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窗新话》一般被认为是宋代说话人必备的参考书,甚至被认为就是一部话本集。窃以为,此类看法尚待商榷。《绿窗新话》的性质可能是类书,殆与《侍儿小名录》、《姬侍类偶》诸书性质差近,本来未必是为说话而设,作为话本集,未必是《绿窗新话》编者的本意。其对说话界之影响乃在客观上,而不是编者本意即欲使之成为小说用书。《绿窗新话》中的各篇标题及篇目分合,疑皆非宋本原貌。  相似文献   

2.
《水浒》是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历史背景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反而教材。在这部小说还没有定型以前,在南宋时代就已流传着有关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故事。开始只是口头传说,后来有人记录下来,作为说话人的话本。在宋末罗烨所著的《醉翁谈录》里,就载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有关《水浒》故事的话本小说的名目。  相似文献   

3.
宋代小说中包含大量的诗词元素,以《碾玉观音》和《王幼玉记》为例,无论是白话小说还是文言小说,其对推动叙事节奏发展和增强艺术感染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小说为底本的说话艺术中,这些诗词元素正是以"唱"的方式来表现,呈现出回环往复的音乐化趋向,它们极大地提高了"说话"艺术以及话本小说的整体艺术表现力。随着小说由口头向案头的转变,其中的音乐化元素的功能与形态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形成宋代小说韵散相兼的结构和深富节奏感的音乐特色。  相似文献   

4.
《醉翁谈录》中"新话"一词与"新语"相近,实为旧话新说、汇集旧闻轶事的小说家言,其体制可远溯至汉代陆贾《新语》,而主要是借鉴《世说新语》之体,为说书艺人提供底本,以随意拼接,临场演绎新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分史志小说观念和文学小说观念两种。史志小说观念产生于汉代,直到清代其表述变化不大,只是对象有一些变化。对我们今天的小说观念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古代文学小说观念。古代的文学小说观念产生于宋代,其标志是宋代说话四家之小说家的理论,《醉翁谈录》详细陈述了这一观念。由于说话表演的需要,说话人以人物故事为表演内容,诞生一批名篇,规范了小说叙事文体,使之脱离了史志小说杂录、杂抄的形态;由于表演效果的需要,说话人进行艺术创作,增强了故事的文学性。他们的理论总结,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小说观念,并由此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话本是说话人的底本"的争论颇多,人们几乎都相信这个定义出自鲁迅,其实,一方面鲁迅原话并非如此,另一方面我们可能又将这句话曲解了。因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概念使用上的混乱。小说史研究界一贯比较重视宋代白话小说,视之为小说史一大变迁,实际上我们所注意的重心往往在白话小说之"白话"而不在"小说"上,而宋代白话小说的真正意义并不仅在其外在的语言层面上。  相似文献   

7.
艺人话本与文人话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了话本、拟话本两个文体概念 ,并将话本解释为说话人的底本 ,拟话本指受到话本影响的著作。后来的学者接受了这两个概念 ,只是将拟话本重新界定为文人模仿话本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日本学者增田涉指出话本是故事的意思 ,这样拟话本的根基发生了动摇 ,不少学者弃用了这一概念。本文提出艺人话本和文人话本两个概念 ,用来指称和区别说话艺人讲述的故事与文人作家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并对艺人话本与文人话本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言小说的通俗化引起了文言小说标目方式上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从唐代的<唐国史补>开始,经<云溪友议>与<鉴诫录>,直到宋代的<青琐高议>与<绿窗新话>,才开始出现"类回目"式的标目,并在叙事文学系统内部对后世古典小说回目具有示范导源之功.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文言小说虽然不象诗文那样起步很早,作品众多,重湖叠擜,美不胜收。但从汉魏六朝以迄清末,也是绵亘不断,洋洋大观,构成了一个丘峦起伏而又双峰前后对峙的发展过程。宋以前,除唐代有某些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的话本如《(山卢)山远公话》、《韩擒虎话本》等外,小说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文言小说的发展历史。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至唐代形成了文言小说的高峰。从宋代开始,小说发展便由文言单轨转向文言与白话双轨并行的格局。但是,这双轨的发展很不平衡。白话一轨,从民间而来,生机勃勃,大步流星,颇有兼并文言而一统天下之势。文言一轨,继唐传奇盛兴局面之后,便难乎为继,开始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滑坡阶段。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文言小说的创作活动虽然从未间断,也产生过一些优秀作品,但总  相似文献   

10.
话本,就是民间说话人的口头创作,它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延续,也是一种展示前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口头文学形式。元刊话本和明代话本,是元代和明代说话讲故事所采用的底本。话本的特点是以语录的形式经过加工和修订之后而形成的底本。话本的语言的表达形式接近口语,通俗而流畅。元代话本体现为小说或者平话,主要以简本的形式出现。话本发展到明代,多数经过了艺术加工和整理,在艺术形式上相对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