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农地制度创新模式的构建,应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分三个阶段逐步梯度演进,一是现阶段继续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积极推进农地承包权的物权化进程;二是实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向集体所有、家庭租赁经营的中期创新模武转换;三是实现集体所有、家庭租赁经营向农地产权制度的远期模式-国有永佃制转换.  相似文献   

2.
推进家庭低碳消费方式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低碳消费模式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当前,我国推进家庭低碳消费方式仍存在一定的阻力,从战略对策上考虑,要对民众加强进行消费环保化教育,建立家庭低碳消费方式社会氛围支持体系;积极进行政策引导,构建保障体系;加大技术研发,建立技术支持体系;建立完善法律制度,构建制度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在环境规划编制与环境决策、环境监测和应急管理、生态环境舆情引导、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提供等环境治理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大数据推动环境治理从行政主导型向多元合作式治理转型、从分散化治理向系统化治理转型、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治理转型、从经验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型。然而,大数据促进环境智慧化治理面临着环境治理理念存在误区、环境智慧化治理制度层面的缺失、环境智慧化治理技术安全方面的制约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应建立基于“理念—制度—机制—技术”四维分析框架,从转变环境治理理念、加强环境智慧化治理的制度供给、构建环境智慧化治理的保障机制、促进大数据技术发展等方面探索大数据促进环境智慧化治理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论计划生育文化发展与家庭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的后50年 ,我国在生育文化现代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本文利用有关资料从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以及家庭关系等方面 ,估计计划生育文化发展对我国家庭制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在计划生育文化的推动下 ,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家庭类型核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家庭的生育、生产和养老等物化功能逐步削弱 ,而家庭关系在简单化的过程中却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消灭家庭”思想包含着三重维度,从宗教批判维度看,世俗家庭是“神圣家族”即宗教世界产生的土壤和根基,消灭“世俗家庭”就是消灭使宗教存在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使单个分开的家庭经济成为必需品,“消灭家庭”需要在变革生产方式基础上消灭家庭作为经济单位的属性;从资本主义社会家庭关系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家庭所产生的家庭关系是私有财产关系即支配关系,“消灭家庭”这一思想需要消灭家庭中的剥削压迫,重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消灭家庭”思想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其并不是指消灭家庭这一制度,而是要推动家庭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指向是在生产关系变革、家庭关系变革基础上人的关系的重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推动家庭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消灭家庭”思想并不相悖,现代家庭建设正是“消灭家庭”的实现过程,只有正确把握“消灭家庭”的历史进程与当下家庭建设的关系,才能构建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家庭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正>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家庭制度和家庭结构的演变是由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同时,一定形式的家庭制度和家庭结构又影响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经济的发展速度。七十年代末,首先由农村开始而后扩展到城市的经济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居民的收入日益增多,在满足了基本的消费需求后人们日益重视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使财富在保值的基础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值。我国居民理财经过了从单一向多元、从传统家政向社会理财、从国家理财向个人投资、从有形转向虚拟的转变。中国居民的家庭投资理财的完善和发展,需要国家建立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需要金融机构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创新理财工具,需要居民增强理财意识和投资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发展和伦理研究依循制度化到法制化的逻辑构建过程,是制度伦理到法制伦理观念的刚性化构建。这一过程既遵循道德发展向法律延伸的逻辑统一,也反映了我国各民族道德与法律的时代进步,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制观下的现代伦理发展提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代发展之一,应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念形态下的道德法律统一观的观念形态构建为基础,以公民道德规范体系的制度建设为重点,由普适性的制度规范教育实施到法制化观念的刚性构建的制度伦理和法制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废丞相后,明代中枢辅政的迫切需要催生了内阁制度。随着内阁议政权的不断完善和一批位高权重的大学士的出现,内阁制度有向宰相制度发展的趋势。但内阁在规制上无权辖制九卿,在议政上又受制于司礼监,内阁衙署也非宰相开府。因此,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进程以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10.
家长制家庭是从对偶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渡形式,它又是从以血统关系为纽带的民族向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村社的过渡形式,因此它与父权制相始终。而父权制时期并不是阶级社会,它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阶段,是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故家长制家庭在其发展过程中,对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形成和国家的出现,准备了前提条件。在这个阶段,私有制并未确立,因为私有制是阶级社会的基础,而家长制家庭阶段,原始共有制尚未被彻底摧毁,但私有制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家长制家庭阶段出现了财产的二元化。私有财富的逐渐增多,不断蚕食共有制,最终取代共有制而确立了私有制,阶级社会产生了。  相似文献   

11.
西欧早期的济贫工作由政府出面组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贫民实施救助。随着救助工作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两条发展方向: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以及政策化和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同源性”关系,其对象相同,功能互补,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们还存在着重社会保障而轻社会工作的倾向,必须从制度安排入手,加快专业社会工作的推进与发展,推动和谐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8,(6):124-134
北朝时期州佐因州军府的强势地位而日渐式微,有渐被取代之势。不过,它在制度构建上的发展仍值得瞩目。这一时期得益于官品制度向地方职官系统的扩展,各类州佐迅速走向"品阶化"。北朝各政权通过对州佐制度的设计与不断调适,最终在北齐《河清令》中形成高阶州佐与低阶州佐分别定品的制度规则。它在满足中央集权与确保地方利益之间找到较好的平衡点,并从制度层面实现了中央对于州佐的有效控制,亦为隋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政策过程及现实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历经了从均分化土地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再到家庭承包经营制和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复杂变迁过程,当前正沿着“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使用权”的方向而不断完善。但农村土地制度仍存在产权不明晰等深层次问题,新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关键在于为农民提供更全面、更完整的土地财产权利,真正实现土地要素的财产化、资产化,并最终为土地要素的城乡一体化和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老年人长期照护法制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7,(12):187-192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的照护责任需要家庭、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不同国家可以根据本国的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建立各具特色的三方责任分担机制。我国应当以积极老龄化理念为指导,合理划分家庭、政府和社会在失能老年人照护中的责任分担,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法制体系。具体包括建立老年人家庭照护的税收补贴机制;构建老年人社区照护法律制度;完善老年人机构照护法律机制;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以血缘和婚姻关系为纽带,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历了从低级形态向更高级形态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作为影响家庭形态的家庭结构,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我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多数、农村家庭占全国家庭多数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逐步迈入转型期,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无一不对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带来深刻的影响。本文以江西省安义古村为样本,通过实地调查,以翔实数据揭示了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结构在人数、类型、规模等方面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化解社会矛盾,而社会矛盾的本质与根源是制度矛盾。只有从制度关系着眼才能明确把握社会矛盾的发生与演化,也只有从协调制度关系并且用制度安排来协调社会矛盾,才能从根本上形成持续稳定的社会秩序。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理性化的正式制度同感性化的非正式制度之间的矛盾,是广泛存在并且难以协调和化解的社会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既要重视作为文化传统存在的各种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也要借鉴中国古代社会以感性化方式实现制度协调、社会稳定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1982年以来的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揭示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社会转型和人口老龄化之下农村家庭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结构及其变动可分为两个阶段。1990年之前,尽管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农村劳动力基本上仍以农耕为主,家庭核心化水平继续保持并发展。1990年之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大规模转移局面出现,农村老龄化水平提高,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初期出生者逐渐长大,家庭结构受到直接影响,发生了不同以往的新变化。少子家庭亲代和已婚子代职业分工出现,亲代和子代在家庭经济、生活中合作意义增大,三代直系家庭上升,标准核心家庭下降;中青年子代夫妇出外增多,中年和低龄老年亲代在育幼方面的功能提高,隔代等不完整家庭类型增多。这一时期,老年人独居大幅度上升,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发展家庭农场首先需要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其所需土地应满足三个基本要件:集中成片、长期稳定、规模适度。在农地权利交易市场上,家庭农场实现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的路径一般是先获得众多农户流转和退出的分散的、零碎的承包地,然后进行地块归并与权利整合。传统的高度兼业化的分散型小农经营模式在向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集中模式转变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瓶颈和障碍,为此,需要构建农地权利市场化配置下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的实现机制的理论框架,具体包括利益共享机制、权利均衡机制、冲突解决机制和配套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学说的精髓是依法治国。其理论构建主要包括:发展民主和健全法制,“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人治向法治过渡.要从制度方面解决缺乏民主问题;民主只能在安定团结的环境中逐步发展,民主与法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执政党治理国家的主要方法是依法管理;坚持民主和法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相似文献   

20.
邱房贵 《学术论坛》2007,(2):119-123
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特别是到2006年底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风险将会明显上升。为了更好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是否在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存款保险法律制度以及如何构建商业银行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等问题引起了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的关注。为了客观地认识商业银行存款保险法律制度,为了便于立法机构取舍和为构建商业银行存款保险法律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笔者从几个方面对商业银行存款法律制度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