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侗款源流     
侗款在侗族地区的存在已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日益丰富完善,不但包括款组织、联款制度,而且还包涵了讲款、开款、聚款活动,包括具有法律性质的约法款和侗族民间文学样式之一的款词。从侗款制的产生、发展、完善、衰落及至款词的繁  相似文献   

2.
"侗款"是侗族古代社会的一种村寨之间自发联合的民间自治和自卫组织,是侗族和谐生活的文明公约,是侗族地区自我约束的"法律"体系,是侗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侗款"在侗族和谐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十洞"款会文化历史变迁及其价值的分析,让人们更加具体地了解"侗款"文化.  相似文献   

3.
侗族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由于在历史上没有与本民族语言相适应的文字,只能靠口传言教,世代相传。至使不少远古时代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失传了。自从汉族文化传入侗族地区后,一部分懂汉语识汉字的侗族文化人,便开始借用汉字来记录本民族的诗歌、民歌和侗书、款词等等,其中借用汉字记录最多的是侗歌。至今在广西龙胜境内民间保存的的侗歌手抄本,其记录方法,大致有如下四种:  相似文献   

4.
侗族款词是以民族古歌形式表达的乡规民约,是民间文艺和民间规约的复合体。它以“百科全书”的身份在广度上蕴涵了侗族的社会横向全景,并在深度上以“活化石”的姿态表征着侗族历史的纵向发生、承继与发扬。不仅如此,侗款呈现的文化底蕴、律法思想和表意机制,揭示了侗族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属性和共处原则,以此为基础生成的艺术精神和律法思想,及其两者悖论而统一的独特属性,又反过来支撑着民族的独特性与恒定性。因此,侗款在艺术与法律的领域,在处理人类自由与规约、情感与理性、人本与法本关系时凸显出和谐性、有效性与持续力,它以一种成功的文化精神模态昭示了人类社会、艺术创作发展的又一探索方向与行进模式。  相似文献   

5.
侗族大歌是一种原生的艺术样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一种文化与教化手段。侗族大歌的内涵博大精深,它伴随着侗民族的形成与侗族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发展,是一种独特的蕴涵民族精髓的具有教化性质的"百科全书",它传承了侗民族的文化和审美特色。其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体现在各种类型的大歌之中。大歌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其审美情趣、审美追求、审美理想和审美视界四个方面,深刻地体现了侗族大歌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华款是明代五开卫等地汉族移民效仿侗款而结成的民间武装组织。明中叶,华款的活动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遇命案按照侗款款约处理,二是联合侗款共同打击五开卫官员的腐败统治。明朝末年,随着地方叛乱的增长,官方比照侗款推广华款,使之成为整合地方各种武装力量的重要组织形式。侗款不仅是侗族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而且也深刻影响到周边汉族社会。这对我们反思明代汉侗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款 ,为侗语记汉字 ,侗语叫kuan ,按侗语的含义一是指交谈或座谈 ,二是指村寨自治订立的约法。在侗族社会中有许多关于款的传说 ,有许多款的遗迹 ,有的“款文化”则依然在当地社会中存在或发生作用 ,有的则已消失或淡化甚至边缘化。本文对侗族地区的款组织及其变迁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8.
九洞侗族萨岁崇拜论吴定勇萨岁崇拜是侗族特有的宗教现象,它以其独特的宗教内容、个性特征迥别于周邻兄弟民族的宗教形态,就是在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的宗教文化百花园里亦称得上一枝奇葩。千百年来,萨岁崇拜在侗族社会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对侗民族的生存发展、生...  相似文献   

9.
侗族大歌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质的文化载体,并以其协调完美的复调和声与自然和谐的音乐美学特质广为流传。侗族大歌的多声部特色成为其民族性的彰显和民族心理的精神认同,是侗民族文化的本质体现并具有民族认同的意义。自然和谐的原生态艺术来源于人民长期对大自然的审美欣赏,并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优美、动听的民族复调音乐,而"款"的组织形式和"寨老"的协商制度以及鼓楼公共文化都体现出自然和谐的特质,成为大歌安身立命的土壤。在现代性的语境中,内蕴于侗族大歌之中的审美特质以主体"体验"的方式勾连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技术文明,再现了侗族大歌质朴天真的审美体质,呈现出民族自然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古典梦回。  相似文献   

10.
侗族人民,不仅勤劳朴实,而且能歌善舞。侗乡素有“耶乡歌海”之称。侗族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琵琶歌,便是侗族文艺百花园中最为鲜艳夺目的一朵。它是侗乡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本文仅就侗族琵琶歌这种民族文化艺术的起源、分类和韵律,作些粗浅探讨。一、侗族琵琶与琵琶歌的起源侗族琶琵与琵琶歌,源远流长。由于无文字记载,其产生的年代,难以作出较为准确的考究。但从侗族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中,可以初探其来历。侗族款词《斗萨更》(侗语,即  相似文献   

11.
[摘要]在北部侗族地区,随着鼓楼、花桥、侗族大歌等侗族标志性符号的丧失,人们逐渐失去了族群记忆的文化依托。三穗款场是整个侗族地区唯一明确以“款场”作为地名的的乡村集镇,承载着侗族北部地区侗人对款文化的全部记忆。以三穗款场为中心,建立“款文化空间区”,对款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发掘与保护,必然会推动侗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唤醒北部侗族地区日益淡漠的族群认同意识,从而促进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共生与共荣。  相似文献   

12.
侗族文化资源,从其形态上看,可分为物态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三大类。物态文化如鼓楼、风雨桥、民居、侗锦等日用品,它们具有实物属性,表现了侗族特有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民族特征;符号文化包括侗族神话传说、诗歌、音乐、舞蹈、侗戏、礼仪风习等,它们通过象征和特有的拟喻手法反映侗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观念文化如“萨”崇拜、伦理道德等,它直接表达了侗族意识形态的过去和现在。从内容上看,侗族文化资源概括了侗族  相似文献   

13.
侗款,在侗族社会发展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这份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继承发扬其文明进步的因素,革除野蛮落后的因素,对侗族社会和两个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一、侗款产生的历史渊源款这个词,在侗语里具有多层次的涵义。它既指侗族乡里社会的一种组织及组织类型和组织体系(如款有小款、中款、大款三种,小款合款组成中款,中款联款组成大款),也指这种组织所辖的地域(如十三坪款),它制定的主要的社会规范(款约),它的活动(如开  相似文献   

14.
像许多的少数民族作家一样,三江侗族作家群的文学旅途,是从民族文化的大原野里拓步的。三江地处桂北,与湘西南、黔东南接壤。由于同一文化渊源、同一文化形态,毗邻的侗族地区自然形成一个氛围浓厚的“侗胞文化圈”。三江侗族作家群便是在“侗胞文化圈”里举起自己旗帜的。虽然三江侗族作家群在全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中难说占据了位置,但在“侗胞文化圈”里享有一定的声誉。“北有天柱,南有三江”,指的是北部侗族地  相似文献   

15.
论侗族传统文化与侗族人工林业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黔、桂区边区的侗族人工林业萌芽于13世纪,在明代、清代和民国年间曾辉煌一时,并作为侗族社区的经济支柱而挤身于当时的“市场经济”。本文章力图从侗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去分析侗族人工林业形成的成因,提出了侗族传统文化中“侗款”和“家族公有制”是侗族人工林业形成的两大基石。  相似文献   

16.
侗语与侗族的历史、文化一样,源源流长而绵延不绝,侗家人通过侗语来表达情感,实现社会交际,亦通过侗语来保存民族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其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繁荣。因此,回顾侗语研究的历程,总结侗语研究的经验与成果,展望21世纪的侗语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很少有哪一个民族有这么鲜明的文化标志。只要你一跨进侗族聚居的村寨,就会发现“有侗寨必有鼓楼,有鼓楼必有侗寨”,那气势雄壮的鼓楼矗立在侗村侗寨之中,和绿水青山相映成趣,你会为这种美所惊叹,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立体的侗族文化——鼓楼,鼓楼和侗族文化是共生的。  相似文献   

18.
侗族是一个传统上长期只有语言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侗族社会历史、故事传说、产生、生活、习俗、信仰等,都是靠口头文化世代传承下来的。但在传承的过程中是不稳定的、易丢失和变异的,这些因素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和阻碍音乐文化的发展。而侗文是基于侗语语音而形成的符号,它是侗语的载体,本文通过对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侗文在音乐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演唱侗戏是侗族人民逢年过节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演侗戏不仅是侗族的一种文艺形式 ,从侗戏的组织和演出仪式上看 ,更是侗族的一种风俗。本文从侗戏与侗族 ,侗戏的组织 ,侗戏的演出仪式三个方面研究侗戏风俗 ,提出侗戏这种文艺活动形式不仅是青年男女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 ,更是侗族社会结构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人们总是在已有的文化模式中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生活方式的本身就是文化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人民在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居住、交往、婚恋、家庭等特殊的生活方式。侗族生活方式既是该民族群体传统文化的体现;又是适应和认识环境的结果,蕴含着侗民族独特个性、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