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国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匈奴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界很少综合和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运用大量考古和文献资料对两汉时期匈奴服饰文化进行了较全面地探讨,尤其在发型、装饰品、化妆品等方面的论述有一定创见,可供对匈奴服饰文化有兴趣的同志作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匈奴和亲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书艳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1)
匈奴曾建立过一个十分强大的政权,与中原王朝以及周边其他民族保持着时战时和的状态.其中,和亲政策在匈奴处理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尤其是与汉朝的关系时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骄踞接受到被迫提出,从轻视到重视,从仅与汉朝和亲到运用和亲拉拢西域乌孙、车师等,匈奴对和亲的认识不断发生转变.可以说,在与汉朝的互动中,和亲逐渐成为匈奴一项重要的外交政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汉朝运用得更为灵活.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6,(4):21-27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代表性遗址之一,墓葬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装饰品,其中M10和M47两座墓出土装饰品数量最多,做工最精良。根据两座墓葬中出土的装饰品,结合其出土位置和同时期相关墓葬同类文物出土信息,可以判断出其使用功能与佩戴方式,从而复原这两座墓葬的人物服饰形象:其中M10墓主为女性,身穿贯头衣,其头部插有1把象牙梳,2件玉锥形器作为笄来固定发髻,额部饰有2串头饰,耳部悬有象牙片耳坠,颈部戴有绿松石颈饰1串,右臂戴有1副玉臂环,右手中指戴有1枚玉指环,腰间悬挂1个骨雕筒;M47为男性,身穿围披式长衣,头部有1对猪獠牙头饰束发,猪獠牙根部穿孔处悬有1件玉锥形器坠饰,耳部戴有环状耳坠,头戴额饰4串,颈部戴管状石珠颈饰1串,两腕各戴1副圆形臂环,龟背腹甲制成的囊袋悬于腰部。从出土的装饰品来看,距今五千余年的山东原始居民早已不再是披头散发了,他们用细齿的梳子梳头,用半月形的猪獠牙和锥形器束发成髻,这样不仅美观,而且便于劳动。各种头饰、颈饰、臂饰等首饰的佩戴,反映着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 相似文献
4.
干振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4-17
对匈奴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通过对中国境内发现的匈奴墓葬的墓葬形制、随葬品、殉牲等情况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时代越晚,匈奴的汉化程度越高。将这些资料和文献记载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复原历史时期匈奴这一民族的社会生活等情况。 相似文献
5.
汉代的服饰艺术风格是随着汉代文化的传承、纺织技艺的进步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形成的,它具有浪漫浑朴、阔大豪放和唯美华丽的特征,反映了汉代博大的文化内涵与进取的时代精神,对其后服饰艺术的发展具有范型意义。 相似文献
6.
闵海霞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4):454-458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造成匈奴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的历史原因,又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争夺单于继承权的斗争直接导致了匈奴的分裂。匈奴贵族归汉事件的屡屡出现;政治制度的不完善;汉匈联系的加强、南北差距加大,使匈奴从内部逐渐瓦解,促使国家走向分裂。自然灾害严重、汉政府和其他民族政权的军事打击以及王莽的民族政策影响,使匈奴内乱加剧,加速了匈奴的分裂。 相似文献
7.
根据有关记载推算,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南北匈奴的人口总数约有140万,这是我们所能推知的东汉时期匈奴人口的最高数。东汉前期北匈奴居住在漠北,南匈奴主要分布在并州、凉州、幽州的缘边诸郡。东汉中后期,匈奴人口逐渐内徙到今天的山西中部一带。东汉末年,一部分匈奴人被迁居到魏的邺城。 相似文献
8.
陈喜波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5):29-32
统万城是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大夏政权的都城,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是我国境内唯一确知的匈奴古城。统万城遗址是匈奴人在历史上活动的见证,匈奴文化特征显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从匈奴文化的角度对统万城进行了解读,认为统万城的命名是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的表现,统万城的选址体现了匈奴人的自然审美观,城市形态设计则与匈奴的文化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统万城遗址是匈奴文化的典型例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加强对统万城的民族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利清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在匈奴起源问题的研究中,过去的学者们惯用“早期匈奴文化”或“前匈奴文化”等概念,用以表示匈奴文化的前身。不加区别地把匈奴本体和别部、真正的原始的匈奴和后加入匈奴联盟的成员混为一谈,因而把许多非匈奴文化的外来因素也都包含在内,导致了在匈奴起源问题上的诸多分歧和混乱。“原匈奴”概念的提出旨在把匈奴本体的族源问题从整个汉代匈奴的族源问题中区分出来,把匈奴核心民族从匈奴联盟建立和扩张过程中加入和被征服的众多从属的别部中区分开来。“原匈奴”专指真正的匈奴主体民族的前身,“原匈奴文化”指匈奴主体民族创造和使用的核心文化。 相似文献
10.
匈奴法律虽不如中原王朝之详密,但远不至于疏阔得仅需几句简单的描述便可了结.若细细梳理,匈奴法律依然相当完备.以现有的法律体系看,秦汉时期的匈奴已有较完整的司法制度,有专门领掌诉讼的机构、官吏;有监狱,有刑法.刑法中有相应的罪名,有与之配套的刑罚.在汉代人的著作中,匈奴的法律往往被视作习俗,而不是法律,以至于在后人眼中,匈奴缺少法律和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1.
汉代甲胄体现着汉代高超的社会生产技术。在已被发掘的汉代甲胄文物中,西汉时期的铁质甲胄文物极具典型性。目前,西汉甲胄文物面临残损严重、难以保存等现状,而对该文物进行信息可视化数字档案建设则是记录、保存、研究汉代甲胄文物合理有效的路径之一。本文从地理信息可视化及文物的时空演进关系角度出发,通过对甲胄文物信息解构与著录、档案信息可视化编目设计、数字档案运营及维护架构三方面探寻西汉甲胄数字档案的建构路径,并为汉代甲胄文物的时空演进关系、甲胄文物的数字信息保存与转化、提供更加科学多元的建构路径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红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4):29-34
匈奴自与汉地发生联系后,就受到汉文化的较大影响,这种影响强烈地表现在各个层面上.具体从语言、文字、思想、典章制度、生产技术以及社会风尚等六个层面,较详细地介绍了汉文化对匈奴社会的影响,指出汉、匈两族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汉族文化同样受到了匈奴文化的影响,并使汉族的经济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另外,中原农业文明的发达、和亲政策的实施、汉匈两族的互迁,尤其是民间交往密切并自愿融合,是匈奴汉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西晋初年,匈奴尚与西晋保持臣属关系,西晋则延续曹魏政策,在怀柔、安抚的同时,限制匈奴的发展。八王之乱爆发后,以刘渊为首的匈奴贵族趁机壮大实力,建立政权,最终消灭了西晋,将晋朝势力驱逐出北方。进入前赵后,石勒在北方崛起,前赵忙于在北方的争夺与扩张,与东晋并未发生大规模战争。在此过程中,汉赵政权在国内建立封建职官体系,保护农业的发展,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加速了匈奴的汉化。汉赵政权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却揭开了此后百余年少数民族在北方争夺中原霸主的斗争,同时引起了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相似文献
14.
王宗维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本文论述了塔里木盆地的古代居民,匈奴族的兴起,匈奴国家同塔里木盆地诸民族的关系,汉通西域与匈奴争夺西域的性质,并用史实批评了吐尔贡·阿勒玛斯的《匈奴简史》《维吾尔人》中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5.
李英龙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2-43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民族,她的历史是我国民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对中华民族史有着巨大影响。北匈奴西迁推动了整个亚洲和欧洲的历史车轮。北匈奴西迁是连接中国史、亚洲史和欧洲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因此,加大对北匈奴西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简述了北匈奴西迁的原因、路线及影响。 相似文献
16.
毕力贡达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匈奴人的天崇拜文化对后继者所产生的影响至今都有据可证。古代匈奴人天崇拜的具体表现有:金人祭天、日月星辰崇拜、龙祠与蹛林、祖先鬼神崇拜。匈奴人的天崇拜文化产生于他们的自然崇拜及其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罗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2)
十六国时期,匈奴在北方建立了四个政权,该期匈奴政权的建设具有自身特点.在职官制度上,尽量沿袭魏晋制度,同时,又保留了胡制体系.在政权形式上实行胡汉联合专政,在职能分配与权力分配上采取胡武汉文、胡重汉轻的做法,以确保匈奴贵族的支配地位.在封建礼仪上,效仿汉族政权祭天祀祖,修城池宫观,以表明其正统形象. 相似文献
18.
嗄尔迪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4(3):18-24
历史上,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不仅有丰富的横向交流关系,而且有脉络清晰的纵向传承关系.今天我们从匈奴文化与蒙古文化的共性中,可以看到这个结论的普遍性.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一体化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韩香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本文认为,“使匈奴中郎将”这一官职,论其起源可追溯到秦,汉承秦制,东汉时正式设置“使匈奴中郎将”,魏晋时演变为“护匈奴中郎将”。该官职的演变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王绍东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汉文帝采取的处理与匈奴关系的策略,是冷静、理性而又得当的。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承认汉匈双方是“分疆自立、和睦共存”的关系;能够体恤理解匈奴的生存环境与所遇困难,必要时给予援助和支持;信守与匈奴的和亲协定,从大局出发尽力维护双方的友好关系;当匈奴违约侵汉时,则组织力量进行有力回击;同时加强骑兵建设,巩固北部边防。汉文帝的上述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适应了双方经济上互补性和政治上统一性的要求,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发生,是一种双赢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