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金融支持:三农难题化解中的制度缺陷与路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学山 《东岳论丛》2007,28(3):170-172
三农难题的有效化解不仅有赖于政府宏观财政投入,而且也需要持续规范的金融支持。现实层面中金融支农存在着四大制度缺陷:政策性金融步履维艰、商业性金融市场失灵、合作性金融发展迟滞、非正规金融发育失范。为此应从三个层面进行路径创新:一是整合农村金融资源,优化金融支农体系;二是优化政府宏观导向功能,消除金融市场运作失灵;三是强化三农自身发展,提高吸纳资金能力。  相似文献   

2.
栗明辉 《理论界》2010,(9):35-37
2008年发生影响至今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经济学理论上可解释为"市场失灵抑或政府失灵",确切而言,表面上为金融市场失灵,实质上为金融监管失灵。引申到经济法层面,立足于后危机时代,本文重新审视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并就应对策略从法律上提出了三点管见:让金融风险防控成为一种金融监管法律文化植根于金融监管法律的立法理念中;从社会金融治理机制方面妥当地发挥金融治理机制这一"软法"的"软约束力";强化金融领域信用管理立法,将金融领域信用破产落到实处,通过加大信用违法行为的违法成本,有效避免金融领域信用失灵成为社会常态。  相似文献   

3.
论政府管制与金融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一大趋势。各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不一样,因此金融管制方式和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文章认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应从政府主导的创新模式逐渐转变到市场主导的创新模式上来,因为政府主导模式在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已逐渐失灵,表现在金融创新步伐越来越慢,金融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活跃市场的关键是发挥市场参与者的创新动力和能力,为此政府应作出适当的制度安排,如引入适当分散的管制体制、调整政府部门的管制权力、确立恰当的政府管制评价体系、恰当配置管制资源等。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3):81-85
执行保障是农业支持功效发挥的必要条件。支农政策之间存在摩擦与冲突的事实,决定了政策协调是农业支持执行保障的重要研究视角。据此,有必要在设计层面,通过实现政策择定的理性化、民主化、系统化,完善支农政策择定机制;在运行层面,通过重视区域差异性、个体异质性、部门协作性,健全支农政策完备程度;在管理层面,通过加强中央政府宏观监控能力、强调地方政府执行主体地位、减少基层政府政策扭曲机会,修正支农政策委托代理弊端。  相似文献   

5.
财政与金融支农整合的理论架构与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87-2006年时序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改革以来,政府扶持"三农"的财政与金融手段均陷入困境,财政支农效率低下与金融支农积极性不高并存且互为表里;而财政与金融彼此割裂地"单干"式支农是二者均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为提升财政、金融支农能力,就必须以整合观为指导,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在支农上的比较优势,以强化支农资金的政策功能和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持"三农"的财政与金融手段均陷入困境且难以自拔;财政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支农效率低下的问题,金融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商业性金融大举撤离农村问题.基于财政支农、金融支农双重困境的现实,应超越财政支农或金融支农的单一视角,着眼于二者的整合,探索使二者优势互补并同时增强二者支农绩效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7.
金融系统性风险严重影响着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金融系统本身的顺周期性则扩大了这种风险的可能.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的金融监管方法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控和预防无能为力,在金融微观审慎监管已无法从全局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局面下,迫切需要金融宏观层面的监管以弥补微观监管的漏洞.金融宏观审慎监管除了要体现逆周期性外,其管理方法、操作工具乃至政策配合都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在宏观层面上的作用,通过计划途径、财政途径和金融、政策、法规等途径实施合理的调节和控制,抵制市场经济有害的正反馈;二是政府在中观层面上的作用主要依赖于省、市、县地方政府,特别是发展较快地区的地方政府,通过对区域性经济的推进,为中央政府的市场化改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三是政府在微观层面上的作用,主要是指区域经济方面,通过确定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与重点和制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工作体系是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社会工作可以为社会治理宏观目标的实现提供行动、政策和理论支撑;微观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嵌入社会微生活而推进社会治理中微观目标的实现。创新社会治理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社会治理失灵问题,而造成社会治理失灵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失灵、社区失灵和志愿失灵。要解决这些失灵问题,需要完善和发展社会工作体系,以宏观社会工作应对政府失灵问题,以微观社会工作应对社区失灵和志愿失灵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在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及金融支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农发行业务范围窄,不能充分发挥支农作用;农村信用合作社重任在肩却步履艰难;商业银行脱离农村,进城上岸;农业保险既无法律支持又无真正开展起来等,提出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重要性,构建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支农体系,增大金融支农的力度。继续推进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改善农村信用市场和经济环境,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和推进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真正建立我国支持“三农”的政策性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1.
魏珍爱 《云梦学刊》2013,34(1):71-74
在加快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进程中,农村金融肩负着为"三农"发展提供大量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重大使命,特别是农村小额信贷对激励和支持农民创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上发挥着互为补充和互相替代的服务功能。因此,建议政府在对农村正规金融体制和机制进行创新的同时,应尽快制定民间融资管理的具体办法,使非正规金融规范化、阳光化,以便构建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的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提高其服务"三农"的金融效率。  相似文献   

12.
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的农村金融制度已成为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目前,正式金融制度供给不足、供给趋同以及非正式金融制度的兴起已成为推动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同时,区位禀赋约束、国家和地方对金融的控制以及西部农业的弱质性则构成了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作者据此提出了以回归和强化正式金融机构的 功能、赋予非正式金融组织合法地位作为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安排。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加强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 ,对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进行了阐述。首先 ,应该分设财务与会计组织机构 ,提高财会组织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其次 ,要充分发挥其综合性管理职能 ;第三 ,要完善其监督职能 ;第四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 ,立于不败。  相似文献   

14.
原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金融的本质——伯南克四讲美联储》揭示了美联储运作背后的金融的本质。从金融稳定、通胀和泡沫、监管缺失、后遗症显现等角度看金融本质,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要深刻理解央行监管职责的重大意义,考虑金融监管的逆周期性,应对某些经济泡沫化问题,加快推进金融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5.
农业补助政策不仅能够体现执政者对农业问题的认识,亦能够体现农业在该国家产业结构及财政体制中的位置;同时该政策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各自的动向,还能够体现出该国家统治政权的结构及其施政方式。日本明治初期农业补助金投入的具体内容表明,该补助政策继承了江户幕府农业补助政策的内涵,其目的仅仅在于维持政府的财政收入,具有前近代性;这无疑是明治时期日本农业一直处于零星农业状态的原因之一。同时该项补助金投入的整个过程凸现出明治初期政权内部中央与地方的相对性关系,进而表明该时期其各项近代化政策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协商、交涉中实施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山东省1980—2011年农村金融数据,运用VAR模型研究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农村金融发展规模还是农村金融发展效率,都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民生活保障才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强烈与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短缺,是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内在矛盾。产生这一矛盾的深层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财政体制对农村资源的汲取产生了路径依赖,二是现代公共财政的制度缺失制约着国家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消除农村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重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应该从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着手。公共财政保障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安排,并确保政府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因正规金融对农民贷款条件的诸多限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本身具有人人获得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力的普惠属性,其变革是对农村普惠金融增量式改革思路的颠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农村中,农民的高度分化及整个农业的内涵、功能、形态发生的根本变化使农村金融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不足,建立健全适合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村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体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农村资金外流原因及其回流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和农业自身弱质性的特点,客观上造成农业农村资金严重外流。创造条件建立资金回流机制,以提升农村对资金的有效需求、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无疑是当前的合理选择。有效引导资金回流,应完善信贷投入机制,推进金融创新,提供产业支撑,调整农村金融体系,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多元监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以抗战前邹平美棉和许昌烤烟两种地区专门性商品化农业为例,重新审视近代中国的农业商品化历程,可以看出二者的共同特点、对乡村社会的不同影响及其产生原因。在近代中国,商品农业的需求市场是竞争性还是垄断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者的命运;而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如何引导和帮助农民,让农民学会自己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才是推进商品化农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