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践转向对身体美学的影响不可忽视,因为实践与身体不可分开,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同样不可能与身体及其审美化分割开来.实践转向将使身体美学密切关注人的自身生产,由人的自身生产的数量方面转向其质量方面,由一般的优生优育转向审美的优生优育.身体美学的实践分析将由物质存在转向其符号存在和精神存在,不仅关注身体的外在的审美实践,同时注意身体的符号和精神的审美实践.身体美学的实践分析还将由身体规训的实践分析转向身体自由的实践分析,不仅关注人类身体的社会化实践,而且关注人类身体的审美化实践,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塑造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相统一的完整的人类身体整体.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整个马克思哲学、美学和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核心概念.实践是人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对象化的感性活动,是一个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人的人化)相统一的过程,人类的实践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之间关系的感性的、现实的活动.与此相对应,实践也可区分为三大类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话语生产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具有实践本体论意义的活动.从物质生产要过渡到精神生产,就必然地要依靠话语生产这个中介因素.从其本质来看,人类的社会实践(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都应该朝向自由性审美发展,从而建构起审美和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3.
张玉能  黄健云 《江海学刊》2012,(3):201-207,239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实践转向。这种实践转向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实践本体论美学的建构,突破世界近代美学的认识论视域的局限性;这种实践转向包含着所谓语言学转向,把语言学转向具体化为话语实践的研究;这种实践转向要面向文化产业,实现精神生产的审美化;这种实践转向还要面向日常生活,实现物质生产审美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4.
实践美学与审美精神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当代所有反对和否定实践美学的美学观点都异口同声地指责实践美学忽视美和审美精神性;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和曲解.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并不忽视美和审美的精神性,而是强调在社会实践之中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所实现的实践的自由.无论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还是话语实践,都是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它们表现为精神性,但是离不开物质性;美和审美的精神性和物质性,在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之中是高度统一而显现为形象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王丹 《云梦学刊》2010,31(3):93-95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实践美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和基石——“实践”的含义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和适合了发展的语境的重新界定,指出“实践是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话语实践的感性的、现实的活动。”并指明“‘实践’应该具有的二层含义:首先,实践是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人类的、现实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王振复 《学术月刊》2024,(1):141-154
中国美学具有独特的范畴体系。作为中国文化所特有且与审美相联系的一种知识结构,它是一个动态四维的逻辑网络。此即:一个逻辑原点:无极;二重哲学本体:绝对之无的本在性无极,与相对之无的次在性太极的对应结合,以无极为“一级本体”、太极为“二级本体”;三大人文支柱:历史哲学意义的“道”、文化意义的“气”与审美现象意义的“象”的三者相和;四为基层建构:由“道、气、象”三者构成其各自所统摄的范畴群落及其相融。中国美学范畴体系,具有有序而深邃的思性诗性化、诗性思性化的人文特点,渗溶着中华文化所特具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实践转向与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转向对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特别巨大,因为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美学.由于实践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而生态美学的产生使美学转向对自然生态美、社会生态美和精神生态美的实践性分析和研究.实践转向使美学由传统的形而上的非实践性美学转向形而下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对实践美学的新发展,是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实践美学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8.
张韬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6,27(2):89-92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的美学流派,实践概念是其最基本范畴。从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实践概念出发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实践美学的中心研究对象。实践美学所研究和追求的审美关系,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的三大方面,协调这三大方面,在实践(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之中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达到和谐,正是实践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努力使我们民族和每个个体的实践达到一定的自由程度,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建构起审美关系,也就为建构中华民族的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人的自身生产与身体美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自身生产是人类实践的物质生产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一切实践(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的物质基础。它与美和审美关系密切:1)人的自身生产生成了人的身体及其与人的审美关系,从而生成了人体的美和审美;2)人的自身生产与其他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一起扩大了人本身的美及其审美的意蕴;3)人的自身生产的丰富形态给文学艺术表现人的美及其审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后现代主义的美学之中,人的自身生产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即消费社会的身体的感性价值的凸显改变着美和审美的形态和特征,突出了美和审美的平面化、娱乐化、商品化。这样,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身体的审美关系的科学——身体美学,就呼之欲出了。在中国的现实之中,这些是值得我们充分关注和积极引导的。  相似文献   

10.
耿波  李东瑶 《社会科学》2013,(4):178-186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观念是一种时间美学的建构,时间美学因为忽视了"时间"与"生产"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而导致了政治上的迷误。"生产"神话的终结引导马克思主义进入到都市空间时代。在都市空间中,发生着从时间美学向都市空间美学的嬗变,都市空间美学以同时包含主动—被动内涵的个体为审美主体,与"他者"共在游戏,同时包含着政治否定和个性解放两个方面的审美意蕴,是对康德美学在都市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逻辑起点"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胶着点,"实践作为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的观点得到相当多的学者的认同.然而,这一起点的判断本身却缺少坚实的逻辑支撑.与"实践"相较,"关系"是一个更为恰当的美学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新实践美学的语言论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实践美学的语言论维度应该以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为指导,从语言论角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研究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关系.首先把语言作为一种实践--话语生产来对待,从话语生产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揭示话语生产的"实践-精神"二重性、中介性,其次,从话语生产的本体论意义上揭示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话语(符号)存在的性质;再次,从话语生产的认识论意义上揭示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话语诠释性质,此外,从话语生产的方法论意义上揭示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话语交往性质.  相似文献   

13.
陈海静 《兰州学刊》2006,1(6):33-35
人的实践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考察审美活动,就不能仅仅拘囿于能动性这一个方面。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往往只关注于能动性而忽略甚至曲解了受动性,在对实践美学的研究中便出现了许多理论误区。笔者认为,受动性并不等于受制约性,它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调整自身的生理或心理活动来接受、适应并回应外界刺激的机能。人类的审美感性正是通过受动性机能进化而成的,只有深入澄清受动性概念的美学意义,我们才有可能重建实践美学的理论阐释力。  相似文献   

14.
李正义 《山东社会科学》2023,(9):98-104+111
从预成性思维方式向实践生成性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变革的前提。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历史的演进历程是不断实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生成过程,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占有自己全面本质的过程。共产主义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在实践的生成过程中,人的发展、历史演进和共产主义运动实现了逻辑与现实的统一。当前,实践生成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启示我们要在实践生成性的视角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世界历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从胡适到沈有鼎,《墨经》逻辑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两部分:与西方形式逻辑概念相对应的《墨经》逻辑学,不一致的、体现个性的墨家自己的逻辑学。两位学者在研究中纠结于逻辑的论域与《墨经》文本的关系,他们代表着一百多年中国逻辑史学科建设中的共同困惑。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逻辑学是历史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逻辑史的研究应该回到它的时代,走进文本,做文本田野工作;逻辑史的比较应该有一个公共论域。  相似文献   

16.
现代美学的发展离不开试验与实证方法,实践美学也不例外。西方实验美学的三种理论模式与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观点密切相关并相互对应:心理动力学模式—中国古代的“心动说”—高尔泰的主观论美学;行为主义的S→R模式—中国古代的“物动说”—蔡仪的客观论;完形心理学的“异质同构”模式—中国古代的“心物交融说”—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论。在此复杂的理论博弈中,实践美学不仅用“实践一元论”解决了哲学美学中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心物关系问题,而且用历史和逻辑、共时与历时相统一的方法将试验心理学与审美人类学结合起来,从而使自身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实证基础上。当前有必要重提实践美学的实证方法,以抵制美学玄学化的倾向,并对种种美学神秘主义观点进行祛魅。  相似文献   

17.
佛教美学作为一种宗教美学,从人的精神信仰的解决来匡范生活.在当代,人类生活的美学图像日益丢弃虚拟性幻想和狭隘的情思咀嚼,而趋向关注审美实践的现实创造,关注在高度发展的文明背景下,怎样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价值统一.当代审美的这种现实化和价值意图,使得佛教美学凸显出特殊的生活图像价值,即在佛教义理所设定的各种生活图式、图像中,我们能够找到可以为当代美学借鉴的思想资源和图像资源.  相似文献   

18.
1957年之后,金岳霖的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反映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新型逻辑真理观,并给出了严整系统的阐发与论证。新型逻辑真理观既解开了在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上长期形成的理论“死结”,又为前期金岳霖关于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之关系的正确认识及其对逻辑真理“穷尽可能”本性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哲学说明与辩护。后期金岳霖在探索新型逻辑真理观的过程中提出的丰富思想,迄今仍有多方面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认识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客观性、必然性与超越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主观性、超越性之间存在着不可还原性.对于超越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主观性、超越性的考察,正是美学之为美学所必须面对的当代问题,也正是生命美学得以诞生的根本前提.审美活动并非意在对于美的寻找、反映,而是意在生命自身的提升.审美活动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是对于生命活动自身的一种自由愉悦的揭示.审美活动完全应该成为人类生命活动中最根本的东西,成为人类在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中为自己所创造的一种推动生命向前向上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20.
乌托邦一词产生以来,不同政治倾向的人利用它的词义二重性,分别采取了赞赏和反对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乌托邦、反乌托邦、后乌托邦等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既批判了乌托邦的空想主义,又继承了它的理想主义。因此,新实践美学应该批判继承乌托邦的批判和创新精神。美学和文艺的本质就是意识形态的创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和《诗学》《政治学》都从美学和文艺方面开启了乌托邦的批判和创新精神,席勒的"审美王国"最为完善地以乌托邦精神描绘了审美教育的美好理想王国——人性完整的人类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以革命和创新的实践观点创建了共产主义审美王国和艺术世界,为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建立自由人联合体而努力奋斗。新实践美学应该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扬乌托邦精神,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以融合真善美的审美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