思维与言语技术两个环节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支撑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多元共识源发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现代社会理论传统及价值观的批判和解构。而致力于在晚期现代性中发掘反思内涵的学者,则描述了一种多元话语权力构建的背景。随着这种背景中如全球化、科学进步等动力因素程度不断加深,作为传统话语权力主体的制度性话语场景明显衰落。由于话语构建形式革命以及自媒体时代到来,使微观层次的话语建构呈现一种多元权力重构的现象。然而,社会多元话语权力结构的成功形成,也带来了诸如话语多元任意性、话语民主无规则以及无限制的匿名性等多种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