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柳永是宋代的词名家,宋人对其词评价偏于“鄙俚”一面,清人则对其词评价客观公正.从清代词话引用宋代词话这一角度分析,得出清人与宋人在柳词审美上的变化,总结出清代对柳永词评价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追根溯源,寻其出处,是宋代词话传播词人词作以及词学观念的基本功能之一。宋代词话在传播词人词作的过程中,对词的源头、词派、具体词人词作继承中创新等众多问题追溯源流,沿波讨源。而追溯源流的过程,也往往是确定作品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在诗与词、词与词之间进行比较式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秦观词在明代传播极广,在唐宋词人中首屈一指。其词集在明代明确可考的翻印次数至少有12次,钞本也有4种,加之明人收藏的宋刻本6种,秦观词集在明代传播的版本达22种之多。词选也是传播秦观词的重要媒介,平均每部明代词选辑录秦观词约19.6首,平均排名为7.5名。尤其是《草堂诗余》反复翻刻,对秦观词的传播居功至伟。此外,明代笔记、戏曲、小说、类书、词话、诗话等其他文献传播的秦观词至少有22首,传播次数超过了68次。  相似文献   

4.
词话考论     
词话是词学批评理论最典型的载体.词话之称在词学史的不同时期内涵颇有不同,从单指记本事的专书到泛指所有词论文字,文章分析了各种用法的特点和得失.词话专书可以分为两类:阐述自己的词学主张的原创类词话和辑录他人词学言论的辑录类词话.辑录类词话可分为四类:一、以分门别类保存文献为宗旨者;二、以宣扬某种主旨或提供词学规范为目的者;三、附于词选或词别集的辑录类词话;四、简单罗列文献的汇编类词话.辑录类词话虽非原创但却有分类学意义和文献保存的价值.文章还分析了原创类词话的种类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清代词学理论文献的主要形式有词话、词选、论词诗词、词律词韵、序跋批注、书札专论文等。本文分别评介了清代词学文献诸种形式的特点以及近年来学界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金、元二代,柳永词通过选本的传播由彰显归于消歇,士人对柳永词的接受也呈现出潜隐状态。但消歇不等于消逝,潜隐不等于停滞,某些微小的信息已经透露出柳永词选本传播蓄势待发、东山再起的必然性,此期士人对柳永词的接受则更多表现为深层理解与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7.
词话作者在词话中大量记述自己的作品,这一文学现象包含着古代文人学者朴素的传播意识.为了更好地传播自己的作品,词话作者运用的传播方法、技巧主要有两个,一是利用"晕轮效应"原理,或把自己的作品与名家作品相比较,或追作、补作名人作品并把它们附在名人作品之后;一是通过记录逸闻轶事和谶诗等加强其故事性、传奇性和神秘感.与词集等传播媒介相比,词话在传播己作方面具有其特点和优势,因而成为词话作者传播己作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8.
面对清代词坛各派林立、词选本词论集精彩纷呈的局面,饶宗颐独具慧眼,将常州词派张氏兄弟的《词选》定为清词学论著的开篇首选,饶先生并从《词选》词史地位、论词观点及方法、编撰时地、继承者与反对者、所出现的错误等方面对张惠言的《词选》进行了全面而详细地评述。在词话方面,饶宗颐则选择了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从境界出处、尼采"血书"、"隔"与"不隔"、"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方面对王国维的"境界"说进行评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境"一说。饶宗颐选择的这两个评议对象看似没有必然关联,实则代表着中国传统诗学观和西方近代美学观这两种不同的论词维度,这对把握饶氏的治词方法与词论主张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形式的传播都是在社会控制机制下完成的。宋代词话的传播过程也就是对传播内容实施控制的过程。宋代词话传播的控制有些是有形控制,或称为正式控制,如政府、统治者的政策条令、规章制度等宏观的调控与管理;有些是无形控制,即非正式控制,如社会舆论的影响、文化观念的渗透、风俗习惯的浸染等,它们都是宋代词话传播发展的制约性环境与条件。  相似文献   

10.
孙惟信是南宋后期江湖词人中的代表人物,从他现存的十一首词可以看出,他的词作在雅俗共存、意象与语言运用等方面很受柳永词风的影响.孙惟信词作中柳七风的形成,既和柳永词在南宋后期的广泛影响有关,也和两人生活境遇的相似有关.从孙惟信词在当时及后世的传播、唱和与评价可以看出,柳永词风在南宋后期一方面受到批评,一方面又有较大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词体发生问题研究的深入,民间词在文人词兴起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的普遍认可。然观今日词学界对文人词体兴起原因的探讨,一方面,虽承认民间词对文人歌词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民间词是如何影响文人层,以及文人如何吸收民间新的歌辞样式进行歌词创作的,有关论述却显得苍白。本文通过对词调本事及运用情况的考察,说明民间词向文人层扩散,从而促进文人词体兴起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2.
依据史料分析,王国维的沉湖自杀是家庭变故和时局、军事、政治等多种因素综合变化的结果。将王国维的词评置于其思想衍变的过程进行讨论,可知其见识的深远,他推崇李煜、屈原的个人原因,即将文学的审美功能与社会的教化功能统一的见解。王国维虽然自认为其词作可与欧阳修等人媲美,实际上其词作在意境诸方面远不如前辈大家,而其流传于世的词评《人间词话》则成为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3.
刘熙载是晚清时期一位慧眼卓识的词学家,但同时又是一位重要的楚辞学家。他在词品、词体、词境和词法等方面,都曾直接借用楚辞作为评鉴尺度。  相似文献   

14.
从传播学角度而言,宋词的发展以宋室南渡为界,由口头传播的"歌者""应歌"向以书面传播为主、抒发个人情感和文人之间的酬唱应和转化,传播媒介除了歌者,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纸质媒体的书面传播,词学理论的成熟和系统化均成为南宋文人之词时代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选本之盛是清代词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清人将词选本作为体现自己词学思想的工具,对词坛风气走向产生了重要作用。清代词学史上的词选大致有三种:宋人所选唐宋词选、新编历代词选、当代词选。清人对各种词选之于词坛创作风气的作用高度重视,将词选作为词学批评的工具和词学理论的载体。在清代词史上,几乎每一个流派的出现,每一种思潮的兴盛,都与相应的词选有关。词选是清代词学理论的重要形态,在清代词学史上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诗为词”是人们对苏轼词创作的基本认识 ,但“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发展及其与“雅词”的关系怎样尚需深入讨论。苏轼以写诗的态度进行词体文学的创作 ,从内容上将当时尚属俗文学的词体文学纳入传统雅文学的范畴 ,以词来写士大夫文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交游、应酬、雅集等官场及日常生活的情事。同时 ,苏轼并没有忽视词体文学自身的艺术特征 ,他并未完全将诗歌的题材用于词体文学的写作 ,而是在表现士大夫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 ,有选择的将诗歌的部分题材用于词中 ,既突破了词尚俗的传统 ,在内容上使之归雅 ,为南宋以后的雅词提供了借鉴 ,又使诗词各自的表现特征得以保持。因此 ,苏轼的“以诗为词” ,对词体文学的贡献 ,应该是使词的归雅 ,并且具备了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密是宋季著名词人之一。在其留存的一百余首词作中,词调丰富,声情繁茂,创作技艺高超。通过草窗词作的具体分析更能进一步掌握词调与声情之间的关系,并可窥见晚宋词坛的创作走向及风气。  相似文献   

18.
张氏四英是常州派女性词人群的代表.她们生于书香门第,长于文教兴盛的常州地区,受到良好的传统儒家教育.她们的词作是情志的自由抒发,既有女性的自觉意识,也寄托了儒家传统的积极用世精神.其词笔秀逸,得碧山、白云之神.她们以创作实绩有力地实践了常州词派的理论,为我们全面认识常州词派提供了另一种典型.  相似文献   

19.
况周颐<蕙风词话>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词学理论和批评著作.况周颐在<词话>中辨正了词的"诗余"说,认为词具有相对独立性,与诗没有依附关系,用"诗余"称呼词,则歪曲了词的本质.同时,他阐释了王鹏运提出的作为词的艺术特征和创作原则的"重、拙、大"三要,指出应力避刻意为曲折和词意忌重复等作词之忌以及提出了作词要语意不晦涩、不可作寒酸语、造句要自然、真为词骨等创作方法与见解.  相似文献   

20.
论<绝妙好词>对词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密编纂的<绝妙好词>一书,对前辈词论家沈义父的词学观有所酌取,又因与张炎论词主张相通,故为张炎之<词源>以及传张炎词法的陆行直<词旨>所取材.这部词选对清代词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所昭示的"南宋体"词;对词选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开宗立派.自<绝妙好词>后,一种新的选词型态--选派词选确立,即通过选词确立宗派阵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