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人朱溶及其所著《忠义录》一书,八卷。本文拟以较有特色之卷七《表忠录》为重点,兼及其他各卷,对其书、其人试作初步探讨。一、《忠义录》一书的版本、目录谢国桢说《忠义录》“记明季死节之士”,记“江南各地忠义之士,尤为详允”。朱溶其书“凡例”曰“是书悉记明末殉难诸公,一、二卷寇乱殉难者”,“三卷至八卷清兵殉难”;或其人“虽非殉难,而鞠躬尽瘁死于军中者,不可谓非忠义也,并采而著之。”这部书,见到三种清抄本: 1.南京图书馆藏“八千卷楼本”三册,以下简称“南本”;还有“天尺楼本”,仅抄“南本”两卷,并毛奇令序,以下简称毛序。2.浙江图书馆藏抄本,六册,简称“浙本”。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列目的《古今全史》与李渔的《古今史略》系互有联系的两部通俗史书。《古今全史》本为明人舒弘谔纂辑,记事至万历四十七年,李渔续辑熹、怀二庙史事并附《殉难录》。此后李渔又独力撰辑《古今史略》一书,并将《古今全史》中并非出自于他手的部分批语移之于《古今史略》,故不能完全认定《古今史略》中的批语为李渔的史学观点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殉难60周年.为纪念闻一多的人格精神、探讨其学术成就与思想,由中国闻一多研究会、闻一多基金会、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文学评论》编辑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湖北大学文学院、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江汉大学文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协办的“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7月19~21日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及法国等地的7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近50篇,有40余位代表发言.研讨会由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陆耀东(武汉大学文学院)致开幕词,闻一多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原河北省省长李尔重和闻一多基金会顾问、原湖北省副省长王利滨到会,李尔重同志发表了讲话.会议不仅深化了闻一多研究的传统课题,也涉及到一些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夏之旭是明末江南抗清义师领袖夏允彝之兄。在清兵过江后,参加了抗清义师。夏允彝殉难后,又与侄儿夏完淳一起从事秘密的抗清活动。但他的抗清事迹,却因殉难时自书的《绝命词》之故,披上了一层迷雾,致使后人辨析不清,产生误解。加之同时代人所留的史料,皆因各种原因而语焉不详,故使这位抗清义士的生平事迹一直汉没不闻。本文通过一些明遗民所记的史料,一一加以辨析。确认了夏之旭生平中的主要活动和事迹,从而扫除了落在他身上的历史尘埃,还了他的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二十年前.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散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文中流淌的那份殷殷之情和浓浓之爱。感动了一代中华儿女。后此文被收录到小学语文课本中,深挚的情怀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二十年后.文章的作者邵华将军已是年届六旬,但那份深情却与日俱增。时值抗美援朝50周年和毛岸英牺牲50周年。邵华将军随中国高级军事代表团又一次来到亲人殉难的朝鲜战场。临行前她与丈夫毛岸青再次撰文深深缅怀大哥毛岸英和那段光荣与泪水交织的岁月,作为《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姊妹篇。以告慰烈士英灵。——编者  相似文献   

6.
袁枚的吃戒     
关于饮食之道的讲究,到了清代,堪称集之大成。而在清代的美食家中,袁枚的饮食观尤其值得重视。 在江苏沭阳等地做过几任殉难县令的袁枚,耻于官场的虞诈,退隐于南京的随园,《随园食单》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7.
今年十月,是车耀先烈士殉难四十周年,为追忆和缅怀先烈,谨以这篇短文奉献于这位自觉的、高尚的共产党员;也为烈士的生平事迹提供一段补遗和佐证。三十年代,车耀先同志在成都主编过《大声》、《活路》、《图存》等革命刊物。在此之前,车耀先还同成都教育界人士张良卿、卢剑波合作,出版过成都最早的一本文字改革期刊《语言》。本文记叙的就是车耀先于1935至1937年在成都的早期进步文化活动,和《语言》在成都诞生到停刊的这一段史实。  相似文献   

8.
2004年9月18日上午,湖南革 命陵园的上空,一阵防空警报声骤 然响起。随后,在悲壮的《松花江 上》的乐曲声中, 《潇湘晨报》和 湖南革命陵园的领导在墓园里共同 揭开了一块墓碑上的红绸。阳光下, 墓碑上的3行文字熠熠生辉:“一 九三八年徐州殉难/抗日无名女兵之 墓/湖南父老乡亲立”。墓碑上方的 花环中,镶嵌着女兵清秀美丽的身 影。  相似文献   

9.
《江都梦游录》是少见的真实记录战争中女性的作品。其登场的十四名女性皆为江华岛失陷后殉难的夫人,她们在战火中遭受了战争创伤和父系权利的双重重压。因为战乱,她们饱尝苦难,失去生命;因为战乱,她们如梦初醒,一改往日谦卑之态发出了恨者的呐喊,从而讽刺了两班男性的虚伪嘴脸。  相似文献   

10.
在基督教文化中,耶稣以其在十字架上的殉难实现对人类的拯救。因此,十字架成为救赎的象征、盼望的象征、转变的象征。约瑟夫·康拉德小说《文明前哨》中出现的十字架不仅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也使得小说人物与十字架存在某种隐喻关联,更具有人的文化生存与自我救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