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沈从文和乔伊斯的小说在民族道德与现实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方面存在趋同性,在基督教与佛教哲学观和文学手法哲学思想层面呈现差异性。在佛教哲学观背景下,沈从文的民族道德与现实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具有较强的地方色彩和家庭观念。在基督教哲学观影响下,乔伊斯的民族道德与现实主义哲学思想更具开拓性,表明社会向前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象征诗派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潮具有对应性关系已为学界所共识,从存在主义诗学层面进行阐释,并由“纯诗”(诗质)、“契合论”(诗兴)、“神秘性”(诗思)等关键性话语入手解析两者的通约性则是一种新的研究途径.首先,两者都追求“纯诗”,而对“音乐”的追求是“纯诗”的至高理念;存在主义诗学也强调“音乐是本原性的艺术”,彼此之间的交集或对位意味着,“纯诗”中的“音乐精神”不仅是象征诗歌的最高艺术境界,也是其文化创造的原动力.其次,“契合论”作为两者的重要的诗学诉求,它一方面涉及存在主义美学的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同时更表现出诗人以感性生命同化万物,在审美活动中世界的意义、存在的意义得以显现,达到海德格尔所谓的“诗意地栖居”.其三,象征派诗人们将诗与“神秘性”联接起来并在存在论美学上予以体认,神秘主义是一种在理性思维之外诗性把握世界的方式,象征诗歌的诗性把握就是以有限的存在方式(语言)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神秘),诗歌创作因此体现出一种领悟宇宙存在和生命存在意义的独特智慧,它使得原本具有艺术哲学意味的象征诗学扩展为文化诗学——获得存在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沙家强 《兰州学刊》2008,(2):199-201
存在主义死亡观将死亡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在”的生存论观;萨特对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进行了勇敢的拒斥,并形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死亡观。依据存在主义死亡哲学观,文章指出,死亡是生命的绵延。由此我们认为要尊惜和把握人生,以乐观的死亡观来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社会尽管物象繁华 ,但是在“狂欢”的背后 ,仍然是存在主义者当初提出并关注的个体存在的基本问题 ,即以存在的荒谬为核心的情绪体悟。循此思路加以探究 ,并在存在主义及文学作品和后现代的现实间穿梭 ,而展开追问和思辨 ,分析了存在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和对于现代社会的解读意义。我们应融合东西方的思想提出解决的思路。为此 ,应强调 :人作为存在的价值和受到关注的必要性 ;人与“周围世界”、人与“共同世界”的责任和权益的关系 ;肯定存在主义者对于“行动”“介入”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死亡的关注来引领人对生之热爱和精神的追寻 ;呼吁人们将目光投向“新理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艺术中存在一种“无为”艺术哲学观,根源于老庄的“无为哲学”,自唐宋以来逐渐突显。它与“有为”不同,是一种非自我意识、非执于法、非功利性的观念,指向一种无法被人的智识所穿透、出自本然的自发性创作方式。张涟“高坐与客谈笑,但呼役夫,某树下某石置某处”的园林置石艺术创作状态正是对这一观念最为生动的诠释。以此状态为媒介,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这种“无为”艺术哲学观:首先,它是一种“变识为知”的认知观,强调对无身理智的打破,凸显“智的直觉”;其次,它是一种“遗技合道”的技法观,区别于“技中见道”,其所突出的既不是罔顾法度,也不是心为法执,而是法随心转的状态;第三,它是一种“法天贵真”的性情观,标举独立自由、纵恣不傥的艺术人格,将古典园林置石艺术引向对生命本真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无为”艺术哲学观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置石艺术中追求不似之似、不假斧凿、不求名石等新风尚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索尔·贝娄作为当代美国文学代表人物,影响深远.本文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小说<赫索格>的结尾,从存在主义哲学人手,分析<赫索格>的结尾所体现的传统存在主义要素和索尔·贝娄独特的存在哲学观.进一步揭示贝娄在试图帮助人类摆脱困境方面所表达的存在主义主张--只要人类通过自身的反省与感悟,一定能找到生存的意义,并最终得到诗意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存在主义哲学家及其追随者,都以“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自居,仿佛它专以研究人的存在状况、强调人的价值为主题,成功地摆脱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个哲学根本问题而“独树一帜”。现代修正主义者也跟在资产阶级哲学家后面赞扬:在存在主义那里,“不是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而恰恰是人的问题、人道主义问题才是它们的中心问题”;因而“在形式方面吸引人”,“在内容方面也最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但是,全部哲学史证明:任何一种哲学归根到底都是一种世界观,不能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来回答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而归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阵营,中间的道路是没有的。当现代修正主义者大肆吹捧存在主义把“人的问题”“正确地提了出来”,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空白点”,可以“充实”、“补充”马克思主义,力图掩盖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对立时,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存在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存在先于本质”是由让·保尔·萨特提出来的.按萨特的理解,各种存在主义者们有一个共同点——都相信“存在先于本质”.它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什么是“存在先于本质”或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呢?按萨特的意思是说,人最初只是一种单纯的存在,而人的本质,人的其余的一切则是完全由人自己按照主观意愿,自我选择才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的.  相似文献   

9.
但丁的“讽喻诗学”是乔伊斯批评理论主要来源之一.乔伊斯认为现代小说家应该像“弥撒”仪式中的神父一样,从日常经验的“面包”中创造出永恒的艺术.他的《都柏林人》描述爱尔兰社会信仰缺失、精神瘫痪的状态,并通过挖掘“顿悟”的讽喻功能,具体展现小说人物如何建构充满意义和精神价值的“另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10.
王娟 《兰州学刊》2010,(7):169-173
文章主要研究“V—neg—V0”与“VO-neg—V”两种正反1"3句的生成机制。我们认为正反问句中的“V—neg—V”是由基础形式的动词“V”带上能够恰当表达动词体的否定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构成。单音节动词重叠后构成的形式是“A—neg—A”,双音节动词重叠构成的形式主要有“A—neg—AB”和“AB—neg—A”两种。“A—neg—A”和“AB—neg-AB”这两种形式与“A—neg—AB”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分别生成“V-neg—V0”正反问句和“VO—neg—V”问句。正反问句中的I范围内的标识语气类型的中心语Foc具有的特征决定了两种正反问句中的“V-neg—V”形式和“VO-neg—V”形式移位至Foc位置。正反问句的语气类型已经通过中心语Foc得到标识,所以正反问句不需要投射至C来重复进行标识。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马克思的哲学观?什么是马克思哲学观的实质?这在理论界一直是聚讼纷纭的问题.事实上,长期以来,人们多是从恩格斯的视角出发去理解并阐释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实质的.然而,文献学的研究表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哲学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旦人们返回到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论著的阅读中,立即就会发现这种差别,从而对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实质做出新的定位和阐释.如果说,马克思的哲学观可以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注意:这个短语中的“历史”作为总体性的概念涵盖“自然”于自身之内),那么,他的哲学观的实质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马克思的哲学观?什么是马克思哲学观的实质?这在理论界一直是聚讼纷纭的问题.事实上,长期以来,人们多是从恩格斯的视角出发去理解并阐释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实质的.然而,文献学的研究表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哲学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旦人们返回到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论著的阅读中,立即就会发现这种差别,从而对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实质做出新的定位和阐释.如果说,马克思的哲学观可以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注意:这个短语中的“历史”作为总体性的概念涵盖“自然”于自身之内),那么,他的哲学观的实质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相似文献   

13.
刘晓丽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118-124+150+160
人类世的显著特征是在“人类能动性”视野下,后工业时代技术发展对地球产生的不可逆转之影响,以及“身体”与“社会”在“归化”和“社会关系重塑”的双重变化之间再次交替。在此影响下,身体的边界不断扩展,身体正在转变为一个与技术、文化和社会交织的物质网络,这一特征引发了身体在当代艺术中的转向,即身体—环境、身体—技术,以及物质—话语三个主要向度,这三个向度同时触及了身体的重新定义对当代艺术创造性发展的拓展之维,以及身体政治的有效性对未来艺术发展的引导之维,它们共同为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新的面向。  相似文献   

14.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英国20世纪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生日聚会》鲜明而深刻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现了萨特所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的三大原则,从而彰显了人的生存世界的荒诞和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先行者,中国现代诗人穆旦的诗作也呈现出存在主义本色,将两者在特定的视域中进行对位性解读不失为一种新的“问题意识”范畴.“对位性”是指两者在存在主义诗学意义(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小说诗学)上的对应与通融,具体表现在:一是尼采的“酒神式”艺术精神及其审美表现形态成为两者的诗学切合点,如果说陀氏关注的是“上帝死了”后类似于“地下室”乃至“死屋”般的生命存在状态,并通过酒神精神进行审美探究,那么穆旦诗作则彰显自由意志对生命现象的肯定,这种肯定以酒神式狂欢呈现进而获得形而上的审美慰藉.其二,与酒神艺术精神相应的是陀氏小说中的复调形态,陀氏在复调式多声部合奏中构建了小说的先验性存在结构,其中寄寓了个性的自由选择与上帝的必然意志之间悖谬关系;穆旦在非自觉的状态下将陀氏的复调性引借、融入到诗歌中,并以自我不断撕裂、不断质疑的方式、在存在的焦虑与现实的生存状态间体验着“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并认为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多年来,很多学者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本文从分析这一命题的最基本概念出发,反思萨特哲学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7.
艺术本体论研究多以艺术品为核心来考察艺术存在问题,其代表便是当代围绕艺术品存在展开的类型/殊例关系讨论。研究者以此来解决文化语境论视野下所彰显的艺术品作为文化产品而面临的身份不确定性危机。这场讨论中,柯里独辟蹊径地提出"行动—类型假说",主张把本体论讨论从艺术品转向艺术欣赏及生产的过程,D.戴维斯继而又提出"行动—殊例理论"修正了柯里的方案。这类方案仍然无法从根本上应对上述危机,但在突破艺术本体论范式上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理论界对“身体”日益重视,“身体”日益取代“意识”而成为哲学讨论的核心话题.西方哲学界的这种“翻身”运动大致呈现为两个路向,一是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一是福柯、德勒兹为代表的结构—解构主义.这两个路向与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潮结合,集成式地发展为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身体美学的兴盛,固然有感性解放的功用,但亦应避免让“身体”成为新的思想宰制.  相似文献   

19.
以探讨“哲学是什么”为标志的“哲学观”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以探讨“马克思哲学是什么”为标志的“马克思哲学观”问题更与当代中国的哲学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特别是上个世纪 80年代以来更是成了哲学反省和重构的切入点。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办 ,2 0 0 2年 7月16— 2 0日 ,在长春举行了全国“马克思哲学观”学术研讨会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70余名学者 ,围绕着“马…  相似文献   

20.
汤拥华 《河北学刊》2004,24(1):72-76
本文对几位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揭示出存在主义在建构有关"个体存在"的哲学话语时的种种困难;并指出,人之存在的个体性既不是先定的事实,也非绝对自明的本体论规定,真正能承担个体性的,只是创造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