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网络消费行为调查--以广州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消费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必然趋势,了解和研究消费者的网络消费行为特征,有利于企业发展B2C电子商务。调研从样本的构成、网络消费行为的特点、消费者进行网络消费的意愿、网络消费的影响因素和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地区的网络消费者有低龄化、低学历化、低收入化的趋势,网络信息产品消费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已经形成,网络企业的品牌和诚信度备受消费者关注,此外虚拟群体对消费者的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加。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鼠标轻触的那一刻我们就与这个世界联系起来了,在与世界相连的同时,每个人的信息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留在了互联网的大数据库中。数据库像鹰眼般无时无刻监视着网络世界的一切,并快速形成一个由信息技术完成消费控制、由消费行为建构符号意义的社会。以网络购物为切入点,以福柯的话语理论及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符号学原理为基础,分析网络消费中全景监狱的权力阶层与话语体系,以期通过调查数据最终阐释消费社会对个体消费意识的符号建构。  相似文献   

3.
网络信息消费风险感知受多种因素影响,分析这些因素有助于降低风险感知,促进信息消费可持续发展.文章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四个维度对网络信息消费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消费者信息素养有助于降低风险感知,消费卷入程度和信息消费渠道负向影响风险感知,信息消费信任可消减风险感知,并由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消费研究是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消费研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被忽视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随着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向商品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消费需求被推向经济发展的主动因地位,消费研究才开始在我国引起普遍重视。本文试图对近年来我国消费研究的现状、问题及理论得失作一粗浅的考察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消费研究发展演变的特点,对深化和完善我国消费研究提出笔者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个性化网络广告推荐技术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广告作为新生代的广告媒介,与传统媒体广告相比,其优势主要表现交互性与生动性方面。但是在面临网站信息同质化的趋势,通过信息差别来细分市场,以此创造网站的竞争优势已十分困难。而网络个性化信息服务技术的发展,将是提升网络广告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分析目前个性化智能推荐技术在网络广告应用研究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将复杂性系统理论应用到网络广告的研究中,在理论上将突破传统理论研究范式的限制,对于研究网络用户消费行为和消费群体间的传染机制,提升网络广告的传播范围,将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概括当前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对大数据的概念和特点的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信息消费的概念及其特点,结合实例着重分析了大数据驱动下的信息消费的内涵,包括信息消费的重新界定以及信息消费的特点变化,并且对信息消费的发展趋势给出一定的判断,以期给相关机构和学者在今后对信息消费的研究中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Internet发展进程及其特点的分析,对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巨大、宏观无序、动态性的特点进行研究,论述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内涵,并具体探讨了作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典型形式的联机检索数据库及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工具搜索引擎的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消费者消费动机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研究以15名网络消费者为访谈对象,以252名网络消费者为问卷调查对象,研究网络消费者的消费动机.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可以分为7个类型:"交流与尝试"、"自由与控制"、"娱乐"、"信息搜索"、"个性化"、"价格"和"方便".研究证明该结构具有良好的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国保险产品消费的特点是人身保险产品消费持续迅猛发展,财产保险产品消费趋于平稳。运用消费函数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中的相关理论对我国保险产品消费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对于我们更深层次地寻找、把握我国保险消费的规律,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信息消费已经成为近年来最活跃的消费热点,文章基于1991-2012年间CNKI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与社会网络分析,对国内信息消费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等作定量研究和系统梳理。首先以文献计量学理论为基础,对信息消费研究领域文献的年代分布和发文作者等作深入分析,以揭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特征和规律;其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信息消费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归纳出信息消费领域的九大主要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大数据和信息消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将大数据很好地应用于信息消费发展成为热门话题。从大数据与信息消费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首先得出大数据是信息消费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然后从主客体方面分析大数据对信息消费的影响;进而结合实例,分析大数据在信息消费中的应用;最后总结出大数据在信息消费中的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研究居民消费升级在互联网技术进步影响环境污染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在互联网技术进步增加生活污染排放的过程中,享受型消费支出比重和发展型消费支出比重不支持互联网技术增加生活污染排放的结论;在互联网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污染过程中,享受型消费比重及生存型消费比重支持互联网技术降低生产污染排放的结论,而发展型消费支出比重不支持互联网技术降低生产污染排放的结论。同时,进行地区异质性分析,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产业划分和统计数据,筛选了高耗能产业群,从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视角,比较分析了近年来高耗能产业群的节能(煤)与二氧化硫减排进程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高耗能分行业的节能减排进程确实存在差异,由于节能减排成效的显现,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下降,即能源消耗增长与二氧化硫排放大都已经脱钩。其意义在于若高耗能产业群节能与减排之间的进程能够协同运行,随着技术进步导致的能耗与减排的脱钩面将不断扩大,节能减排协同效应将对中国工业乃至全国的节能减排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工业行业碳强度变化的成因,基于Kaya恒等式的碳强度分解,以碳强度表示产出,以经济增长、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进步为投入要素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通过各要素的碳强度产出弹性反映各要素对碳强度的贡献;并运用通径分析法进一步揭示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碳强度的直接和间接关系。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技术进步抑制了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增长,能源消费量的增长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拉动了碳强度的增长,其中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量对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影响显著,因此降低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关键在于减少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量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能源消费量、工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消费量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起直接推动作用,技术进步起直接抑制作用;工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费量对能源消费结构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起直接推动作用,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起直接抑制作用。可见,工业行业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较强,降低工业行业碳强度应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能源消费回弹效应分解为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和结构调整的回弹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安徽省1996—2015年数据对安徽省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回弹效应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技术进步回弹效应明显存在,且有7年的技术进步回弹效应介于1.5%~59%之间;有8年的结构调整回弹效应介于4%~84%之间,且不同年份其回弹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引入结构调整回弹效应后,技术进步回弹效应有所降低,且结构调整的回弹效应大于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本文研究的启示性意义在于,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回弹效应是能源消费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中国的信息消费政策聚焦于促进信息消费增长,而忽视了不同群体之间信息消费不平等程度的改善。基于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构建福利效应测度模型,运用1993—2016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数据,从增长与平等双重视阈测算并比较全国和地区层面信息消费增长与信息消费平等的福利效应。研究发现:(1)信息消费增长与信息消费平等均具有显著的福利效应。在合理的参数取值下,扩大消费信息规模相当于每年补贴农村居民16.21%~285.23%的信息产品或服务,而实现信息消费的绝对平等也相当于每年补贴农村居民7.83%~294.02%的消费产品或服务;(2)缩小数字鸿沟是提升农村居民福利不容忽视的新视阈。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大多数情况下信息消费平等的福利效应在可能的参数取值范围内超过信息消费增长的福利效应,代表性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增长的福利效应仅为信息消费平等的福利效应的1/3;(3)信息消费增长与信息消费平等的福利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性。因此,在“互联网+”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信息消费政策应对增长与平等比量齐观,且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以实现中国农民居民信息消费的充分发展与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经典ELES模型为基础,通过构建信息消费函数,从信息消费水平和信息消费结构两个层次对2001—2011年间江苏省城镇和农村地区的信息消费变迁及城乡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显示:信息消费作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在城镇和农村都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消费领域;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差距大且都呈增长趋势;对比城乡的信息消费函数发现,城镇的基础信息消费为正值,农村的基础信息消费为负值;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均小于农村居民。这表明城乡的信息消费处于不同的消费周期,城镇居民对信息的依赖更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则对收入更为敏感,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对信息消费差距有乘数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8.
信息消费水平的准确测度是促进信息消费的基础。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首先从信息消费的过程、信息消费的多样性、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三个方面分析了综合利用流量、时间和费用三项指标进行信息消费水平测度的必要性;接着在信息消费具有惯性的假设下,利用固定权重和可变权重,构建了基于流量、时间和费用的信息消费水平测度模型,证明了该模型具有非负性、传递性、连续性和可加性;最后通过实证调查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正确性。实证结果表明:流量、时间和费用均是测度信息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利用单一费用指标测度的信息消费水平与综合利用流量、时间和费用三项指标测度的信息消费水平有显著差异,而且会明显低估真实的信息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大力推动下,信息消费逐步成为拉动经济的着力点。基于江苏城乡信息消费现状,从理论上分析了城乡间信息消费的相互关系,并建立VAR模型对江苏城乡信息消费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滞后一期的江苏城镇居民的信息消费对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均有着显著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单向的。提升江苏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应该加强城市对农村的信息消费引领,并打通城乡信息消费交流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