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池田大作先生首创“精神丝绸之路”的崭新概念。“精神丝绸之路”具有特定的背景和重要的渊源,是丝绸之路的创新和升华,是佛教思想的传承和弘扬。“精神丝绸之路”具有特定的的内涵和重要的本质,是促进文化交流之路、联结民众心灵之路、通向世界和平之路,归根结底是人间革命之路。“精神丝绸之路”的具体实践是和平对话的实践、文化交流的实践和人间教育的实践。“精神丝绸之路”具有相互性、对等性和全面性等特点,是持续永恒的存在、无所不在的存在。池田大作“精神丝绸之路”的思想与实践为21世纪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2.
从“人性共鸣”的角度,探讨池田大作有关“开辟精神丝绸之路”的思想。其主要内容有三:1.挖掘和弘扬“人性的光辉”是全人类团结的当务之急;2.以人性共鸣奏出世界和平的基调;3.民众是形成精神丝绸之路的动力和基础。而支撑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主要是池田大作所坚信并真正领悟了的佛法的“生命的尊严”学说及其实践途径。努力在思想上以多元的观点来扩大人的同一性的根基,促进全人类作为“好邻居”、“好公民”、“好地球人”共同生活下去。行动上以人性共鸣构筑中日民众心灵交流的“金桥”,渡过目前中日关系低谷的难关。探讨池田大作思想对我们的启迪意义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国家塑造了共同发展、相互依存、和平友好的“海上丝绸之路”精神。但到近现代,这种精神因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受到西方殖民者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而被迫中断。进入新世纪,中国提出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要传承这种精神。而当下,日本在东南亚推行“价值观外交”和“积极和平主义”并以ODA离间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企图破坏这种精神的传承。对此,中国必须及时应对。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既是历史命题,又有现实意义,作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现存文化霸权的有力抵制,也是对当代不同文明冲突的有效调和,更是对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前瞻性预判。而重建"精神丝绸之路"是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有效路径,原因在于它既可充分利用古丝绸之路的文化积淀,还可借助今天"一路一带"战略平台的兴建,同时它又有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作为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5.
在程颐理学思想中,含有丰富的生态智慧,其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包括“理”一元论、“道合内外”、“尽心知性而知天”、“存天理遏人欲”等著名命题。程颐“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社会的生态观具有一致性,这对今天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不但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资源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6.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丝绸之路艺术以特殊的言说方式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民心相通理念,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和价值。丝绸之路艺术不仅仅是丝绸之路各门艺术的简单相加和组合,也不仅仅是沿线国家艺术现象与成果的静态呈现和归纳,更重要的是人类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融汇、相互影响所生成的新的艺术样态和存在形态,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重要现象。丝绸之路艺术研究的纵深拓展,有可能形成新型交叉学科——丝绸之路艺术学。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融汇吸纳中国哲学精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举其要者有三:一曰现代性意识;二曰主体性意识;三曰"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相结合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上古时代中、西方文献相印证,可知作为亚欧大陆之间洲际文明大动脉的"丝绸之路"早在张骞西行之前就已存在;这条道路不仅是中国与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往的通道,也是西方各国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人们使用"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时不应过于片面和狭隘。新时期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成立丝路基金等重大举措,必将迎来丝绸之路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池田大作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尤其是关于创造人生的态度、意义方面的潜能,使人在德性方面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应更多关注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方面;教育的作用是通过人的改造影响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关系,要做到教学相长,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育与社会之间要相互支持,同时教育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0.
“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具有典型性。“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开展了法律规范构建和合作组织建设的实践,促进了国际法治合作的发展。但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仍面临两个新课题,即中国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以及现有平台和机制的发展。通过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法治合作机制发展的平等互利原则、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绿色发展原则和兼容并包原则,构建理念认同和全方位沟通交流的合作机制,探讨如何促进达成及遵守“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法律文件。“冰上丝绸之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北向延伸,其发展理念和模式可以借鉴“海上丝绸之路”的经验,学习其法治合作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以期构建完整的中国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法华经》是佛教至关重要的一部典籍,被誉为“经中之王”,也是信奉日莲佛法的池田大作所尊崇的佛典.《法华经》昭示了“一切人皆能成佛”的真理,彰显了以人的生命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而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也始终贯穿着这一精神,这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具体来说,这种人本主义精神也是一种“师弟不二”精神.佛教“师弟不二”精神是池田大作人本教育思想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12.
浙东地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之处,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人文环境吸引了丝绸之路上活跃的胡人。唐代有不少西域胡僧、胡商曾进入浙东传法、兴贩;浙东官员中也有不少西域胡族,有的还著籍于此成为地方士族;还有不少胡族文人因为浙东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慕名而来漫游、隐居。浙东本土胡族文学家族和流寓胡族文人的文学创作给浙东文坛增添了特别的“胡声”。浙东唐诗之路上的胡风、胡音创造了唐代胡汉文学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典范。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丝绸之路文学是丝绸之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为进一步廓清丝绸之路文学的发端、演进和成熟的全过程,拟从文献学、比较学和传播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考察。经过对先秦至明清时期沿丝绸之路一带的中外各国及地区内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和发生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古代丝路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依据它的这种特殊性,大致可将其分为散文、诗赋、说唱、戏剧、小说、神话传说及其他共七类。古代丝路文学的整理和研究对于世界和中国文学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贝叶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从云南经东南亚邻国到印度及欧洲罗马,有一条被称作"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作用。从民族分布状况来看,还早在二千多年前,壮傣民族的先民就频繁地活动或定居在云南大部及东南亚邻国的泰、越、缅、老等地,而这一地区正是"南方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地带,深受该民族历史上创造的"贝叶文化"的深远影响。当今,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地理环境,加强与东南亚邻国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往,促进我省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历史时期中国对外交通必须通过北方、南方陆上和海上丝路联系域外,三大丝路沿线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自丝路的交通方式和规模。北方草原丝路和北方绿洲丝路是早期比较繁荣的陆上交通线,交通工具多为耐旱的骆驼和马匹。南方陆上丝路经过的地区多岭谷山地和雨林灌丛地区,形成了“马帮”的运输形式。受海上自然环境与造船、航海水平的影响,海上丝路的航线不断延伸。随着陆上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各种人文因素的影响,三大丝路的变迁最终以海上丝路成为联系中外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但由于古道赖以存在的必要传播商品丝绸不是生活必须品,丝绸之路时有中断。伊斯兰教的东渐,使丝绸之路有一个大的中断。随着恃茶习俗在丝绸之路上的形成,茶马互市在丝绸之路上出现,丝绸之路得以复兴。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必要传播商品由丝绸转换成茶,丝绸之路开始向茶马古道转型。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畅通离不开众多绿洲城邦的支撑,这两者是点和线的关系。绿洲城邦是通过其各种功能来实现对丝绸之路的保障。驿站要确保丝路上的人流和物流能不断前进。要保障路的贯通,首先要保城安民,必须在绿洲设置军政机构和沿途军事设施,以及有一定规模的驻军。大量驻进军政人员,首先要考虑吃饭问题,只有在土肥水足的绿洲建立屯田基地才能满足这个要求。交通运输、军事建设和屯田,推动了商业集市的形成,从而产生巨大利润,反过来为交通、国防、屯田提供保障。绿洲驿传、城堡驻军、绿洲屯田、绿洲集市,环环紧扣,全链驱动,保障了丝绸之路千百年来的通行。  相似文献   

18.
早在15世纪欧洲人绕过非洲好望角的1500年前,东方中国和西方地中海世界就各自开始了海上交往通道的探索和开拓,经过不懈努力,海上丝绸之路萌发于汉代,勃兴于唐代,拓展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世界双向开拓的结果,古代西方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由海路东来的主动态势,尤其是其勃兴于唐代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以及后来居上,是由于它在地理环境和其他各种真实或潜在的利益上远远优于陆上丝绸之路,这种优势吸引中外商人逐渐把贸易交通的重心转移到了海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