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科书在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的传统解释存在诸多疑点,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存在的定义,对概念外延的划分和科学划界问题上。实际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多义词,马克思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的。社会存在特指生产方式或经济形态,社会意识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明确这一点,对于知识经济时代坚持唯物史观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正确理解“社会存在”的概念,对准确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史学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是“社会存在”?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目前一般解释认为:“社会存在就是不依人们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通常主要指的是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这种解释并没有恰当地表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这一概念的原意。一、“社会存在”不等于“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  相似文献   

3.
论历史基础中的实践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历史基础,在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理解中,通常被逻辑地分析为生产与主产关系的矛盾结构,而生产关系又往往被表述为“物质的社会关系”以区别于社会意识,于是就形成同一切社会意识概念相对待的社会存在概念。本文试图通过讨论“社会存在”中的意识(“实践意识”)问题,指出上述对待妨碍了对历史基础中的主、客体关系的研究,从而无法历史真实地叙述历史基础的运动。笔者的见解是,问题的解决在根本上取决干重新注意和重新理解那未曾“摆脱世界”的意识——“现存实践的意识”,以彰明唯物史观所蕴含的历史哲学洞见。  相似文献   

4.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承认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显然,正确地理解社会  相似文献   

5.
日本老一辈《资本论》研究专家河上肇在《资本论》的解释和宣传上曾经作出过历史性的贡献。但是,在他1932年1月出版的《资本论入门》一书中,却提出商品拜物教是人的一种社会意识。他写道:“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由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存在反映于他们的意识而产生的”。“商品生产社会的拜物教是反映其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论”后来传入我国,流传至今,目前仍然是我国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观点。翻开各种版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资本论》解说,其中绝大多数都坚持类似的观点。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几乎集中全国有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工作者编写的《政治经济学辞典》,竟然把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等经济范畴都划进宗教迷信的“拜物教”条目中去。  相似文献   

6.
一 相互缠绕的怪圈:被设定的难题 在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讨论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理论的怪圈,它是一个被设定的难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的总和,生产力是属于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存在范畴,而科学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这是每一个学过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同志都清楚不过的。如果把科学作为生产力,岂不混淆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界限?进而言之,如果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把科学当作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你又同时承认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从逻辑的传递关系中又岂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不又回到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老路上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岂不被抽掉了基石?这自然使我们想起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肖前等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是目下中国最权威的哲学教科书之一。但该书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界定问题上存在明显不足,表现在六个方面:社会存在有两个概念;社会意识有两个视角;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对不上口径;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的界限不清楚;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的划分不恰当;社会存在的界定不明确。本文就这六个问题依次作出了考察和评判,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意识是否等同于社会意识?众多的哲学教科书或者首先肯定而又前后矛盾,或者含含糊糊回避问题,这给我们的哲学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和不便。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我们的看法。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现在我们就从这里谈起。 社会意识既然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那么它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即它反映的内容是社会存在。这样,意识是否等同于社会意识的问题,实  相似文献   

9.
国家机构、军队等上层建筑设施,究竟是属于社会存在,还是属于社会意识?这个问题,是我国理论界近几年来热烈讨论的问题之一。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上层建筑设施属于社会存在,不是属于社会意识;也有的认为,上层建筑设施属于社会意识,不是属于社会存在。我认为,上层建筑设施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乃是一种介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亦此亦彼的东西,既不能把它完全地归之为社会存在,也不能完全地归之为社会意识。现申述如下,以就教于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10.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包括“描述”和“表达”两种类型,这就是社会意识的两重性。社会意识还具有两层性:初级层次和高级层次。初级层次包括常识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高级层次是社会意识形式,包括科学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社会意识的结构是两重性和两层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文学?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在对一定社会存在社会生活反映的时候,不是机械地照搬,不是无选择的实录,而应该体现作家对这个“社会生活”的看法,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是非观念及喜怒哀乐情绪。作家的这种看法、思想感情及情绪,诉诸文学作品,即产生文学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一部文学作品,在具备了审美价值的同时,如果也  相似文献   

12.
“社会心理”是实际存在而又无形的东西,它容易被人忽视,但其作用却是极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心理”思想是普列汉诺夫的重要的理论创见,他把“社会意识”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给予社会心理以应有的理论地位,并辩证地看待“社会存在”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的发挥和发展。当前,合理汲取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思想,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一些哲学教科书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这样论述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全部社会历史现象不外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大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因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是唯物主义的第一原理,那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可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之“物”,即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和社会生产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这三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社...  相似文献   

15.
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决策,深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阐释和运用。改革的客观依据是中国现实的发展要求,体现着坚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改革的宏观定位是“全面深化”,体现着坚持改革的全面覆盖与层次深化的有机统一;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市场经济改革”,体现着坚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统一;改革的主线主旨是三个“进一步解放”,体现着坚持改革与解放思想、增强社会活力、生产力决定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正> 历史唯物主义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又肯定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一重要特点。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理解社会意识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不能真正理解历史。那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下面,根据国内几本较有影响的哲学原理教材关于这个问题的处理,谈几点粗浅看法。所谓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并非总是保持着平衡和一致。社会意识的这种相对独立性,来源于人类意识的本性及其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我们知道,社会意识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经产生就要通过一定的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历史辩证法原理,明确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这不仅唯物地揭示了整个文化的政治属性和阶阶本质,而且准确地阐明了文化发展变化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整个社会变革中所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传统认识论没能解决的两大难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进入生活世界的实践维度,对之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对于现实的个人而言,自然界不是抽象的、与人割裂的自在自然,而是现实的、与人结合的人化自然,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现实的个人所从事的生产劳动,是社会意识得以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统一的。由此可见,“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实践观超越传统认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理论著作中所阐明的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是我们认识、观察、理解、评价各种文艺现象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在研究和解决文艺的性质、发展及其社会作用时所必须坚持的基本观点。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对于我们来说,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要对文艺现象作出正确的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是根本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在他一生的理论和实践中,非常重视人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并十分注重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他的德育思想是非常丰富、深刻的。他对德育的意义、内容及原则等方面的论述,至今仍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首先,毛泽东同志根据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从根本上说明了德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应当“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德育,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通过无产阶级的德育,向受教育者灌输一定的政治、哲学、道德等方面的思想体系,使他们形成无产阶级需要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质,从而自觉地维护和服务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