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蛰存是新感觉派中极有特色的作家,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小说在表现都市人的生存困境时,注重捕捉独特的人生感受,在丑陋的现实中寻找温情,用心理分析的手法解读人性,并追求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推进小说现代化进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圣手穆时英,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多层次的美学功能,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方法,同中国大都市社会生活相交融,描绘了一幅幅光怪陆离的时代图景,从而丰富了现代派小说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3.
穆时英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他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他把日本新感觉派的小说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相融合 ,使其小说具有一种既同于又异于诗歌意境的新意境。他的小说常常采取快速的节奏、跳跃的结构 ,在客观描写的同时 ,非常重视主观感觉的描写 ,在表现形式和技巧上又刻意求新 ,综合运用通感、叠句、意识流乃至电影镜头组切等手法 ,从而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质  相似文献   

4.
新小说派对小说艺术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法国小说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作参照,对法国新小说派在小说艺术理论上所作的探索进行了考察和剖析,从三个方面指出了这一流派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及其失误之处:一、这一流派主张取消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要求作家只描写外部事物,不作出价值判断,但却因强调过分而走上了极端,使这一观点成了历史上自然主义纯客观理论的翻版。二、在如何表现现代人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问题上,新小说派在内心独白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颖独特的概念“港对话”。三、新小说派对小说传统的单一结构提出了质疑,颇有见地地从叙述过程中时空相统一的辩证角度,指出了现代小说的多重结构乃是波谲云诡的现实生活的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5.
新感觉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为代表的一个小说流派,他们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技巧,并且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文章着重分析了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一向因其富有活力的创作而闻名于世。他在小说创作中极力追求一种开放型百科全书式小说,并在小说理念、叙事模式、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革新,彻底解构了传统的小说观念,拓展了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为小说世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7.
苏、辛词派,即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是宋代词坛上与婉约词派、格律同派相并峙的一个重要流派。这个词派的重要特征,是把向来局限于写儿女柔情的曲于词,改变为可以多方面表情达意的新诗体,在这块新开辟的宽阔的艺术园地中自由地驰骋,他们的才情和笔力,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表现了一种明显的革新精神和豪迈气概,在创作方法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尤其是南宋的辛弃疾,在继承苏词成就的基础上,用词来抒发他的爱国热情,并在他的创作影响之下,形成了南宋爱国词派,把宋词的思想水平和艺术…  相似文献   

8.
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和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写实小说创作是在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中形成的,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学在特定的时期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和深化。然而,新写实小说创作在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又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创作观念与法国的新小说派甚为相似,在创作的手法中,又汲取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一些艺术技巧,使新写实小说的创作迥异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在显示了现实主义的强盛的生命力的同时,也展示了现实主义在当代文坛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窥视者》是法国新小说派领袖阿兰·罗布—格里耶的代表作。它典型地反映了新小说派反传统的特点。这部作品在艺术方面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第一,以“物本主义”代替“人本主义”:第二,巴尔扎克式小说的终结——故事、人物的瓦解;第三,迷宫般的结构形式——重复法、反射法、时空交错法等。这些特征既体现了新小说派反传统的一面,又体现了新小说派创新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小说描写艺术管窥杨梅新时期小说在描写艺术出现了一些新的描写方式,这是现代主义小说描写艺术东渐,使传统现实主义得到新的滋养的结果。1.感觉化描写这种描写,大致是借鉴了意识流和新感觉派小说,代表作家莫言。李洁非说:“如果你把一件东西放在其他作家面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坛对“新小说派”及其作家作品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取得进展。流派研究的标志是80年代开始出现直接以“法国新小说派”为研究对象的论文。90年代后,学者们更为关注这一流派的艺术观念与表现手法。21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新小说派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如有些文章开始对“新小说派”的技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理性总结,有些文章跨越国别、民族对新小说派展开比较研究。中国对新小说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也开始于80年代,至今为止,对“新小说派”四大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冯沅君是我国五四新文学开创时期的重要女作家。她的作品真实地描写了觉醒的女性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写出了女性挣脱旧礼教束缚,追求婚姻自主、个性自由的率真心理。冯沅君小说创作在艺术上受创造社作家影响,具有较明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3.
1913年,意识流派鼻祖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发表意识流小说巨著《追忆往昔》第一部《在斯旺家那边》,几乎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当时的评论界远远没有意识到一种新的小说流派已经孕育成熟,将对小说艺术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意识流派的崛起,表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进入小说领域。意识流派造成声势,扩大影响,在世界文坛上站住脚跟,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这正是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高潮时期。进入40年代,作为一个流派,意识流派已不复存在,然而此后崛起的现代主义诸多流派——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黑色幽默派、垮掉的一代……几乎没有一个不带着意识流派小说的深刻影响的。说意识流派是现代主义文学在小说艺术领域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也许并不算过份。  相似文献   

14.
新感觉派小说是受到当时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直接影响,在叙事手法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包括采用内聚焦方式表现自我感觉,带有菲勒斯文化印记的洋场女郎形象的塑造,迷惘空虚的小说结尾,明显借鉴电影蒙太奇手段在叙事技巧上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5.
新感觉派是 2 0世纪 2 0年代末 30年代初崛起于上海滩的一个小说流派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 ,风靡一时 ,又迅速地消亡了。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侧重从小说写作技巧上去分析这个流派三位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 ,并对他们在白话小说革新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6.
艺术完整律与格里耶的"空缺"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格里耶认为,新小说是不完整的小说,具有时间安排上的瞬间性、事理反映上的本真性、体系结构上的破碎性,因而与传统小说所具有的时间安排上的连续性、事理反映上的矛盾性、体系结构上的严密性相对立.但"空缺"论不可能否定艺术完整律.格里耶自身的创作,也在遵循着艺术完整律."空缺"论的功绩,在于概括了新小说派的主要特征,丰富了小说创作理论,因而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以抒情写意见长的京派作家们十分注重造成小说的“永恒不变之美”,他们的小说着力于宗法和乡风民俗的描写,从中挖掘人性和人情之美,艺术上则带有浓烈的抒情诗的味道。乡土抒情的小说潮流到了他们这里,更显得波澜壮阔。作为这派作家的后起之秀,萧乾的小说明显带有该派小说的倾向和特色;同时,由于作家早年苦难曲折的人生经历和由此所形成的忧郁气质,以及作家本人自觉有意的艺术追求,又使他的小说显出殊异于该派其他作家作品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8.
穆时英、施蛰存是 2 0年代末 30年代初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创作 ,运用新的艺术手法表现现代都市 ,具有其共同的流派特色。然而 ,由于在吸取外来影响时艺术借鉴的差异 ,其作品又分别显示出不同特征。穆时英更多借鉴新感觉主义 ,施蛰存主要吸取新心理主义。二者在题材取向、艺术方法和叙述视角等方面各有特色 ,表现出不同的创作个性及中国新感觉派小说丰富多元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9.
出现于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小说,既与日本新感觉主义小说有着相似的思想与艺术倾向,也因文化传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明显区别。就相似方面而言,在思想倾向上,3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亦注重暴露大都市的病态生活、病态人生,细腻、生动地揭示现代人的潜意识活动及性苦闷特征;在艺术上,则呈现出与都市生活、人物心理相关的或杂陈、或急速、或舒缓、或冷艳的节奏与风格。就相异方面而言,一是超越了性本能的规范,注意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二是在表现手法上,摈弃了日本新感觉主义小说的杂沓与无序,注意了文句的逻辑性、连贯性。  相似文献   

20.
周和军 《南都学坛》2010,30(4):53-56
新时期由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具有革新思想的意识流小说作家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潮和理论主张,在文体样式、艺术技巧上打上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烙印,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成就,但从思想主题、反映内容上来看,更多地体现出作家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努力。不仅如此,新时期作家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技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整合和改造,凸显出一种"西体中用,以我为主"的民族化的努力。新时期意识流小说从最初的对西方意识流小说艺术技巧的借鉴模仿,发展到后来的对于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政治批判和国民劣根性等问题的探寻和思索,体现了新时期作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