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虽然从整体上已摆脱贫困,但仍有部分下岗职工及农民尚未脱贫,他们苦于找不到致富门路。其实致富的道路千万条,就看你是否有心去找,去闯,如何进行选择。下面几点不妨作为参考: 一、要善于收集信息。多看报刊杂志、科技书籍,及时准确地掌握致富信息。学习新技术,接受新事物,应用科学技术指导生产和经营。要多动脑筋,分析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已经到了必须借助农业技术有效扩散和农技服务供给体系创新的杠杆才能实现新飞跃的重要阶段.然而,由于农村科技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经费短缺,综合技术服务能力弱,导致农户运用农业科技进行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效应也不理想.因此,必须通过建构“差异性服务”策略、多元化策略、系统供给策略和资源配置优先策略的系统制度安排,改变农业科技服务的“缺位和种类单一”格局,完善农技服务供给体系,为农户提供可持续、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王艳芳 《兰州学刊》2009,(10):69-71
农民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其科技文化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增收致富本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无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欠发达地区,旨在科技脱贫的政府农业科技供给与农民致富路径选择之间存在一定错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相当一部分农民因社会保障权发展不足,从而对于有相对较高成本和风险的科技脱贫路径缺乏选择动力。农民社会保障权利发展对于科技脱贫具有不可忽视的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5.
农村科技示范户,是指掌握一定实用技术、具备一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并且带头致富、带领周围群众科技致富的农村家庭。培养和发挥农村科技示范户在生产经营中的科技示范作用,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海兴县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农业信息服务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涛 《广西社会科学》2003,(9):192-192,F003
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在服务“三农”上具有帮助农民致富的优势和作用 ,应为不同层次农业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由自给半自给性生产向商品性生产转化,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商品交换的规模必然日益扩大,农民在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要求办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他们除了要求买卖商品以外,还迫切需要提供大量的和多种多样的服务。这就要求供销社要逐步办成农村的综合服务中心,以便使供销社能更好地承担起为农村发展商品生产服务的任务。从当前我区农村市场的情况看,农民要求的不仅是供销社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上出现的新问题,告诉他们怎样才能致富,而且还要求帮助他们扩大商品流通,解除商品交换的限制,疏通城乡流通渠道,以解决“卖难”和“买难”的问题;更要求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计划指导,及时把国家和市场的需求信息传递给他们,以防止生产和经营陷入盲目性。广大农民普遍要求信息,技术,供应,收购,加工,运输,储藏,咨询,生活后勤等方面,提供多种  相似文献   

8.
面对当前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和农民实现小康的迫切要求,高等农业院校的成人非学历教育应该充分发挥特色教育优势,为农村培养急需的农业科技人才,促进教育为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服务。  相似文献   

9.
信息直通车开通以来,广东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信息化对农民的文化娱乐、生产增收、乡风文明等都带来影响。在对农村信息化的调查中发现,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的农民对待信息工具存在不同的态度,40-50岁的农民是农村农业生产的主力,他们热爱土地,有利用信息化发家致富的愿望,因此他们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对象。农民渴望加强基层村网站建设,开设培训班,对本地的农特产品进行开发引导,使信息化真正带来生产致富,进而促进乡风文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种植中药材的确是一条致富门路,一般可以比种粮食作物增值3—5倍。以致不少农民朋友甚至一些地方的乡村干部,往往误认为“要发财种药材”,是药都能种,种了就发财。其实不然,只有科学种药,才能致富。 那么如何科学种药呢?我们的看法是:要分清两类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特征与目标模式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而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是农业科技的提供者和推广者。由于行为动机和产品属性、产业特性及市场需求的复杂性,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各类科技服务组织的相对优势,在积极发挥政府主导型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作用的同时,促进市场主导型、社区主导型等多种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技意识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看法,它反映了人们对科技的认识及关心程度,是科技素质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心理要素。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科技意识较为淡薄,影响其科技意识提升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制约、技术制约、效益制约和资金制约。完善农村的教育体系是培养农民科技意识的基本环节;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是提高农民科技意识的重要环节;抓好采用科技的经济环境是强化农民科技意识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的有利条件 1.市场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这就为开展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一方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许多农民立足本地,面向市场,发挥自身优势,广开财源,逐步走上致富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已成为改革的最直接受益者,他们认识到自己致富靠的是党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邓小平和其他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在各个领域里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抓好舆论导向,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天津津南区已成为经济支柱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依靠产业和解决就业人员的主要门路。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强化乡镇企业的宣传思想工作已势在必行。近年来,我们通过边调研、边摸索、边总结,初步摸索出了在乡镇企业中做好宣传  相似文献   

15.
构筑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以福建省为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与实践表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传播需求十分强烈。由于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存在,造成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出于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克服或规避,决定了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选择是多样而适宜的,同时必须建立在增加投入、以农民为中心、建立双轨运行等策略与措施上。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技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最主要的手段,农民是农业科技使用的主体,农民的科技需求在农村科技研发、供给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地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需求、供给双方,实证性地揭示了农民自身因素和社会供给因素对农民获取和使用科技的影响与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能够弥补该领域政府和市场的失灵。其独特优势表现在:积极进取,富于创新;开放灵活,弹性较大;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成本较低,效率较高。非营利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服务的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直接满足农民的多方面的需求;作为桥梁与纽带反映和维护农民的利益;监督农业科技服务的生产和提供。  相似文献   

18.
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保障,但是我国现行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江苏三个水稻示范县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农技推广内容和推广形式的变化显著影响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绩效,而服务目标、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偏差是导致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供需矛盾的主要诱因。因此,完善我国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根本路径在于,建立以农户为评价主体的考核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目前三农问题突出的是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科技引入对农业的负面冲击;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这三个问题将会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新瓶颈.文章认为解决这三个问题的主要思路有切实办好农村的义务教育,重视女童失学问题,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加大对农村文化科技事业的投入,通过办好义务教育和普及文化科技事业这两个方面来塑造农村新型的农民.在农业科技方面,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技术指导,尽可能减少农业科技引入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在农村生态环境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走生态农业道路,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控制好农村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及今后农村和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是战略性的调整 ,是大农业的调整。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要针对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对策 :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意识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全面优化农产品品种并提高其质量 ;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搞好配套服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