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显化与辜鸿铭儒经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语料库翻译学中显化的视角,描述辜鸿铭儒经英译中语内显化和语用显化,并重点分析其语用显化之因与过,以期为当下的典籍英译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前,辜鸿铭英译儒经的研究存在三个问题,即对辜鸿铭苦心孤诣之独特译法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的考察不够充分,对辜鸿铭儒经译本,特别是《中庸》译本的研究不足,对辜译儒经于中华文化在西方传播中的贡献估价不足。我们建议对辜鸿铭通过英译儒经传播中华文化的行动给予重视,但不急于给辜鸿铭及其所译儒经上纲定性,应切实加强对其译本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心理学中个性倾向性的有关理论,从世界观、动机、理想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辜鸿铭从事儒经翻译活动背后的深层动因,从而促进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辜鸿铭先生学贯中西、阅历丰富,他恪守现代传播学中职业“把关人”的必备的素养资质,采用归化翻译和写作策略,把中国文化带到“第三空间”,让中西两种文化就彼此的差异性进行平等的协商、对话,实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运用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等现代传播学理论,探讨辜鸿铭“归化”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中华文化的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5.
格义源自我国最初的佛经翻译,是两种不同文化会通初期的有效途径。我国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初期,辜鸿铭采用西方文化格义东方文化,对儒家典籍进行了文化翻译,在西方社会获得成功。然而格义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势必会导致译文对原文的失真。在当今的文化交流形势下,辜鸿铭的儒经格义翻译带给当代文化译介的启示是坚持翻译的“陌生化”,保留异域文化的特色,保持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典籍是承载一个文化体系主要特征的显性符码,而典籍翻译则是一种显明的跨文化阐释行为。在儒经英译过程中,辜鸿铭构建了一条“归化性文化阐释”和“补偿性文化阐释”互相作用的文化阐释路径。辜译儒经通过归化性文化阐释,实现了朝向西方性和现代性的双重跨越。通过补偿性文化阐释,以核心概念词特殊英译形式和副文本阐释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指向儒家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本质的整体表达。辜译儒经的成功经验,对当前中华文化对外输出提供了有益启示,只有在对传统典籍进行归化性文化阐释的同时,保持典籍文本的整体性意涵,才能有效推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7.
学者霍米·巴巴提出原语文化与异语文化间必然存在着"第三空间",两种文化相对强势、弱势状态会使这个空间保持动态平衡关系。随着中国文化在国际上认可度的提升,译者应有意识地保留旅游文本中有关中国文化的成分,将异化翻译法作为优选的翻译策略,以促进全球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在《书辜氏汤生英译< 中庸>后》一文中,对辜鸿铭翻译中的“求统一”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译文不够忠实精确.但从对外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辜鸿铭一贯主张的有机整体翻译观与其“求统一”之举,却有可取之处,也给当前的文化外宣翻译中译者该如何译有所为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索亚(Edward W.Soja)的第三空间理论分析《中间通道》的空间建构,发现作家在《中间通道》中构造出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碰撞下多种不同因素共存的异质空间,不仅显明殖民文化的混杂性、异质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揭露殖民文化的罪恶。  相似文献   

10.
旨在考察梳理中西方文化学术中的"活态"思想资源脉络,总结融会庄子"意之所随"、威廉斯"活态文化"、列斐伏尔"活态空间"和索亚"第三空间"等理论中的"活态"思想成果,辨析和阐发其本质内涵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爱德华·苏贾的空间理论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第三空间”理论和“作为他者化的第三化”批评策略,而且还结合空间女权主义批判、后殖民批判以及都市研究批判来验证自身理论的有效性。苏贾的理论始终强调融历史性、空间性、社会性三者为一体的“三元辩证”思维和跨学科的研究视野,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对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都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12.
"第三极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文章将"第三极文化"置于他者的语义下,讨论其作为他者的民族性与作为自我的排他性,探讨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 "第三极文化"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都市文化研究领域,爱德华·索雅的空间文化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索雅不仅阐述了许多独到的空间文化思想,而且还提出了"第三空间"这一重要的概念.他以洛杉矶的都市研究为分析背景,讨论了后现代世界中日常生活与都市问题,并重新界定了城市空间的历史地理并标识了后大都市的六种话语.以索雅为代表的都市文化研究的空间批评,逐渐成为文化研究中一种新的理论解释视角和范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访问调查、个别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深入地分析W市关于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运用"第三空间"理论分析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得出结论:农民工群体的身份认同有其独特性———既不是农民身份,也不是市民身份,而是独特的农民工身份,为此,应有的放矢地规划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发现:由于行政操作偏差,政府意识不到农民工身份的独特性,使得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出现偏差,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民工的差异性文化需求,客观上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成了一句空话;此外,市民的无形排斥和农民工的自我"封闭"使得这一现状更为严峻。基于此,提出了政策调整的建议:明确常住地政府的主体责任意识、遵循服务逻辑、重视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机制化运作;创建需求、宣传、可触、互动等"四型"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5.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风行欧美的“第三条道路”政治思潮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就此著文立说,并取得相当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作为一个研究综述,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第三条道路”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和争论的主要问题及笔者对进一步深化“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一点建议.当前我国学术界对“第三条道路”理论的研究方法分为个案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译文译著四种类型.研究和争论的问题集中在“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及其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明代儒家类丛书的编纂大体经历了明初汇纂注疏、正嘉自抒议论、隆万浅说评点、启祯儒经新说四个阶段。明代科举制度、科举的主试文体、举业文风等都影响着儒家类丛书的编纂,使其形成了重视群经总义、注重指导举业文章、遵从规定注本等特点。儒经思想学术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制衡和取舍,决定了明代儒家类丛书编纂的复杂性——阐说儒理又要兼顾功利,秉承程朱也不回避阳明,兼有经学和文学的性质、学术与治道的功用。  相似文献   

17.
苏捷 《社区》2011,(11):58-58
第三部门是指不属于政府(第一部门)、企业(第二部门)之外的其他组织,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组织。在中国,很多人是从各种各样的慈善公益活动中开始认识到第三部门的作用的.赈灾、捐助、扶贫、济困,第三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或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理念,塑造着社会的公益文化。  相似文献   

18.
"故事背景"通常被认为是空间在文学中的主要存在方式,然除此之外,空间是否还有其他文学性存在?了解空间概念对于我们解读文本尤其是乡土小说能否提供新的建树?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本文从空间的分类入手,以经典文本为个案,从第一地理空间、第二想象空间、第三象征(修辞)空间三个层面,尝试解读空间在文学文本、尤其是乡土书写中的多样性存在。  相似文献   

19.
2013年最火的词,非"土豪"莫属。"土豪"一词原指旧时作恶多端的地主和恶霸,现被网友用来指称那些挥金如土、肆意炫富、缺少品位的富豪。目前,在国内外英文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出现了不同的译文。如:China’s new rich,China’s New Money,nouveau riche,China’s vulgar rich,China’s Beverly Hillbillies等。由于"土豪"一词文化内涵丰富,且词义还在不断延伸,上述各种意译译文只能部分传递"土豪"的含义。唯有音译本"tuhao"才能完全涵盖该词不断延伸的含义。由此可见,tuhao才是最佳英译。  相似文献   

20.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完全以英语行文角度出发,致力于消除文化陌生感和异质性,从而贴合英语读者的理解。笔者以为,辜鸿铭的翻译体现出一种"刻意为之的译者的隐身",是英语强势语地位下的必然之选,受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影响。辜鸿铭改写的《论语》译本与其说是外译,或许"外化"这一词更加合适。以目的论角度来说,这种"外化"更易于向西方宣传中国,增强对中国文化的可接受性。但从文化构建角度来说,辜鸿铭的译本过分迎合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和诗学,所构建起来的可说是一种"西化后的中国文化",其译本剥离了原语的异质性,中国特有文化思想被西方文化所压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