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洋务派与“中体西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复杂的历史环境中,中国地主阶级开始发生了新的政治分化,出现了以冯桂芬、李鸿章、张之洞、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中体西用”具有“兴西学、保中学”的双重性质,反映了中西文化处在激烈冲突的情势下调和共容的形态,在近代中国西学传播的初始阶段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魏源是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经济改革思想和“师夷长技”的思想,集中反映了当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济思想中的进步倾向,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发展史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魏源经济思想所代表的阶级倾向,一般论者几乎都认为已经具有了“资本主义倾向”,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拟就魏源经济思想是否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进程,就前80年的总体来看,当西方列强用大炮和鸦片打开中国封建的大门后,首先起来行动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运动,他们对封建统治进行武器的批判,打击了顽固派势力,改变了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力量对比,充当了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清道夫。迫使统治阶级调整政策,从而使洋务派即地主阶级改革派登上历史舞台。洋务运动从军事上、经济上在中国传统封建堡垒上第一次从内部打开了一个缺口,揭开了采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物质基础,并传递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接力棒。早期改良思想家协助和督促了洋务派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同时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近代化运动作了舆论准备。戊戌变法及其后的清末“新政”,则是从思想和政治上掀起的启蒙运动,点燃爱国与民主的烈火,进行资产阶级参政、改革的初步尝试,敲响了近代两大主题的二重奏:即不但引进了西  相似文献   

4.
赵豫林 《理论界》2008,(12):122-124
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之一。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地主阶级改革派为了抵御外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5.
经学谶纬袋与谶纬的奴婢性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在先秦曾遭新兴地主阶级的排斥。至西汉初,以刘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政权,还徘徊于黄老与儒学之间,但已意识到儒学可“窃而用之”。近代的梁启超就曾这样说过:“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这“于帝王驭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汉高在马上,取儒冠以资溲溺,及至定大业,则适鲁而以太牢祀矣。盖前者则孔学可以为之阻力,后此则孔学可以为之舆援也”(《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  相似文献   

6.
刘冰冰 《东岳论丛》2001,22(2):137-141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杰出诗人。他忧国忧民 ,抱负远大。但是历史怠慢了他的政治热情 ,拒绝了他的经天纬地之才 ,而不无凄怆地成就了他的诗名。黄遵宪生活于近代中国 ,是故国家园屡遭磨难的见证者。他以诗歌的形式悲愤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事件 ,其诗作有“诗史”之誉。他主张诗歌创作应“复古人比兴之体” ,在对古典诗歌形式的改造中 ,进行了“以单行之神 ,运排偶之体”的可贵探索。黄遵宪喜爱民歌重视民歌 ,他所创制的“新体诗”还接受了来自民歌方面的艺术影响。黄遵宪的诗歌不仅体现了晚清时期诗界革命的实绩 ,而且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向现代诗歌转化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末期,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发展停滞,政治腐败。有识之士凭着敏锐的直观感到中国已进入“衰世”,非进行变革不可。龚自珍便是这类人的代表。他从《周易》中借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为他主张“更法”、“改革”的理论依据。其变革的主张,主要是按照封建的宗法关系来调节土地关系,以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并没有越出封建制度的范围。但是他的变革思想却影响着近代中国思想界。有志于改革之士都以他为前驱,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一再提出新的主张。《周易》的“穷”、“变”、“通”、“久”也因他的借用而获得新生,数十年来历久不衰。龚自珍本人也被后辈奉为近代首开风气的宗师。可以认为,他是站在近古和近代临界点的近代变法的预言者。  相似文献   

8.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一种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张之洞的《劝学篇》虽揭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但从根本上又不同于以前的“体用”观。放在“中体西用”观念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认识《劝学篇》的“体用”思想,自会发现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汹涌的冲击,清朝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招致了落后挨打。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统治阶级内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邓廷桢、陈化成、裕谦等爱国官员和将领,揭开了近代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篇章。考察这个历史过程,揭示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给地主阶级抵抗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反映在史学思想上,也就一方面汲取了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另一方面传统的儒家经学仍旧桎梏了它。儒家经学是历代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官僚,对以孔子为代表的、经过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儒家书籍的阐发和议论。近代中国,一些封建知识分子向资产阶级转化,但孔子的偶像依然存在,即使是有影响的史学家,也不断搬用或推衍儒家经籍,围着经书转,非圣人之言不敢言,在近代史学史上,蒙上一层封建的翳障。  相似文献   

11.
论李斯     
李斯(?—公元前二○八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和法家学派的代表,又是颇有才华的文学家。他在秦始皇为统一中国和确立中央集权制的地主阶级新政权的斗争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秦始皇死后立即遭到了以赵高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的杀害,并为历代反动派所恶毒攻击和诬蔑。叛徒、卖国贼林彪也和一切反动势力一样,恶狠狠地咒骂“秦始皇之法”,公开诋毁“焚书坑儒”。而李斯就是“秦始皇之法”的制订者之一,“焚书坑儒”的主要倡导人。因此,  相似文献   

12.
魏源的经济思想承前启后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方向。他的蕴含着变易的哲学思想是他经济变革的理论依据; 他的“缓本急标”论是从地主阶级改革派经济思想过渡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经济思想的津梁; 他率先提出的“师夷制夷”对外开放和发展新式工业特别是民营工业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追求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 谭嗣同思想受王夫之思想的影响,这是学术界众所周知的事实,唐才常说:“复生治易,专主船山,以其多发前人之未发”,①谭嗣同本人对王夫之素来推崇备至,认为“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②并一再自称“闻衡阳王子精义之说”,③“为学专主《船山遗书》”,④“私淑船山”,⑤在他著作中引用、阐发或提及王夫之思想者,更不胜枚举。然而,王夫之思想对谭嗣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究竟有哪些具体影响呢?十九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志士大多是从封建地主阶级转化而来的,谭嗣同思想也有个曲折的转化过程。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晚生而早熟,一登上历史舞台已无暇进行充  相似文献   

14.
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直至今天,始终摆在中国人,乃至世界上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专家、学者面前的一个既旧又新的课题,是一个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不可迥避的问题.1840年鸦片战争始,一个泱泱大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开始坠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坚船利炮打得东方的古老帝国体无完肤.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为什么做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却被西方殖民主义者,带着用中国发明的火药制造的大炮,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导航的坚船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个问题困扰着中国的有识之士.这些志士仁人在苦闷彷徨后,从开始仿造外国的船炮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引发了一场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论争,由此拉开了中国近、现代化中如何评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论争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史上,“中”、“西”、“体”、“用”四个字的排列组合的争论不休: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就是这场文化论争的具体表现.进入本世纪,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门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思想家面临双重的启蒙任务:既要解放个性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又要强化整体以抵抗帝国主义侵略。严复回应时代所提出的启蒙课题,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生哲学体系。他通过改造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的进化思想,又吸收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素养,形成以突出人的因素在世界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为特征的天演观。这是其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严复总结甲午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民”为国之“本”,救国之“根本”在于“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强调“民”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这是其人生哲学的核心内容。严复站在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把卢梭和霍布斯“天赋人权论”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学说融于一炉,为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人学的论证。这是其人生哲学的理论目的。严复思想促进了中国人生哲学由古代形态向近代形态、由地主阶级人生哲学向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翻开中国近代史册,一条主张自强求富的改革红线清晰可见。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改革家是这条改革路线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他们要求进行改革和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近代改革路线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探讨他们思想的特点及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哲学基础,对于寻觅各种改革思想的关系,无疑是必要的。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家的思想特点主要是:  相似文献   

17.
张越 《社会科学》2023,(6):5-12
重新建构中国史学学科体系在中国近代史学新旧转型中占有重要位置,“整理国故”运动中试图以“中国文化史”中的各种专史作为现代学术分类中的不同学科取代“国学”,是近代历史学学科化的主要推力之一。中国近代史学学术体系则以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为主导,以史料考证为基础,以吸纳古今中西史学理论与方法为特征。而中国史学话语体系是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展现系统,掌握史学话语权极受近代史家重视。中国近代史学在以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主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值得关注的成绩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近代中国关于奢俭问题的论争的时代背景中国封建社会经过二千多年的历程,到清代嘉道年间已是强弩之末,进入“衰世”,朝野上下危机四伏,真到了“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的地步。在这民族存亡的关头,首先是地主阶级中的少数开明之士以匡时救世自诩,倡“经世致用”之学,主张革除病政,修整朝纲,减赋轻税,利商便民,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适当限制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的侈靡生活,对“天田富民”依  相似文献   

19.
论江泽民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建立了历史观之“体、用”架构,亦即历史观之本体与运用的价值取向。中国中古史观以“天命观”为体,以儒家伦理观念为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体、用”演化: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为体,以阶级斗争学说为用;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体,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为用;江泽民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江泽民以唯物史观为体,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用。对“三个代表”思想的阐释。江泽民历史观的方法论——系统的方法。江泽民历史观之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知识背景。江泽民历史观、历史思想之社会实践:高度重视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推进中华民族新一轮的伟大复兴;关注并引导中国史学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以史为鉴;用其唯物史观的“体、用”架构理论来分析、解决现实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20.
民族主义是一个起源于西方的概念。在西欧,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兴起是紧密相关的。到了近代,民族主义开始传入中国,经历了从“天下主义”到“民族主义”的转化过程,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主要表现为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两种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