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4月17日是《马关条约》签订100周年的重大国耻纪念日。100年前,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严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这是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综观这次中国惨败的历史,探究其惨败的原因和应吸取的历史教训是十分必要和有深远意义的。一、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次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当时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竟然在短短的8个月内被东方小岛国日本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不仅那支有相当实力的…  相似文献   

2.
成都军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4月23日至25日在成都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苏德条约》评价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苏德条约》的签订既有消极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条约的签订推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赢得了战争准备时间,使苏联得以建立“东方防线”,从而避免了西线作战的危险。(二)打击了英、法等国怂恿德国进攻苏联的绥靖政策,粉碎了德、意、日反共集团的包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苏德条约》不是真正的互不侵犯条约,而是一种战略结盟,它反映了苏联对外政策中的沙文主义,客观上助长了法西斯侵略势力。苏联虽然利用条约争取的时间做了一定的战争准备,而德国则利用同一时间结束了西线战事,完成了东线作战的战略布势,使反法西斯国家和苏联战略上更加被动。军事上,苏联“东方防线”的建立,使苏军临战前夕彻底变更部署,脱离经营十数年的国防工事和筑垒地域,开赴缺乏坚固阵地依托的新边界仓促组织防御,更加丧失了战争初期的战略主动权。  相似文献   

3.
这场发生在历史与文化背景长期相似且关系密切的两个近邻国家之间的战争,对于中国社会的震撼程度和对中国人民的教训,远远超过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这场战争是由日本统治集团蓄意挑起的。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震动了中国各个阶层。中国人感到困惑、震惊和愤慨。这场战争中国军队败得比以往都惨,而且是败在被中国人看不起眼的邻近小国日本手中,而日本所提出的条款又过于苛刻。正是由于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耻辱和深重的灾难.促使中国人民在屈辱、惊恐和悲愤中觉醒,并展开了救国图强的爱国运动,中国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朝鲜战争小说《瞧瞧谁是英雄》中的韩国女性形象,是西方作者从优越的本土文化和“社会集体想象物”着眼,将韩国女性作为异国情调来建构而形成的,她还被置于理想化的西方人物形象的对立面而加以妖魔化。这一形象不仅是东方主义“西优东劣”思维定式下的“他者”和危及西方文明的落后群体,更是西方借此贬低东方、彰显西方文明的书写。  相似文献   

5.
“死使我想起中国人”出自村上春树的小说《去中国的小船》.就村上春树的整体创作来讲,“死使我想起中国人”的原因是战争.村上春树试图通过战争关怀与书写来找寻日本现代“自我丧失”疾患的精神寄托,他憎恶战争,呼吁战后日本人应承担战争责任,但其小说中的人物更专注于自身伤痛的抚慰,而非对自身恶行的反省,说明了村上春树反战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6.
19世纪50年代在欧亚大陆爆发了两场战争──主要战场在俄国克里木半岛的“克里木战争”和战事在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结果:前者,俄国被英法两国打败,1856年3月,交战双方签订《巴黎和约》,俄国从此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后者,中国被英法联军打败,1860年10月,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比较这两次战争,俄、中这两个欧亚大国在战争中先后被英法联军所击败,其原因有共同性: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是两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俄…  相似文献   

7.
在美帝国主义的策划和指使下,日本佐藤政府于十一月十二日,用法西斯的流氓手段,强使众议院通过了“日韩条约”,这是美帝阴谋扩大亚洲侵略战争的一个重要步骤,我们应该高度地警惕。“日韩条约”是美帝准备扩大侵略亚洲战争的产物“日韩条约”是美帝国主义一手策划的军事性质的条约,它的矛头,是针对朝鲜、中国、越南以及亚洲  相似文献   

8.
本霸占台湾的企图,并非在甲午战争结束之时才萌生。早在16世纪中期明代嘉靖年间,日本海盗倭寇就曾窜至澎湖、台湾,在那里建立侵犯闽粤沿海的据点。17世纪初,日本政府的舰队也曾试图以武力进犯台湾,企图逼迫清政府通商。在那二三百年间,日本不断挑起事端,屡屡进犯台湾而必欲霸占。直至《马关条约》签订,日本终于如愿以偿。统观这段历史,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与台湾割让的主要原因至少有这样3点:第一,台湾孤悬中国东南沿海,与琉球及东南亚各国相邻。占领台湾就是获得了向东南亚扩张的基地;加以台湾的农副产品与水产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中的“毁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中,大多没有了传统的英雄叙事品格,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战争结束的和平生活中,无论是死难者还是幸存者,到处显露的是生命与灵魂的被毁坏,“毁坏”意识已然代替了英雄主义题旨.现代作家站在战争之上审视战争本身,在毁灭性经验中反恩人类理性和文明的本质,质问传统文化的价值.因此20世纪的西方战争文学实质上成为地道的“反战文学”.这是20世纪有关人类争端的新认识,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鲜明的纪念.可以说,“反战文学”已经成为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是西方文学史上沉重的伤痕之花,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西方传统文化信念和现代人的裂解痛苦.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类战争的起源问题,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解决了的。一批中外学者,有的搜集许多资料揭示了人类战争最早出现的年代,有的考察当代仍生活在文明时代之前的某些部落之间发生的战争,然而,不知什么原因,在我国学术界有一个公认的普遍看法,战争发源于私有制,或者说战争是私有制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军事思想简论》一书第一章第一节的标题即为:“战争起源于私有制和阶级”。影响很大的《辞海》在“战争”条目中说:“战争是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以后才有的,……”1989年版又修改为“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这个“一定阶段”联系到《辞海》关于阶级、私有制和国家的条目看,仍然是指私有制和阶级产生  相似文献   

11.
“春节攻势”是美国越战政策的转折点,美国不败而败,北越不胜反胜,战场形势与战争胜负大相径庭.约翰逊政府战争政策的失败有多方原因,包括“有限战争理论”缺乏完整体系,充满矛盾与冲突;政府制度环境恶劣,各种因素制约了政府的战争决策,如议会与政府争斗、政府内部倾轧、政府与军方缺乏互信;新闻媒体失控、反战运动迭起,也加剧了政府决策混乱.但约翰逊政府的战争政策为此后的美国外交与战争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赵景梅  胡健 《江淮论坛》2012,(4):188-192
通过《诗经》和《荷马史诗》中的战争诗歌可以发现,东西方在战争文化上存在诸多差异性:从战争的目的来看,东方主要是保家卫国,西方侧重于暴力扩张;从战争的审美来看,东方尚武,西方嗜血;从对战争的反思来看,东方厌战、渴望和平,西方则对战争无限向往。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东西方的地理条件、政治意识和社会文化的显著不同。东西方的战争文化特征在当今中外领土争端中得到了强烈的映射。  相似文献   

13.
赵荣达 《晋阳学刊》2002,(4):99-100
于2001年4月18日出版的《社科书目报》在推荐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张建平等人撰写的《孔氏家族全传》时,以《孔祥熙曾准备刺杀慈禧》为题,节录了书中一段: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孔祥熙与同学李进芳出于爱国义愤,曾谋刺慈禧未遂。也许办报人以为这是《孔氏家族全传》中最生动、最鲜为人知的故事,可他却没有想到,这段故事,纯属子虚乌有。凡略有近代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义和团”被清王朝出卖后,慈禧丧权辱国的结果。而早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一年,孔祥熙谋刺的这位“老佛爷”就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而逃…  相似文献   

14.
客家人第一次(?)大迁徙,是在4世纪初至5世纪之间整整一个世纪,说第一次也许太武断了一点,因为一部中国史,几乎是一部北方蛮族南侵、人主中原的历史,原来中原的文明土族,无不“北望长安”而嗟叹。不过,作为最大规模的迁徙,自然是“五胡乱华”之际,所以史书才有最明确的记载,说“第一次”也不为过。问题在于,这次民族的大迁徙,我国的学者们历来只注视东亚这片大陆,而不曾扩大自己的视野,放眼于整个欧亚大陆。无独有偶,在世界古代史上,也有一个民族大迁徙的记载——而且就发生在西亚与欧洲。其发生时间,完全与东亚的民族大…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我国对托尔斯泰著作的理解主要基于俄国和欧美文化立场的阐释。而这些阐释的不足就在于对托尔斯泰一生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对托尔斯泰与东方、特别是与中国文化思想的认同和共识缺乏重视。而这恰恰正构成托尔斯泰一生精神探索和创作的重要特征。关首《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动因、主题和书名含义.过去多从社会宏观的外在动因进行说明,缺乏对托尔斯泰的“具体历史性”思考,没有顾及托尔斯泰长期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在他否弃了西方的进步观念之后,试图在俄国民族文化传统(和平)中寻求一种可以对抗滚滚而来的西方文明(战争)的力量。这就是《战争与和平》这一书名具有的深刻内涵。而从托尔斯泰东方走向传统文明的视角,就会清楚地看出《安娜·卡列尼娜》整篇小说的拱形结构的意义。两组几乎表面无关的情节线索,形成东西方两种文明中人的不同境遇和命运的排列的鲜明对照,把两位同样可爱的主人公(安娜和列文)引向不同的结局。对小说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解读,不再是从安娜不能容于原来的上流社会等这些“来自人们”的“惩罚”,寻找安娜毁灭的原因。安娜的惩罚来自上帝,这上帝就是托尔斯泰心目中一种类似天道的冥冥之中永存的法规。关于《复活》书名的辨析和超越的路径,也可以从中国文化思想加以诠释。在以基督教的关键词“复活”命名的故事中,缺乏的恰恰是基督教文化的情节内涵:讲述的不是基督教式的通过罪与罚的炼狱、蒙受神恩救赎而复活,而是像中国人那样的良心发现和弃恶从善。基督教的复活变成了中国人的“复性”,也就是孟子的所谓“求放心”。这不是一种靠神恩和救赎的复活之路,而是中国人所走的自力提升、“内在超越”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王惠宇 《河北学刊》2006,26(6):226-228
本文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在与日本缔结中立条约的过程中与中国东北抗联的关系,剖析了1940年底东北抗联进入并滞留苏联境内的原因,解析了《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东北抗日斗争的消极影响。由此认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所谓“战略转移”,并非是主动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17.
试论《孙子兵法》以“胜”为核心的战争理论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孙子兵法》以“胜”为核心的战争理论体系于汝波《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战争理论。《孙子兵法》的战争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缜密完整的体系,其核心是一个“胜”字。它以“胜”为总纲,下辖三个子纲,或者说是三个较高范畴:先胜、全胜、战胜。先胜是关于战...  相似文献   

18.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在其所著的《日中文化交流史》(明清篇)一书中,提出明朝与日本签订了“永乐条约”与“宣德条约”,并以这两个所谓的“条约”作为划分明代中日勘合贸易时期的依据之一。国内有的学者在未加仔细考证的情况下,也沿袭这种“条约说”,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19.
六月廿二日,美帝国主义强使日本佐藤政府和南朝鲜朴正熙傀儡集团,签订了“日韩基本条约”。美国一手策划的“日韩会谈”,已经进行十四年了。最近,美国之所以急于强使日本和南朝鲜签订“日韩基本条约”,是由于随着侵越战争的失败,美国在亚洲的处境越来越不妙了,因此想通过“日韩基本条约”的签订,一方面维持和巩固它在南朝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俄密约》的性质,史学界一致认为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李鸿章签订此约是卖国行为。本文则认为此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约。从缔约背景上看,《密约》并非不平等条约,因为当时俄国既没有对中国发动战争,也没有以武力相威胁,而是清政府根据甲午战后面临的国际局势,主动自愿与俄签约,这与不平等条约签订背景截然不同。从《密约》的内容上看,更进一步说明了条约是中俄双方针对日本所签订的军事同盟互助条约,其性质是平等的。而以《密约》签订后产生的客观效果来判定其性质是不正确的,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