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这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是一篇短峭有力而又曲折多姿的优美散文。据《史记》:邹忌,又称驺忌子,是一个能言善辩的策士,曾经利用鼓琴劝告齐威王,得到赏识而重用,被任命为相。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很盛,然而游说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向国君直率进谏是有危险的,有时甚至可能带来杀身之祸。《韩非子·说难篇》就大讲游说  相似文献   

2.
借题发挥,展开议论说理,这种写法,可以说自古就有。《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洵的《六国论》,就都是属于这一类的。现在,这类文章就更日见其多了,《从……谈起》、《由……而想到的》,这类标题从报刊上时时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命题的意图,无非是从某一事借题发挥说开去。 论说文的这种借题发挥,它在写法上有些什么特点呢?下面,让我们以《游褒禅山记》和《论雷峰塔的倒掉》为例,来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剡川姚宏本《战国策·齐一》有《邹忌讽齐王纳谏章》,载齐国名臣邹忌问他的妻妾和来客,他和齐国的美男子城北徐公究竟谁长得更美?这些人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邹忌胜过徐公。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当面和他相较,自觉不如徐公远甚,从而认识到妻妾和来客之所以吹捧他是由于各怀私心,于是朝见齐威王,劝威王广开言路。威王听从了他的意见,果然收效甚弘,燕赵韩魏四国都前来朝见。这篇策文的写作技巧很高。层层深入,好象剥茧抽丝,叙次井然,有谨严的逻辑力量,很容易使人信服。  相似文献   

4.
“者也”析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汉语中,“者也”常出现在一些判断句的末尾。如:“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吕氏春秋·察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因此,有人便把它当作判断句的标志,并认为“者也”是语气词的连用形式。  相似文献   

5.
新编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有三篇脍炙人口的文言文 :《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千百年来它们以其主人公的高超的说话艺术让人赞不绝口、啧啧称奇。上课的时候 ,笔者就想 ,为什么烛之武能够把要亡郑的秦伯说得转而跟郑人结成联盟呢 ?为什么触龙能把赵太后说得转怒为喜呢 ?为什么邹忌能把齐王说得连连称善呢 ?再看看我们做学生思想工作时 ,经常会碰到一些学生 ,任你苦口婆心 ,说得唇焦口燥也是枉然 ,他要么爱理不理 ,要么貌恭而心不服。同样是说服人 ,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而我们就做不到呢 ?细细琢磨 ,笔者…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服衣冠”一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一册语文课本译注为“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译文是正确的;但注“服”为“穿戴”,未免根据不足。《说文解字》;“服,用也。一曰车右(马革)所以周旋。”《经籍纂古》《康熙字典》“服”字有十数解,有关者二:一是“衣”,二是“穿”,“衣”名词动用为“穿”,但无“戴”字之义。《辞源》一九八○年修订本“服”字的第一项释义是:  相似文献   

7.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之一.此文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引发出政治生活中的一番大道理;在生动而形象的故事中,包孕着含蓄而深刻的寓意.它因小见大,由此及彼,情节生动,结构完整,不愧为一篇耐人寻味的佳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然而其文虽美,其事则虚;它实际上是一篇拟托之辞,所记之事不足凭信.不过,从文学的角度看来,这倒是一篇颇具匠心的创作,因而值得细读深议.本文拟就一般有所忽略的三个问题略抒己见,以探其赜.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过:“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鲁迅所说的“古已有之”,是确有根据的。中国不但早已有了杂文,而且有过专门研究杂文的论著。刘勰《文心雕龙》就曾专辟一章(《杂文第二十四》),谈论杂文。“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古人很早就把这种夹叙夹议的文体,称之为杂说。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中,这类杂说就已存在了。如《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荀子《劝学篇》、韩非《说难》以及庄子、墨子的某些著作,都可说是最早的杂文。秦汉以还,如李斯《谏逐客书》、贾谊《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指陈利害,辩析得失,议论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齐策四》中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者的一次谈话,历来为古文选家所推重,屡被题作《赵威后问齐使》或《问齐使》而选入古文集或教科书。例如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乾隆年间余自明编选的《古文释义新编》都选录了它;当代著名学者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都选录了它;至于其它古文选本、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有关教科书选有这篇文章的,那就不胜枚举了。总之,《赵威后问齐使》(亦作《问齐使》)一文,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实在不亚于《触龙说赵太后》、《冯谖客孟尝君》或《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些《战国策》中的脍炙人口的名篇。然而,就是这篇不足三百字的短文,古今许多著名的学者注家给它作文字注解时,却出  相似文献   

10.
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六步法”,即一看、二听、三找、四讲、五读、六总。一看。遇到一篇新文章,先组织学生自看。篇幅短的可通读全文,篇幅长的则要分段阅读,使学生先有感性认识。这一步骤姑且称为“粗读”。例如高一语文第一册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对高中生来讲这篇课文篇幅不长难度不大,我们安排10分钟给学生“粗读”。二听。让学生在“粗读”的基础上,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特别留意生词的读者,并且对重点实词、虚词做到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1.
试谈标题     
标题,是作者给文章的命名。 读者接触一篇文章,首先注目的就是标题。标题的好坏,关系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宣传效果。革命导师列宁对于标题的作用是极为重视的,在标题的拟制上也颇有研究。1905年,列宁写了一篇批判孟什维克尾巴主义策略的文章。他曾先后为这篇文章拟制了四次标题:一、《革命的后方与前卫》;二、《无产阶级起义与独创精神》;三、《无产阶级起义与机会主义分子的尾巴主义》;四、《两个策略》。经过分析、比较后,文章以《两个策略》为题发表在《前进报》上。可以看出,这四个标题之中,前三个标题一个比一个更具体,更明确,更尖锐,但列宁为了抓住更多的读者,还是采用了突出、醒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是一部暴露小说,其创作构思的基点就是无情的揭露。《金瓶梅》的讽剌手法,可谓别出心裁、摇曳多姿;而小说中对诸多医生形象的刻划,充分体现了是书高妙的讽剌艺术。本文运用祖国传统中医药相关理论,从名与实违、言行不类、事理相背、怪诞不经等四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通过对小说中众多医人种种卑劣丑行的剖析,揭示其龌龊卑鄙的灵魂。文章着眼于医生形象的分析来论述《金瓶梅》的讽剌手法,可谓独辟蹊径,不落俗套  相似文献   

13.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从这只眼睛里我们可以窥见文章的风采神貌。一个好的标题不仅会使人产生对文章急于一读,先睹为快的欲望,而且它本身就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古往今来,所有的艺术大师在标题的择定上无不呕心沥血,精益求精,以至一题之立踌躇许久,推敲再三。例如一部《红楼梦》就曾有过《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红楼梦》和《金陵十二钗》等诸多拟名。作者几经斟酌,与朋友们反复品评,才定下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哀江头》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同为唐诗名篇,同是叙写李杨情事,然在文学接受史上的境遇却迥然不同。自宋至清,之所以优杜劣白,正是传统诗学重抒情轻叙事、尚简约忌铺陈的观念所致。《哀江头》半露半含,若悲若讽,黍离之悲,家国之感,流溢于字里行间;《长恨歌》铺写详密,宛如画出,情文相生,风华掩映。两诗主旨和艺术上各有千秋,同为古典诗歌中的精品绝唱。  相似文献   

15.
一、提出的缘由文间的标题尽管仅占全部文字量的极少极少部分,却是不可忽视的一笔,随心所欲拟个标题肯定是文章的败笔。郭沫若先生曾说过:题是人的额,目是人的眼睛。看人先看人的眼睛,读文章或书必须先看题目。俗语说:题好文一半。从文学大师、领袖导师到较有文笔的撰稿人,撰书作文,无不在标题的拟制上下一番功夫,力求在标题上先声夺人,《药》、《荷塘月色》、《子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别了,司徒雷登》都是标题中的佳作。翻开报刊,令人叫绝的标题屡见不鲜,如《天气预报从哪里来,请看气象部…  相似文献   

16.
劝讽主题说论证了《长恨歌》描写李、杨真情对于表现政治主题的重要甚至关键作用。如果不大力渲染李、杨真情 ,《长恨歌》表达政治主题的力度将极其有限或难以实现。这一进展是劝讽说与讽谕各说的根本区别 ,其意义在于突破了《长恨歌》主题研究最大两说爱情说与讽谕说的尖锐对立 ,确立了《长恨歌》选择的“动之以情”的表达方式 ,可以有效解释《长恨歌》文本特征、结构的统一性、白居易自述“风情”、将《长恨歌》归入感伤诗、对重要史实的艺术处理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风赋》为宋玉所作,学界对其为文目的向有争议,从史料出发去分析宋玉的写作背景、经历和他的创作心态,同时对文章本体进行艺术分析,论证《风赋》是一篇“由谀入讽”赋.  相似文献   

18.
王逸认为《哀时命》乃严忌“哀屈原”“叹而述之”之作 ;郑文先生认为《哀时命》为严忌之自述。文章从《楚辞》成书的角度一一辩驳郑文先生的观点 ,从屈作与《楚辞》中之汉人作品的种种共同点考察、分析《哀时命》与屈原思想之所以有某些差异的‘因原’,得出《哀时命》非严忌自述性作品 ,而是其代屈立言之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为应试编纂《策林》,其中与政治和文学相关的内容,反映出白居易对"讽教"的特别关注和独到见解。白居易的"讽教"观源于《诗经》的"美刺比兴",但《诗经》强调自上而下的政治教化,而白居易强调自下而上的讽谕、箴规,这种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诗歌主张,成为其创作"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的理论基础。同时,"讽谕诗"的创作也与白居易自身的因素密切相关,其"惟歌生民病"的"讽谕"精神,一是出自"兼济天下"的道义情怀,二是本于"贵民"的政治思想,三是源于诗人的个人遭际。从理论到创作实践,"讽谕诗"经白居易发展成熟,后来成为唐朝诗人以诗讽谏的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20.
城北徐公     
邹忌(约公元前385年-前319年),战国时期政治家,齐国大臣。他劝说齐威王奖励那些敢于向朝廷提出意见的大臣和百姓,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他还推行改革,使齐国国力越来越强盛。邹忌有才华又有君子风范。他不仅帮助齐威王出谋划策,管理朝政,而且还有堂堂的仪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