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对市民生活、市民性格的艺术表现 ,对老舍的研究多以他的长篇小说和戏剧为主。而在老舍短篇小说中也塑造了多种多样的小市民形象 ,他们构成了老舍作品中“市民阶层”独特的人物画廊 ,从而大大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
老舍成长于北京城市平民社会,对市民精神有着认同感,但同时可以看到他内在的超越性,有着对普通大众的深切关怀与现代性突围品格。他的小说揭示人生的苦楚,对时代潮流中各具特色的女性进行深度思考,在市民女性表现向度上体现出高超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老舍的相声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的相声创作既有批评社会世俗的,也有歌颂社会新风的,显示出其强烈的正义感与敏锐的视角。他常常运用谐音、贯话、夸张等手法,更好地表现出相声的笑的艺术的特点。老舍拓展了新中国的相声艺术,为新中国的曲艺事业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老舍的幽默     
杨海亮 《可乐》2010,(4):37-37
一天,朋友来访,问老舍最近在写什么。老舍故作神秘地回答:“我正为‘皇帝’当‘奴才’呢!”朋友不解其意,走近书桌才知道,老舍正在替末代皇帝溥仪润色《我的前半生》一书。  相似文献   

5.
在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里,主要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正派市民三类形象.老派市民闭塞、保守;新派市民一味逐"新"追"洋",人格堕落;正派市民体现了老舍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文章通过剖析他们的心态和性格特征,透视出老舍作品的文化反思和批判内涵.  相似文献   

6.
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市民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所处时代及经历与老舍不同.却基于审美观念的相同追求,也执着于"市民小说"的创作,且艺术风格极相似.本文从基本主题、民族文化传统内蕴、地域文化特色、语言表达等方面,比较这两代作家风格的相似处,并由此论述池莉艺术个性特色: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地方色彩及"毛茸茸"的真实性.池莉可谓承继老舍的新一代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审视老舍晚年的作品,如《茶馆》《正红旗下》和三个歌剧(《拉郎配》《青蛙骑手》《第二个青春》),旨在探索老舍简练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8.
老舍在其小说中成功刻画了"老派市民"形象.这些市民思想愚昧,夜郎自大,墨守成规,保守庸俗,苟安懦弱.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展现了旧北京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实现了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老舍的文学艺术调式,常常取决于其出身民族——满族的历史文化资源。幽默,亦可视为老舍受满族历史文化影响至深而留下的民族文化印记之一。老舍继承了满人的幽默天性,在文学创作中汲取了正反不同的经验教训,确立了自己的幽默观。经过毕生的写作实践,到晚年其幽默艺术风格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老舍是以深入广泛地描写市民生活著称的现代作家。本文着重从老舍对市民社会的表现和批判方面论述其创作,对老舍作为表现者和批判者的成因和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平民化”作为时下一些电视新闻节目中呈现出的风格倾向,是伴随着新闻媒体对普通受众需求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而形成的;电视新闻“平民化”的风格特征经由四种方式建构而成;而在对“平民化”新闻节目进行陌生化的阅读中,我们发现所谓的“平民化”的风格定位是新闻媒体给自身贴的标签,同时,“平民化”的电视新闻同样是由媒体建构的。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批判精神,在对自己深浸其间的市民文化在表达眷恋的同时也透露了同等的忧思。他既坚持启蒙理性,承续了“五四”国民性批判的主题,又对走入偏执的启蒙观进行了反思,尤其是对于价值失序中道德信念的沦落状况深表关注。在“感时忧国”的时代精神之外,老舍努力去探索开掘人性中潜藏的病态,建构起了多维度的批判话语体系,也彰显出了他的批判精神的深邃。  相似文献   

13.
老舍话剧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政治意义、醇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幽默是特殊标记,自然和空灵是老舍执意追求的审美境界。老舍话剧的美学特征是经过作家主体的生气灌注,浸透着作家毕生的人生和艺术追求的“心灵的音乐”。  相似文献   

14.
老舍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一直关注于民族文化 ,在早期的作品中 ,他以幽默的语言嘲讽了国民性的弱点。之后 ,他的认识逐渐转变 ,由嘲讽而同情 ,在后期的创作中 ,他已看到了民族文化积极的一面 ,更多地高扬民族精神。他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对中国国民性格的深刻的反省和剖析  相似文献   

15.
老舍的幽默风格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在他的初期创作中,悲剧性人物与喜剧性人物界限分明,分工明确。从《离婚》开始,其小说在时势变迁的背景之上通过两种处世方式、两种命运模式的描绘,揭示了社会与个体之间以及他们自身的种种矛盾的纠结。由此使得小说中那类命运步步下滑的人生类型中内蕴着深沉的时代悲剧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又逐渐生发出喜剧性;而那些喜剧性的人生类型因这种深沉的时代悲剧意识观照也透露出普泛的悲剧性。但在这种普遍的悲剧性中,老舍又在出走或坚守等生命姿态中带着超然的笑声,其幽默艺术因之逐渐形成内在对话性。  相似文献   

16.
老舍先生记写北京的散文并不多,但时间跨度大,风格差异显著。从“我的北平”的情化描绘到“新中国的首都”的高亢礼赞,作家经历了创作的巨大转变。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作家创作心态的变化———即从“书生本色转化为人民本色”,从注重作品的感动力到强调思想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老舍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是使京味成为有价值的风格现象的第一人。这既归功于他笔下的"北京城",更多的却是因为他写出了"北京人"。人物的塑造离不开其生长的文化土壤,礼仪文化不仅是城的文化积淀,更是人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老舍作品中"礼仪"的描写,便在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农耕文明著称的中华民族历来勤劳务实,注重家族人伦、以家为本,家族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中国历代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老舍作为文学大师深受家族文化的熏陶,传统的家族文化因素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家族文化促成了他独特个性气质的形成,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增强了他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茶馆》其主题和思想意义众说纷纭,表面上是“葬送三个时代”,而隐蔽的层面却是表现了老舍对市民生活的回忆,是现代化进程中市民空间的衰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力求把老舍的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打通”了来研究,找出老舍戏剧与其小说在现实主义、幽默、京味、史诗性等美学层面上的联系和沟通,从跨文体创作角度更加深入地把握和理解老舍戏剧的风格特点,同时也利于全面地了解老舍整个创作的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