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麦金太尔对于德性伦理学的重述依赖于一种以实践概念为基础的目的论。这种目的论认为,人类目的就是实现内在于实践的善。实践概念必须参照叙事提供的背景条件才能获得其可理解性。能够提供这种背景条件的叙事就是追寻叙事,追寻叙事把人类生活描述为追寻善的统一体,人类的传统在这一叙事中完成了更替。这种叙事呈现了实践的历史,而实践的历史就是传统。麦金太尔对叙事和传统的强调使其德性伦理学带有强烈的历史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之苏格拉底曾提出"美德即知识",而佛教经典中却有‘有才能之畜生’的说法,即是说仅有知识是不够的,它与美德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池田大作的恩师户田城圣对"知识"与"智慧"作了严格的区分。池田大作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儒家对善的理解,认为智慧和慈悲以及知行合一才是创造和平、幸福和价值的源泉,这是知识的"善"用。这种"善"是东西方传统伦理的交汇点,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理论规定,不仅包含着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信念:现代社会既然负有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的历史使命,它也必将随着这种历史使命的终结而被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而且体现出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态度:只有从社会发展、社会批判与社会革命这三个相互联系的角度,才能科学地认识现代社会是如何"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的资本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生成与发展路径,由此把资本主义的伟大文明性与其历史狭隘性区分开来,把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时代的必然性与作为民族社会形态的局限性区分开来,把人类物化历程在商品经济阶段的客观规律与人类制度历程在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缺陷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4.
腾冲藤编制作技艺取材考究、工艺复杂,充分体现了藤编制作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与智慧。对腾冲藤编制作技艺而言,对这一地方性工艺,学界还鲜有系统的研究。文章以艺术人类学为总体视角,以田野调研为基础,以旅游空间生产为腾冲藤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背景,在探析腾冲藤编历史与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空间生产+非遗”的分析框架,对腾冲藤编进行系统考察,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多级的发展,由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这种多级关系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人们在探究思想解放和政治解放之间的关系等类似的问题时常常存在着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哲学纷争。从实践唯物主义思维视角来看这种哲学纷争,根本分歧在于对历史动力的不同理解。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历史是"完整的人"的历史,历史因而表现为全面的历史,即不仅表现为人的实践活动史,同时也表现为思想史,人类历史发展固有的多级发展也表现为全面的多级发展,而且是不同历史因素相互交织的多级发展。站在全部人类历史的高度看,人类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推动的,而站在部分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或从有限的逻辑推演看,人类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因具有多样性。因此,现有的精神生产不仅直接作用于新一轮精神生产,而且对人类新一轮的物质生产、社会交往以及阶级斗争具有直接决定性。  相似文献   

6.
技术理性是人类理性的特殊的、综合的和典型的形式,是人类多种理性的某种合取,是一种追求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功能性、理想性和条件性的人类智慧和能力,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技术理性批判是对技术理性片面发展的批判,而不是对它的一般批判,更不是对其简单否定或抛弃。准确把握技术理性必须辩证地理解技术实践的二重性特征,应把技术理性与其构成要素区别开来,其完善与建构应在技术与人文和道德的互动中展开。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 ,马克思所创立的哲学 ,通常被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 ,但就其本质看 ,或许可将其概括为实践人类哲学。因为它以“社会化了的人类”这种“社会存在”为对象 ,并以人类的合理生存与自由解放为目标 ,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把这一理论建立在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理解 ,才有可能把马克思一生的理论事业统一起来 ,才有可能摸到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 ,并与当代的时代问题与时代精神共鸣。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三方面来讨论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阐释引起的问题。第一,阐释。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五种真,即技艺、科学、明智、理智与智慧,海德格尔将之归纳为明智与智慧两种美德。第二,转化。海德格尔一方面将沉思、制作、实践三种思虑活动转化为现成在手、上手、此在三种存在方式;另一方面将实践的明智中的知识和抉择转化为本真存在中的良知和决断。第三,背离。海德格尔在三种存在方式的高低排序和将目的论转化为向死存在上,明显与其阐释对象背离;这是因为海德格尔认定的存在先于本质和向来我属性,以及可能性高于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创立了以劳动本体论为基础的劳动哲学体系,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哲学的革命。马克思劳动哲学将劳动工具纳入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史进行考察,揭示了劳动工具作为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手段的本质,认为劳动工具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客体性,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阐明了劳动工具的制作与改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创造劳动工具是人类真正属人活动开始的标志,而劳动工具的改进不仅提高劳动生产力,也改变着物质生产劳动组织形式、物质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劳动工具机械化的社会历史影响进行了专门分析,认为劳动工具的机械化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使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劳动效率快速提高,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更丰富的物质基础,机械化劳动工具取代强体力劳动,为减轻劳动者劳动强度以及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奠定了技术基础,但机械化劳动工具被资本家垄断,致使劳动主体异化,劳动财富的创造者成了无产阶级。马克思把劳动工具的发展演化与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演进统一起来进行综合分析,阐发了劳动工具发挥社会历史作用的具体路径,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  相似文献   

10.
什么美德对于坚强的品格来说最为重要?智慧是最重要的美德,这种美德引导其他美德。智慧带来良好的判断力,它能使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这些决策无论对于我们自身还是其他人都是有利的。智慧告诉我们如何将其他美德付诸实践——什么时候行动,怎样行动,当不同的美德发生冲突时如何进行平衡。举个例子来说,当诚实地说出真相将有损于某个人的感情时,不同的美德就发生了冲突。智慧能使我们正确地辨别事物,明白什么是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并给出优先次序。希腊人把第二种美德命名为公正。公正意味着尊重所有人的权利。黄金规则是公正的一条准则,可以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的革命.唯心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看成是上帝赐与的.旧唯物主义则认为,人的认识是存在的反映,但它却把这种反映看成是照相、照镜子一样,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不能正确地  相似文献   

12.
在瑞尼尔.格伦德曼看来,要正确理解生态问题首先需要区分自然观中的人类中心视角与生态中心视角。他对人类中心视角表示赞同,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决于人类的兴趣和需要。他对"生态问题"做出界定,认为它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结果,技术和组织的复杂性使人类的有意识活动往往不能达到其目的,引起生态问题。他对马克思的自然观得以发展和运用的条件展开考察,强调"支配自然"概念的转义和"生产力增长"的双重含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批判的工艺学"的研究,对机器工艺史的重视促使我们关注一个问题:什么是技艺?无论是古希腊哲学家还是马克思,都对自己时代的"技艺"作了反思。从古希腊到马克思,"技艺"的词源与涵义都发生了变迁。而我们正是要通过"技艺"的历史变迁看到古希腊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人类生活基础与存在方式的改变,从而在一个更广阔的的视野中理解马克思"批判的工艺学"。  相似文献   

14.
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当代德性伦理学比较重视的概念之一。亚里士多德将实践智慧定位成实践的理智德性,并且从实践智慧、科学与技艺的区别中把握实践智慧的特点。实践智慧所进行的实践考虑也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其不同于科学和技艺的活动方式。这表明,真正的实践理性不同于科学技术理性;将西方的理性主义等同于科学主义的看法是不恰当的。西方的实践哲学传统中蕴含着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因素,这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传统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面对人类发展中凸现出的各种生存危机的挑战,不断遭到人们的遣责和非难。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关注是个永恒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历来都把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作为其全部理论的立足站和出发点,认为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中心也是人类发展的目的,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把人自身看作达到目的的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人类中心主义是源于西欧,影响整个资本主义的传统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是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中心、自然的主宰,把世界看成对象,把自然界中的…  相似文献   

16.
慷慨是亚里士多德列出的一项与财富有关的重要的道德德性,讨论慷慨问题的逻辑起点是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理论链条中对至善的思考和规定。慷慨是一种给予财富的适度,其中体现了深刻的实践理性智慧。美德伦理的旨趣是生活目的及其整体关怀,在美德伦理视阈下探讨慷慨,意在纠正人们认识和把握慷慨这一美德走入的误区:慷慨不是规范上的应该而是基于生活意义上的至善追求。  相似文献   

17.
谈“技术”     
“技术”一词,其希腊语的词根是(?),指的是技艺、手艺、技巧、技能,也意味着一般艺术中的精美艺术品或造形。18世纪,狄德罗在《法国大百科全书》中列有“技术”条目,这是关于技术的最早的书面定义:“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目的而协条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本世纪初,俄罗斯哲学家罗津认为:“技术是产生于自然界的物质和物体生成和再造过程中的思想的现实存在,技术的主观涵义是探寻实现目的的正确途径的艺术,其客观涵义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方法和手段的稳定集合”。技术是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的范围又是不断在拓展的,在这种活动经历了几乎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社会交往各方面时,一些人想用抽象的词语对其做出总结,就出现了困难。事实上,技术是一个很难给出全面而确切定义的概念。目前,对技术的定义有三类情况,一类是较权威词书、百科全书的定义,一类是学术共同体经过长年的论争最后趋向一致的定义,第三类是某些哲学家、思想家的自行定义。这三类技术定义中,第一类流传最广,可以看作是世俗流行的对技术的基本认识,但这些定义哲理性不强,但它的读者的范围是“所有的人”,更是人们在基础教育中所学习和接受的,在国家或地区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认识的科学性及其实现途径问题是欧阳康教授为开展社会认识论第二期研究提出的主攻方向课题之一.围绕这个课题,武汉大学哲学系原理专业的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和博士生先后举行了两次研讨.讨论中涉及到社会认识客体的内涵及其特点、社会认识的客观性与科学性、社会认识科学性的实现途径诸问题.现将这些问题的讨论内容综述如下.一、社会认识客体的内涵及其特点博士生倪勇认为,确定社会认识客体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从客体上才能把社会认识与一般认识区分开来,使社会认识论能够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但社会认识的客体,既不能解释成“人”,也不能解释成“社会性的存在”.因为社会认识的客体即是社会本身,而“人”或“社会性存在”在本质上与社会是一回事,用“人”或“社会性存在”去规定社会认识的客体无异于同义反复.因此对社会认识的客体的说明只能从社会与自然的区别入手.外在于人及其活动的自然界与社会的区别是不言而喻的.但一旦进入实践领域,自然与人及社会就交织在一起.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之自然,不再外在于人及社会,而是与人及社会相互关联,甚至是人类活动的结果,马克思把这种“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有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日趋成熟的认识过程,最终确立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观。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实践”既具有能动性,又拥有客观性,是历史主体的人与历史客体的环境赖以存在的本体论基础。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有必要将它与过于强调内在超越的意识哲学或思辨哲学以及过于强调外在客体的经验主义等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0.
分裂的智慧     
分裂的智慧陈昌文人类的智慧活动有一种固有的分裂倾向吗?传统认识论往往强调统一或整合,而很少考察作为统一前提的分裂现象及其原因。习惯于把自己取得的文明成就归功于自己的智慧的人们,把“智慧对行动负责”视为理性世界的基本信条,并把这个信条直接当成区分正常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