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英 《兰州学刊》2008,(Z1):155-156
冯小刚连续几年推出的系列贺岁片,风靡中国电影市场,其票房收入超过国外及香港地区所谓的"大片",在国内电影市场较为低蘼之际,创造了票房奇迹,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热点。而后,冯导却一改贺岁风格,拍摄武侠大片《夜宴》,又转型拍摄战争大片《集结号》。《集结号》算是冯导真正转型的代表作,文章尝试从视听语言来分析其军事战争片《集结号》。  相似文献   

2.
数字媒体视听语言是区别于传统媒体视听语言的一种新的语言体系,在对传统媒体视听语言的融合与拓展中,研究总结出数字媒体视听语言具有审美情趣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审美体验的互动化、审美样式的娱乐化、审美风格的简略化、审美内涵的纪实化、审美表现的视听奇观化、审美效应的情感共鸣化等美学新质,构建数字媒体视听语言的深层意蕴和价值观念,对数字媒体视听语言创作有着现实参照,对数字媒体艺术发展方向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雅平 《云梦学刊》2008,29(3):104-106
何其芳《休洗红》一诗几乎全由古诗词意象暗缀融合而成,这些意象形成诗歌的基本骨架,营造出新诗中最具古典美的意境与画面.同时,它们又被诗人重新激活,以古典内涵为原始依托,在诗人的语言场中生长出新的义项,表达着诗人的现代情感与体验.  相似文献   

4.
张艺谋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色彩语言。肖似化代码、修辞性代码、风格化代码共同构成了张艺谋电影的红色代码能指。红色折射时代与社会、刻画人物及心理、营造意象与意境、表现思想与哲理,体现了丰富的美学价值。红色整合民俗、涉指伦理,具有深刻的文化蕴含。以红色为基调的多色彩结构,与电影其他要素共同构成张艺谋电影的视听语言系统,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电影艺术理念,一种新的电影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是一个极具前沿性的命题。随着由数字网络技术所推动的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原本只能通过广播电影电视传播的"视听"变得无处不在;而原来的广播电影电视也随着各样的融合媒介扩展开来,大大溢出了既有的内涵和外延,转型为"视听"。在这种趋势下,媒介正在变得视听化,一个新的概念"视听媒介"呼之欲出。本文从概念转型、价值转型、传播模式转型和产业模式转型四个方面阐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转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晓煜 《理论界》2007,(4):193-194
本文以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和《白象似的群山》为依托,从海明威小说里的独特人物、小说的短小篇幅、深邃意境以及营造深邃意境所采用的表现手段等方面,分析了海明威小说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7.
外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双向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语视听说教程是利用现代化电教设备 ,融视听说于一体进行教学的语言实践过程。通过各种电教设备 ,学生可在一个非外语的环境中接触到大量真实的外语语言材料 ,从而增强他们对所学语言的感性认识。一、外语视听说教学中双向交流的必要性作为一门语言实践课 ,外语视听说课程的核心内容及最终目的应在于“实践”二字。只有在不断的语言实践过程中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知识 ,使之成为语言技能。而多数情况下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实践和运用是通过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来实现的。1 .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 ,提高教学有效性。“有…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都有自己固有的艺术表达方式.小说要通过文字的描述,绘画要通过线条和色彩,音乐要运用旋律和节奏,雕塑要用立体造型,总之,它们都要用一定的信息载体,把"信息"传递给欣赏者,以产生美的艺术感染力.那么,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又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向观众传送信息的呢?电影语言并不专指电影中的台词对白(包括独自、旁白),把蒙太奇和画面说成是电影独有的语言也有偏颇之处.电影是视听综合艺术,再加上电影独具的真实的动感和时空上的无限自由,电影技术的日益发展,电影语言的表现力是极其丰富的.如果用文艺符号学的观点分析电影,电影作品可分为"内容面""表达面",银幕上展现的运动着的画面和音响的流程是电影表  相似文献   

9.
刘迅 《理论界》2005,(7):189-190
必须自觉地形成视听语言的形式美感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把握视听语言的构成元素及其形式层面的审美价值.只有这样,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时,才能够逐步透视到影视作品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而获得全方位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0.
意境的古代发生与近现代理论展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比较美学的角度看,意境的古代发生与近现代理论展开导因于中印直观方式和中西直观方式的两次交流。第一次交流发生于中古,以禅的空观对古人直观方式的影响为标志,结果产生了唐代山水小诗的意境。第二次交流发生于近现代,以西方直观和表现理论对王国维和宗白华的影响为标志,结果意境被奠定为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本文意在揭明:意境为刹那直观之产物,意境在感知方式、主客关系、时间意识诸方面有着特殊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几部优秀的当代国产电影为例,重点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对电影艺术的空时造型手段与声画关系处理的浸润与滋养,试图探寻当代电影艺术表现手段与中国传统美学精髓之间的某种契合与通路,并呼唤久违的美学意境回归当下电影创作,同时兼为电影本体美学研究之发展寻求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12.
<正> 清人王之春在其《椒生随笔》中引曾耕楼的话,评论《聊斋志异》的语言说:“效左氏则左氏,效《檀弓》则《檀弓》,效《史》、《汉》则《史》、《汉》,出语必古,命字必新。”论的虽是《聊斋》的语言,其实也是所有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语言。优秀的文言小说,都是效法《左传》、《史记》以及魏晋名家笔意而又有所创新的。古代文言小说作品虽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中国传统审美经验的经典还原,其审美特性主要在主客不分、想象力的自由施展、无功利性三个层面展开;其深层审美本体的追问则是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来完成的。以西方现代美学资源重新审视意境,可激活这一中国古典美学核心范畴的现代逸响。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武侠电影注重影像造型,更多挖掘电影的视听元素,充分调动色彩和道具的作用,选取极度唯美的场景,运用数字化特技设计的武打场面,表现了视觉中心的关学取向。客观上说,这对于吸引观众对武侠片的热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以视觉快感为导向的创作倾向,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有些电影的晦涩难解,影响武侠电影中侠文化的弘扬,从而导致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匮乏。  相似文献   

15.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经典形态,现已成为世界影坛中的成熟类型,但武侠电影类型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借鉴中国电影传统建构"武侠电影类型论",对当前日益受到重视的商业类型电影特别是武侠电影创作而言,尤为重要。发轫于"影戏说"的中国电影传统不仅孕育、发展了商业电影类型观念,而且也提供了重新阐释当下电影艺术现象的可能性。从中国武侠电影传统和历史中发掘武侠电影的类型内涵及其在电影实践中可能开拓的现实性话语生长空间,是研究和建构武侠电影类型理论的途径之一。而作为一种来自于武侠电影具体历史的美学范式,"武侠电影类型论"将有望与当代批评实践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视听化是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表现方式。敦煌艺术也不例外,它的视听化再生是这一文化现象推动下的必然结果。1979年甘肃敦煌艺术研究院成功推出大型歌舞剧《丝路花雨》,在全球热演超过1300场。在它的引领下,敦煌艺术出现了视听化再生热潮,并取得不俗成就。但在这股浪潮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敦煌艺术视听化转换中得与失的深入分析,尝试对更合理的全面再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思维模式的深层探索罗翊重在我面前的是何明同志新著《诗性逻辑与诗化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结构》(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我对哲学和逻辑,特别是对辩证逻辑颇感兴趣。我深知:中国古代的哲学和逻辑都是辩证性的,这可在浩如烟...  相似文献   

18.
武侠电影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海晨 《学术探索》2012,(10):121-124
武侠电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鲜明与浓艳的文化精髓与特色。如今全球大放异彩的中国武侠电影更是将中国文化与扣人心弦的故事结合起来,利用炫目的视觉光影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黄飞鸿系列电影以及近十年经典武侠电影的分析,阐述了电影背后所表现出来的应时代而生的电影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仇立颖 《理论界》2012,(12):90-93
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及创作意图有关,可通过作者使用的风格策略得以彰显。《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本文拟将《呼兰河传》纳入语言风格学的研究框架,立足于回忆这一心理过程在语言层面的投射,通过分析作品中两种风格策略———认知性辞格与副词"就"的高频使用,将《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与语言体制结合起来,以期对萧红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作出自己的概括:童真稚拙而不失成人理性。  相似文献   

20.
在《墨经》研究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语言分析诠释为逻辑规则或逻辑推理,这是语言学与逻辑学的混淆。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墨经》的语言分析及其与逻辑学的关系,澄清这种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