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羊三世说是维新派思想家用以论证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变革的思想武器,康有为与谭嗣同的三世说思想是其代表。通过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二人的三世说思想在理论模型、对应的历史阶段、实现三世进化的动力、实现三世进化的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
虚君共和是辛亥革命期间康有为沟通帝制与共和的政治理论和方案,学界基本根据《与黎元洪、黄兴、汤化龙书》《救亡论》《共和政体论》等文的刊本研析其内涵,无法说清相关文本既区分又混同虚君共和与君主立宪的矛盾现象,对文章写作时间的认识也较为粗疏。通过仔细辨识《与黎元洪、黄兴、汤化龙书》《救亡论》《共和政体论》等文手稿的原生样态、修改痕迹及其与刊本的异同,可以发现康有为最初其实是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共和的,后来为应对政局变化,才利用共和概念的模糊性扩充共和类型,将君主立宪改成虚君共和,结果导致虚君共和与君主立宪关系暧昧含混。还原康有为提出虚君共和论的来龙去脉,亦可在研究方法层面提示我们,解读康有为的思想观念应尽可能注意其因应时势变化而不断调整修改的一面,避免直接选取片段表述进行思想演绎,“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之弊。  相似文献   

3.
在学术研究上,吕思勉曾深受康有为今文经说的影响,但由于他是以新史家的眼光研治经学的,因而又逐渐摆脱了今文学派的束缚,最终实现了对今古文的贯通研究。在经世思想上,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一直为吕思勉所奉仰,并且成为他后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吕思勉对康有为经说的继承与扬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今文经学的发展走向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尊崇的是被赋予了新时代内容、已资产阶级化的孔教。民国初期,他并不反对民主共和,只是不赞成自由、民主、平等被滥用而造成的国家分裂、政权不统一的局面。康有为想借尊孔运动来实现社会文化价值的重建及国家政权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的政治背景和学术环境中,康有为以"托古"作为"改制"的理论依据,推行维新变法运动.为了实现以"公羊三世说"解释历史进化论的政治目的,康有为针对传统经学研究中,今文派推崇<公羊传>、批判<左传>的立场,将否定<左传>经典地位的思想推向极致.康有为的<左传>研究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康有为融合今文经学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研究也预示了传统经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在实现民主进程方面,有急进与缓进之别。1906年梁启超著文《开明专制论》,根据中国过渡时代的情况,强调新旧政体转换过程中必须要有过渡阶段,即“开明专制”阶段。“开明专制”思想是对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起步的可贵探索,它弥补了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之不足,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处于急剧转型的阶段 :以新政体代替旧政体。但是 ,应以何种方式对待旧政体 ,是用暴力推翻还是和平改造 ?应当建立何种新政体 ,是美式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 ?在梁启超和康有为之间展开了激烈论争。这是梁启超与康有为的第 1次论争。论争以梁启超的妥协而告终  相似文献   

8.
清末为了寻求救国方案,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步分化为两大派别——立宪派和革命派。两派改造社会与政治的理念有很大差异,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双方理论虽各具特色,但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所要达到的目标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可谓是“殊途同归”。双方的争论是辛亥革命必不可少的思想跳板,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获选临时大总统历史原因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中,在清廷和革命派之间,袁世凯最终成为历史的主宰者。袁氏之所以能够胜出,实力是关键因素。其中,审时度势、处乱不惊是其成功的前提;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把握民意、顺从民意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了30多年,形成了完备的宪政思想。他的宪政思想,特别是其中的政体观,发生了多次转变。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到开明专制,每一次的转变,在当时都会引起一场言论风波;后世的学者更是有不少人探究他思想转变的原因,并做出评价。本文在梳理梁氏不同阶段政体观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联系历史背景和国内外政治环境,分析其政体观转变的原因,以求得出客观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作为晚清儒学大师,自小深受家学、师学的影响与熏陶,再加上其博学多才,从而打下了深厚的儒学根基。因而,在康有为的变革思想中透露了较强的儒学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坚持儒学的主体地位;在变革思想的形成与实践过程中,将治经与变政结合起来;在尊崇孔子的基础上,对孔子形象进行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没有再提出立宪法、开国会的政治要求是一种策略的调整。这种调整与他自身地位的变化、各派政治力量的变化有关,也是与他的“仿洋改制”思想相适应的。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康有为放弃了立宪法、开国会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3.
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出走海外,"三周大地"行程六十万里,学习考察各国政治、经济、科技和管理,试图继续开展维新运动,虽因缺乏群众基础而失败,却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写下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的修辞学家,其修辞学论文是中国修辞学的宝贵史料。康有为的修辞观主张文章"贵适用"、"合时宜"。其关于文采、繁简、积词修词、文体文法之说,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具有丰富的货币银行思想。他的金融理论主要集中在改革币制和妙用银行两个方面。他提出 :改铸银钱 ,以挽回利权 ;金本位制为救国之良药 ;发行纸币为事势所趋 ;建立完整的银行体系 ,等等。康有为的金融理论既有主观成分和偏差之处 ,又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精辟观点和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进化思想的渊源主要包括近代西方自然科学进化观、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和今文经学的朴素进化观以及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康有为对进化论进行了吸收与改造,并将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一套系统的“三世”进化理论,其渐进说与革命派的突变说是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与其弟子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研究一位历史人物,不仅要着眼于他的重大历史功绩.而一些发生在生活中的微小事件也能起到证史补史作用。通过康有为写给伍宪子的信札,我们可以感受到康有为对弟子的关怀和弟子对其信任,探讨康有为在流亡海外期间他与一些弟子的关系.挖掘他们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中仍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