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奇观是当代社会主导文化形式-媒介文化的重要表征.明星现象是当代社会的超级媒体奇观.明星不仅仅是一个个真实具体、极富魅力的形象,更是大众传媒生产的一种文化产品,一种承栽着一定文化内涵与意识形态的表意符号,一种文化实践的过程.明星的生产是特定符号意义的生产,明星形象的巨大魅力及其对大众无可抵挡的吸引力源于多样媒介文本产生的符号象征作用和互文效应,这些媒介文本在建构明星形象的同时拼贴和构成了社会的多元话语,使明星奇观成为产制多元意义的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2.
基于移动传播的移动性、社交性、互动性,传统文化传播产生了新的表意方式、意义生产与价值流转的符号规律,呈现了独特的媒介逻辑自洽、话语重组方式以及日常融入的符号学机制。作为符号学体系的传统文化传播具有多模态特征,繁复的符号能够在纵横双轴中实现逻辑自洽。传统文化在用户赋权、关系联结的移动媒体中有着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式。其中,伴随性文本的大量出现使其出现意义弥散、话语狂欢、无限延伸的符号范式;因"移动"而产生流动的场景与文化沉浸。可以说,从符号表征到符号繁殖、场景沉浸,移动传播时代的传统文化继承迎来新的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文化研究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 ,它以双重理论范式把握和切入大众文化的双重结构 ,即积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和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这两种理论范式对以往经典的单一性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既有继承更有超越。它对大众文化理论的探索和建构 ,使大众文化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范式之一的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 ,从批判的视角审视和分析当下社会和大众媒介 ,指出大众媒介已演化为当代社会文化景观的新宠乃至符号暴力 ,对大众媒介的霸道与僭越进行了批判 ,主张建构公共空间 ,以抵制和制约媒介的霸权 ,充分体现了文化研究的反霸权本色。  相似文献   

4.
广告传播:符号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泓 《东南学术》2002,(3):39-43
广告的各种知识、意义和符号结构与整个社会和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广告通过符号资本/文化资本的方式 ,来建构社会消费的观点和信仰 ,进而通过控制意义、操纵意识形式 ,使得社会的控制得以保持和完成。在一定意义上 ,作为消费文化媒介的广告在传达其符号象征时就和语言一样成为了一种含义秩序。正是由于广告本身包含着商品以外的建构含义秩序的功能 ,使得广告传播过程蕴含有对社会文化价值系统的控制力量。本文从消费文化出发 ,探讨广告与符号秩序建构的关系 ,进而对现代广告传播进行一种社会和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7):257-258
<正>媒介文化是社会价值规范与建构社会价值体系的亚综合体,媒介文化正在从边缘文化逐步进入当代社会的官方文化体系,媒介文化发展的趋势研究将成为今后的重要领域。[英]尼克·史蒂文森的《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2013年11月出版)一书对媒介、文化和传播的研究议题扩大到涉外文化、政治、大众媒介和传播历史及理论,阐述了媒介文化在不同社会时期  相似文献   

6.
媒介文化生产与地域文化意义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文化精神共同构成的。对地域文化意义阐释的唯历史根据和唯历史话语,忽视了地域文化结构中的现代文化元素,是一种狭隘的历史化解读。媒介文化对地域文化现代性质产生重要影响,构成地域文化现代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造就了人类延续于今的精神交往面貌和信息传播智慧,也形成了与不同地域社会生活相对应的媒介文化特性。这些特性不断融入地域文化的整体内容中,对地域文化进行意义构建的文化再生产活动。它拓展了地域文化的意义空间,也赋予了地域文化意义新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文化政治批评方法的核心范畴,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研究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建立了以意识形态生产为核心的“文本科学”和“审美意识形态”范畴,恢复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力量。其重大理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从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生产原理本质与意义出发,阐释伊格尔顿建构了从文本的相对自治性到阅读和价值判断的连贯的逻辑,详细分析了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和结构,意识形态生产决定了文本的相对自治性,从而揭示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超越了传统的反映说和再现说。  相似文献   

8.
周启超 《浙江社会科学》2022,(10):123-130+159
一代人文大师尤里·洛特曼的理论建树十分丰厚。我们在这里且对洛特曼在文学学、符号学、文化学领域三个核心命题略作梳理。“文本结构与文本外结构之互动共生”可谓洛特曼理论大厦的主轴,“语言的派生与符号的模拟”与“不同类型文化间的互动与互译”堪称这一大厦的两翼。文本—符号—文化乃洛特曼理论建构的核心话语。文本结构、符号结构、文化结构确乎是洛特曼理论建构的中枢。探讨文本意义—符号意义—文化意义的生成机制应是洛特曼毕生倾心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9.
菲斯克媒介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菲斯克的媒介文化研究强调受众主体决定意义的产生,推崇受众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反抗性,弘扬大众媒介文化的"进步性"和大众的生产力,挖掘媒介文本的开放性、多义性和互文性,肯定媒介体验的狂欢、快感和抵制。菲斯克的媒介文化研究偏重于媒介文本和媒介受众两大模块的研究,忽视了对媒介机构和产业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大多是以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叙事学为主的阐释性的定性研究。对菲斯克媒介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进行反思,有助于审视我们当下的大众文化研究和媒介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当代青年在支配权力话语中被建构为消费者、服务者、普通人形象,他们转而在日常生活实践面向、城市面向和新媒介面向中重构出时尚表现者的视觉意指.时尚表现者指涉意义生产者,他们与媒介和商品共谋,利用视觉符号再生产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即利用媒介提供的符号资源和商品提供的实在意义与支配话语实现符号的意义生产权.在视觉文本域中,这种意义生产权体现为视觉建构的文本转换:现实文本——新媒介文本——舆论文本.这个转换过程经历着从现实到虚拟,再回到现实,从而实现意义生产和价值增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跨文化传播与文化消费并存的特殊语境中,大众叙事媒介的国家形象是由于叙事信息刺激,产生关于他国的审美想象。大众叙事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建构国家形象,应当有意回避差异性的意识形态内容,注重设置相似的故事语境,减低文化折扣。叙事尤其需要关注广义论证的要求。在假定性叙事中,只有当人物行动、事件组织、故事演进等遵守故事语境所要求的文化逻辑/论证规则时,德里达意义上的“最小空间”才真正地建构起来,并通过隐喻的浓缩、叠加与放大等修辞功能,扩展成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逻辑结构,受到特定文化的技术方式,尤其是媒介方式的制约。印刷文化是以文字为媒介的书面文化,它所要求、所表达的是一种典型的逻各斯中心论的文本思维,揭示这种文本思维的逻辑构型,能从一个十分深刻的层面展开文化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动画文化:动画形象的符号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涛 《江西社会科学》2007,(10):196-201
动画文化的精髓通过动画形象集中体现,动画形象是典型的文化符号文本。本文通过梳理世界动画文化理论,指出应在批判性的动画理论基础上,建构实践性研究,为动画理论研究开创一个新层面。导入符号学的研究方法,从符号特征和文化内涵的角度切入研究动画文化和动画形象,可以探究动画文化的深层结构和动画形象的符号意义,也可为当前的动画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以媒介文本为载体,透过媒介受众和媒介体验,开创了质朴而审慎的研究进路,使媒介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从"精英话语"过渡到"大众话语",从臣民社会渐变为公民社会,从威权政治转化为平民政治的一个传媒镜像.他对媒介受众创造意义和体验快感的关注,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模式.通过这个改变,人们找到了研究媒介文化的另一条途径和方法,把理论的触角伸向对普通大众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吴晓  邹晓玲 《学术探索》2007,(5):142-144
作为大众审美对象的民间艺术展演文本,为有效建构起其在消费主义语境中的新的审美文化姿态,不断维护文本魅力以满足大众审美想像,这种展演文本必须充分运用和施展拼贴、挪用、复制和炒作等文化修辞策略,从而使得展演文本呈现出符号的陌生化、结构的混杂性和风格的原生态等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的娱性文化逻辑建构了"狂欢中国"的形象,欲望叙事策略建构了"欲望中国"的形象,而其对民族主义情绪的生产与传播则建构了奇观化的"文化中国"形象,或隐或显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及其建构。由于将"大众"误识为"人民大众",将"欲望"等同于"民心",以及将"市场化"中性化,我们对大众文化缺乏深刻的哲学反省和有针对性的文化批判,而制度匮乏和制度剩余的状况同时并存则使大众文化生产缺少有力的体制引导。朝向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大众文化实践应在先进文化建设的框架内进行理念和制度的规划,以建构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经验与认同符号的"和谐中国"形象为旨归。  相似文献   

17.
法国当代思想家鲍德里亚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地分析了现代媒介的实质,并对大众媒介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鲍德里亚指证了大众媒介通过编码规则和传播技术而构建了一个仿真的世界,从而使现代社会成为一个由媒介支配的社会.通过对作为媒介的广告和民意测验的具体分析,鲍德里亚进一步强调了大众媒介的自我指涉性质,以及由此而来的强制性体制.鲍德里亚大众媒介批判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对媒介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反思,对其实质和社会后果做出了具有哲学高度上的把握;而这一批判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把符号逻辑与生产逻辑割裂开来,因而在使符号体系独立化和神秘化的同时,弱化了从社会现实本身来对媒介社会作出批判的阐明.  相似文献   

18.
视频博客是人们记录自我的方式,也是分享和刺激消费欲望的手段。作为视频博客视觉主体的身体,在日常生活记录和展演的背后,隐藏着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塑造着新的媒介视觉秩序。在消费主义背景之下,通过身体传播理论和消费社会理论,探讨媒介技术迭代下身体形态的演进规律,剖析商业资本刺激身体欲望生产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作为消费社会载体的身体,呈现出真实与虚拟、显性表达与隐形消费、治愈功能与焦虑传播等多重特征,因此聚焦新型身体景观所建构的网络消费新生态,研究视频博客中的身体传播策略,有利于建构更加健康向上而有活力的媒介景象,也可以引导受众厘清身体景观背后的商业动因和运营逻辑。  相似文献   

19.
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个关键维度,而大运河对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它历史悠久、沟通南北,蕴含联通价值、大一统意识以及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等文化内涵。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富矿促使大运河作为特殊的巨型文化符号,在当下时代精神的征召下积极建构国家文化形象,有助于我国在“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陷阱中寻回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进而担负起新文化使命的价值引领。符号是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大运河这个巨型文化符号进入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实践场域,可具体分类为“联通性文化符号凝聚文化认同”“凝缩性文化符号建构记忆之场”“转换性文化符号推动现代转型”三重面向,并在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多重张力中将深刻的文化主体性意识浸润到国家文化形象传播中。  相似文献   

20.
陈伟军 《学术论坛》2013,36(1):169-173
阅读必须通过各种载体才能进行,它与媒介技术密切相关、相互推动。手机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愿望,阅读的范围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更大更广。手机阅读培育游移视点、多文本切换,开辟了新的文化空间和表达场域。手机实质上已成为移动的"全能娱乐信息媒体",在文化建构、感知形塑、价值传播及意义创造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