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关系就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指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关系的总和.那么,这个总和是指什么呢?就是指权力,是指各种各样的权力.权力是社会关系的实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2.
社会关系就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指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关系的总和。那么,这个总和是指什么呢?就是指权力,是指各种各样的权力。权力是社会关系的实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3.
社会层级结构是个新概念,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提出这一概念旨在为当代中国政治提供批判性反思框架.从政治哲学视野,社会层级结构是指在政治国家内部按照权力至上的方式形成的权力级别或权力阶梯,并渗透到经济、文化、社会领域,形成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关系体系.社会层级结构决定政治体制,分析大量"中国问题"的根源、走出制度依赖应深入到社会层级结构,通过以公正为核心理念合理确定权力边界从而改造不合理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社会层级结构理论是对唯物史观在中国运用的丰富、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对社会形态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显元 《学术界》2005,1(6):21-31
"以人为本"对社会形态的解读,突显了人在社会形态中的基础和中心的地位,确认社会形态就是人本身.社会形态有两个层次的结构.第一层次结构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统一.这里的"社会"是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及其分配调节的领域.第二层次结构是社会的结构、制度和生活的统一,其中"生活"是社会形态的价值目标,即实现人的利益,满足人的需要,提高和改善人的生活的直接领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与结构、制度、生活发生相互交错的网络关系,综合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形成了社会形态整体的网络结构,成为人创造活动的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5.
论利益与政治之基本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关系中实现其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的实现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竞争性与协调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结合的规律性.政治是阶级社会中各权力主体为了利益而以政权为核心所展开的活动及其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其根源是利益,实质是阶级关系,核心是政权,活动是科学和艺术.经济关系体现并制约利益关系.利益决定政治的产生、性质、变化、活动方式和内外政策.政治对利益具有反作用,表现在国家政权、政治关系的变革、政治路线、政策和策略、政治工作对实现利益有巨大的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6.
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准确的把握教育对象,即是对人要有科学客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人的科学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的两条主体性规定尺度是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分析认为:从认识人的具体操作层面来看,社会关系的总和应该作为认识和分析人的首要尺度。以此为据,在把握现代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主要特点基础上,进而分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7.
西欧封建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根本特征,决定了其社会治理模式是统治型的,这也是判定西欧农业社会存在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的基本依据.这一社会经济、政治领域中的多元异质性,造成权力分化的同时,也使原始的契约因素,广泛地包含于西欧封建时代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中.这些状况塑就了西欧封建社会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的非典型形态.在非典型化的演进中,西欧封建社会的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率先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8.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通过相互交往和联系而发生的关系,它是决定人的本质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友好相处、协调和谐的关系,它对于人才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人才成长象植物生长那样,既需要有适宜的大气候,也需要有肥沃的土壤,那么,社会的安定、政治的昌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便是人才成长所需要的“大气候”,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为人才成长提供养料的土壤。  相似文献   

9.
无须讳言,我国还存在种种现实社会问题。它们是社会主义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试图把我国现实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对其产生的基础和原因、性质和特点、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作一概略探讨。顾名思义,社会问题是指一定社会中发生的问题。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就是人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所共同构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社会的含义出发,就可以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关系整合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肖光 《理论界》2008,1(2):30-32
社会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本文将从利益、权力和制度三个层面对社会关系整合理论的内涵及其实践意义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且将社会关系整合理论与辽宁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相结合,从而为构建和谐辽宁进行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周星在《宁夏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撰文认为,民族关系或者族际关系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实际存在着的全部联系的总和。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民族关系的基本层面包括文化,经济,心理、政治等。民族文化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或民族社会彼此之间于文化上所存在的各种联系,除了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之外,文化上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文化特质的传播、接受和整合来实现的。民族文化关系的建立,使人类文化的整体性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国家是具有政府组织并独立于外部势力的社会共同体,政府是代表社会行使公共权力的机关.历史学者考虑的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一般是指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是公共权力体系与作为其基础与目的的社会之间的责任、权力、利益配置形态及其运行状态问题.政府合法性、公权力与私权利之关系、公权力与社群自治之关系、政府的责任与权力结构、社会在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的主动程度、精英和草根阶层的关系格局,是考察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六个基本问题,以这些问题为线索考察明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可以深化推进诸多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3.
美国联邦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87年美国宪法废除了邦联制,确立了联邦制,明确提出了新的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联邦制的确立,改变了过去邦联时期政治关系无序的状态,使国家权力的运作步入正轨。但是,联邦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联邦制的演化经历了三个时期: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相对平衡时期,联邦政府权力扩大时期和联邦政府集权化时期。这种向联邦政府倾斜的权力再分配,实质上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治关系的重新调整,以期利用联邦政府的权力调控州政府力所不能及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从而保障社会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有机体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也是考察社会历史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为我们从文化与社会关系的角度,从社会有机体内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理解"文化"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石,为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种种文化矛盾与文化危机、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创新、文化民族性与开放性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指导性线索."广义文化观"将"文化"等同于"社会",模糊了社会有机体中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界限,因而无法正确说明文化产生、发展的根源及文化变迁的规律,最终导致理论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5.
权力问题,向来在理论研究中讳忌甚深。本文试图结合历史和现实的经验,着重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权力的论述作一系统述评,并以此作为建立马克思主义“权力学”的初步尝试。一权力,从最广义上说,就是指一种处于统治、指挥、决策地位上的力量,指社会关系中那种支配和服从、领导和被领导、管理和受管理的纵向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  相似文献   

16.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政治稳定是国家与社会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平衡的状态.本质上,这种相对平衡状态就是国家与社会围绕政治权力展开的制度安排的具体体现.因此,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是政治稳定的支撑点:国家与社会围绕政治权力展开的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和均衡性是政治稳定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德环境是指影响制约社会公德发展变迁的社会因素的总和,它是人们在社会公共领域进行道德活动的基础、氛围和条件.良好的公德环境能在社会上形成健康高尚的道德氛围,影响和规制人们将公德认知和公德行为统一起来.因此,社会公德建设必须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方面优化公德环境.  相似文献   

18.
许开轶 《社会科学》2008,1(2):71-80
东亚威权政治的形成背景十分复杂,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国际环境等原因.深受集权主义的专制传统和殖民主义的政治遗产的影响是其历史渊源;经济基础的极端落后和"追赶"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其经济诱因;民主体制政治要件的残缺和民主政治尝试失败的教训是其直接动因;社会力量的孱弱和"庇护制"社会关系的存在是其社会条件;东方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胶合是其文化基础;而冷战对峙和意识形态斗争则是其形成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9.
宗教道德·道德·人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恒敏 《齐鲁学刊》2006,3(6):121-124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经产生就以自己特有的社会功能对社会施加影响;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性是人之为人的特性,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宗教道德、道德与人性的内容因社会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又在社会关系进步的基础上进行互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出发点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人”,其自然性质具有从属性。而社会关系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主体是人,简言之即“经济人”。经济人理论不仅具有哲学的思辨性,同时也是现代经济学的公理之一:人在经济领域中其行为是功利性行为,按最小——最大原则行事。本文结合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理论,从两者内涵的界定、社会关系、主体、动机、需要、行为、效果等方面论述了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关系,批判了对经济人的无端指贡,认为经济人理论不仅不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相反它可以进一步促进对社会人的具体研究,从而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利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