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昌龄(六九八——七五七?),字少伯,京兆(今西安市)人,祖籍太原,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尤以七绝见长。清代卢世■说:“天生太白、少伯以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三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今来,无复有骖乘者矣。”(《紫房馀论》)更有人推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相似文献   

2.
波斯(今伊朗)是古代亚洲西部的一个大国。关于她的疆界,《旧唐书·西域传》记载说:“波斯在京师西一万五千三百里,东与吐火罗、康国接,北邻突厥之可萨部,西北距拂林,正西及南具临大海。”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康国,今萨马尔罕;可萨部,位今黑海里海之间一带;拂林,为大秦之别称,即东罗马;正西及南的大海为地中海、红海及波斯湾。波斯是有名的文明古国,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和波斯开始友好往来。特别是在公元四九一年至五二九年马资达克所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之后,建立的萨珊王朝盛期,中波两国有了更加频繁的交往。因此,在唐王朝首都长安及其附近(今西安市及其附近)遗留下来不少和波  相似文献   

3.
<正>湖南省立第一中学系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前身,创建于1912年3月,初名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校址在长沙紫东园(今民主后街)。首任校长为符定一。1915年,学校更名为省立第一中学,嗣后校名屡易,先后为全省高级中学、省立长沙高级中学、省立第一临时中学高中部等,1952年校名改为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1924年8月,徐特立在欧洲勤工俭学后回国,曾应聘至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担任公民教员,专讲读书和做人道理。  相似文献   

4.
毛云卿 《老友》2009,(8):23-23
1949年1月31日,古老的北平(今北京)宣布和平解放,至今已整整过去60年。我1930年出生在北平,在北平生活了19年。解放前夕,我正在北平市立第六中学读书。那年(1948年)的冬季,北平显得特别的冷,一场大雪过后,皑皑的白雪,使整个北平城变成  相似文献   

5.
隋末农民起义瓦解了隋朝统治的根基 ,其中最大的一支是瓦岗起义军 ,其故事广为流传 ,家喻户晓。瓦岗寨也和“梁山水泊”一样 ,被认为是英雄聚义的场所 ,农民造反的旗帜。但瓦岗寨究竟在什么地方 ,传统观点根据瓦岗起义军初期领袖翟让是东郡 (隋唐时的郡名 ,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 )韦城人 (今滑县南 ) ,且首义于此 ,而把瓦岗寨认定在今河南滑县南部的瓦岗乡。现今中学历史课本和大学教材多持此说。而在中等师范学校试用教材《河南乡土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中 ,则认为瓦岗寨在今河南浚县境内。其关于隋唐五代时期的介绍中写道 :…  相似文献   

6.
王秀松     
王秀松同志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黄麻起义和鄂豫边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2年9月,王秀松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高桥区栗林咀。1923年秋在黄安高小毕业后,进董必武、陈谭秋同志创办的武汉中学读书。学习期间,接受了马列主  相似文献   

7.
距令整整一百三十年的清咸丰三年(公元一八五三年)春,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影响下,以雉河集(今涡阳县城)为中心,在蒙城、亳州(今亳县)、颍州(今阜阳)、肖县、宿州(今宿县),以及今濉溪、灵璧、怀远等地的淮北平原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捻军大起义。  相似文献   

8.
正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专家,是我国煤成气理论的先驱和奠基人,我国天然气地质科学的主要带头人,被称为"中国天然气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年3月19日生于温州瑞安白门乡霞川村。小学在霞川村小学和温州第九小学(今瓦市小学)学习,中学就读于温州第  相似文献   

9.
一、战前的形势公元九五一年,郭威推翻后汉政权,建立后周王朝,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北汉政权,与后周对抗。北汉统治范围共十州,即并州(今太原)、代州(今代县)、忻州(今忻县)、岚州(今岚县)、宪州(今楼烦)、汾州(今汾阳)、沁州(今沁源)、石州(今离石)、麟州(今陕西神木),相当于今山西中部及陕北一县。九五五年正月,郭威去世,周世宗柴荣即位,北汉皇帝刘钧率兵三万与契丹一万骑兵联合进攻潞州。(《契丹国志》卷五《穆宗纪》)三月,柴荣在高平大败北汉、契丹联军,随即兵临太原城下。五月,辽派挞烈增援北汉,在忻口大败周军,柴荣被迫退兵。  相似文献   

10.
董永传说同孟姜女、梁祝等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一样,广泛流传于各地,并被改编为各种文艺形式流传。许多地方还为董永建造了坟墓,并按照这一传说故事的情节,附会出一些遗迹。比如清《嘉庆一统志》载,河间(在今河北省)、蒲州(在今山西省)、济南、青州(在今山东省)、汝宁(在今河南省)、通州(在今江苏省)等地均有董永墓,汉阳府孝感县有董孝子祠,等。汪国璠同志先后写了两篇文章:《东台县的董永祠墓及其传说》(载《新华日报》1956年12月10日)和《“天仙配”故事的产生、演变和  相似文献   

11.
池上楼是温州城的文化名地。早在1981年就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前些年,政府又出重资给予重修。新修缮后的池上楼,楼轩飞檐翘角,亭台楼阁,布置的精巧美观,引人入胜。谈起池上楼,必谈谢灵运。据说,此楼为南朝诗人谢灵运(385-433)任永嘉郡守时所造,原址在今鹿城区东公廨清末温州中学旧址(今温州实验中学内),后毁。谢公后世遂在积谷山下凿池(谢池),临池建楼(池上楼)以作纪念。清道光初,邑人张瑞溥辞官回归故里,在此购地,增筑"春草轩"、"怀谢楼"、"鹤舫"等,取名"如园"。谢灵运曾写《登池上楼》一诗,其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后世引为千古佳句,后人遂称该楼为"池上楼"。  相似文献   

12.
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并入临清市) 官庄一个农民家庭. 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六岁) 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读过《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等. 1918年(七岁)$$ 秋进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小学. 1920年(九岁) 秋进济南新育小学读高小三年,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十二岁) 秋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据先生自传:  相似文献   

13.
鹊岸考略     
<正> 《左传·昭公五年》载:“楚子以诸候及东夷伐吴,以报棘(在今河南永城西北),栎(在今河南新蔡西北)、麻(在今安徽砀山东北,旧有麻城集)之役。(辶芜)射(楚臣)以繁扬(亦作“繁阳”,在今河南新蔡北)之师会于夏汭(今西肥水入淮河处,在今安徽凤台西南)。赵大夫常寿受过帅师会楚子于琐(楚地,在今安徽霍丘东),闻吴师出,(辶芜)启疆(亦作“疆”,楚臣。《昭公四年》:“城巢”)帅师从之,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楚子以驲至于罗汭(河南罗山有罗水,北入淮)”。  相似文献   

14.
清嘉庆年间,统治者把乾嘉苗民起义镇压下去之后,在湘西苗族地区的凤凰厅(今凤凰县)、乾州厅(今吉首市)、永绥厅(今花垣县)、古丈坪厅(今古丈县)、泸溪县、麻阳县和保靖县等厅县推行屯田制度。至民国二十五年,屯田制度结束,历时一百四十余年之久。本文根据史书记载的资料,谈点看法。一、产生屯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张汉民传奇     
郑祥林 《山西老年》2014,(12):24-24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党中央追认杨虎城部属警备第三旅旅长张汉民为革命烈士。张汉民,山西省稷山县高渠村人,生于1903年6月1日,192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绛垣中学(即今新绛中学)。同年秋,在陕西定边县杨虎城部教导队学军事,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6.
正尤廷立(1895~1931)字绅汉,号群绸,原浙江平阳江南垟双桂坊(今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湖前社区双桂村)人。自幼天资聪慧,过目不忘,9岁入学开蒙,入学后便显露头角,以优良成绩和开朗性格受到教师器重,不时给予鼓励。民国四年(1915)12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温州中学,同期毕业学生共有64人,肄业42位,日后参加地下党的谢文锦是其中同届肄业学生。中学毕业后,尤廷立便去日本留学。  相似文献   

17.
论李益     
李益是中唐较有影响的诗人 ,其边塞诗承盛唐余绪而自成风格 ,为中唐最有成就者 ;其七绝与盛唐王昌龄、李白相比肩 ,有中唐七绝第一人之称。一、“文章李益”———生平及其它李益 ,字君虞 ,陇西姑臧 (今甘肃武威 )人。生于玄宗天宝七年 (748年 ) ,卒于文宗太和初年 (82 7年 )先后 ,是肃宗朝宰相李揆族子。代宗大历四年 (76 9年 )进士。初授郑县尉 (今陕西华县 ) ,后迁主薄 ,此后久不升迁 ,郁郁去职 ,浪迹燕赵河间 (今北京河北一带 )。先后于朔方 (今宁夏灵武 )、分宁 (今陕西彬县 )、幽州 (今北京西南 )军中幕僚 ,居边塞近二十年。宪宗朝 ,…  相似文献   

18.
由张久深编著的《徐镜心)一书,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为该书题词:“徐镜心烈士是民主革命先驱,其忠贞为国为民之气概,足以启迪后人学习他的革命精神,为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奋斗!”  相似文献   

19.
苏颂的人品     
今年是我国宋代科学家苏颂创制水运仪象台九百周年。检阅有关史料,不仅对其卓越的科学成就表示赞叹,而且对其高尚的人品由衷景仰。苏颂(1020——1101年),字子容,泉州南安(今福建泉州一带)人,因父葬徒居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一带),二十三岁考中了进士,直到八十二岁去世为止,其中除因写书辞官三、四年外,共在官场度过了五十余年。起初,他做过宿州(今安徽宿县)观察推官,江宁(今江苏南京)知县、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推官等副职,由于他处事精审,为政清廉,颇得欧  相似文献   

20.
“均贫富”是宋代农民起义军提出的一个纲领口号。农民提出这个口号,标志着农民战争的反封建性更加深入了一步。认真研究这个口号,对于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是很有意义的。在我省所编中学历史课本中,也把这个口号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讲述,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课本限于篇幅,对这个问題不可能详尽的阐述,在此我作一些补充,望同志们指正。公元993年(淳化四年)春,王小波在四川青城(成都西北)领导农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响亮地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隆平集》卷二十)的口号。这个口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