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梁启超的戏曲创作。认为梁启超为了启蒙、新民的目的,以提倡积极破坏、提倡爱国热诚、提倡尚武精神为戏曲的主要内容;在艺术形式方面,如开场形式的变革、角色配置、曲词宾白的搭配、对审讯方式的充分利用以及装扮表演的时代化等也多所创新;梁启超的戏曲创作直接推动了戏剧改良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戏曲要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就必须“现代化”。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一、中国戏曲史实际上是剧种兴衰史,老剧种的出路在于改革,在于“还俗”;二、戏曲是最民族化的艺术形式,容易为世人所接受;它的写意性与假定性特征与现代艺术相通,但戏曲无论本质精神或表现程式都有许多与“现代化”相悖之处,必须改革;三、市场经济加快了戏曲“现代化”的进程。本文还对目前戏曲创作现代化问题上存在的一些误区予以批评。  相似文献   

3.
戏曲与民歌音乐元素在歌剧《白毛女》中的吸收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20世纪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性作品,歌剧《白毛女》是音乐家们探索几十年后,在总结前人的失败与经验教训基础上创作的一部较为成熟的民族新歌剧。该剧在音乐创作上充分吸收并借鉴戏曲与民歌音乐元素,通过加工与改编,使之适合并发挥剧本所表现的内容。歌剧《白毛女》在创作中深受秧歌及秧歌运动的影响,并把秧歌的一些形式与内容运用到创作中;在创作中突出地方性戏曲音乐元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民歌音乐元素展示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湖北戏剧的成就与缺失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湖北戏剧既取得了一定成就,也存在着一些缺失。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恒心有恒产的创新团队和创作集体、戏曲创作成绩斐然、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这三个方面;其不足主要表现为戏剧发展明显失衡、创新意识并不浓烈和表现手法单一等等。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在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方工作期间,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实践。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不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程度、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发展之路,为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积淀了“创新性”的理论特质;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落实育人为本、实现德育为先、推动人才强校”三个层面进行了浙江高等教育探索实践,明确了“人民性”的理论品格;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不断厘清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辩证关系、探索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担当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行者,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特点。在地方工作期间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作为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形成和深化的源头活水之一,有助于我们在厘清脉络的基础上探寻到高等教育强国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明代戏曲家,戏曲理论家沈璟的一个重要的戏曲理论是对戏曲创作中曲律的强调,为此他编著了众多的曲谱韵的书来规范、指导当时的戏曲创作.本文从明中叶剧坛创作与发展的实际、戏曲理论家在沈璟曲律理论形成中的作用及沈璟致力曲律理论、编著曲谱的动因等三个方面对他的曲律理论的成因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明代曲坛对沈璟曲律理论的不同评价,阐述了沈璟曲律理论对当时戏剧创作的指导意义以及理论上的欠缺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陈烺是清中叶福建地区一位较为活跃的戏曲家,他不仅创作了《紫霞巾传奇》《花月痕传奇》两部传奇,而且通过对两剧的评点展现其传奇语言创作中善用文法填词构句、巧妙化用诗词和典故、人物语言本色当行等方面的特色,为戏曲作者的语言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8.
李渔的世界观与艺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同时又是戏曲创作和导演的实践家。他的《闲情偶寄》等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戏曲创作、导演和表演等方面的问题,是我国古典戏曲艺术理论的宝贵遗产。要正确认识李渔戏曲理论的价值,必须从李渔的世界观和艺术观谈起。  相似文献   

9.
早在建国初期,焦菊隐先生就提出建构话剧"中国学派"的艺术理想,即将东方戏曲美学与西方戏剧的表现方法相互结合的创作原则,并在《茶馆》等经典戏剧中践行。新时期后林兆华继续了对"中国学派"话剧理想的探索,他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吸取传统戏曲表现的自由、时空的无限和表演的自由等特点,同时在对文学剧本的超越、演出空间的组织结构及新型观演关系的确立、演员形体的可塑性与象征、宏观"面具"的创造等方面表现出现代品格,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精髓的同时,求新求变,实现"一戏一格",使话剧"中国学派"进一步发展完善,构建了中国当代话剧令人神往的景观。  相似文献   

10.
明清福建禁戏主要体现在禁淫戏、禁夜戏、禁酬神演剧等方面。禁戏反映出了统治者正统思想与民间俗文艺之间的矛盾,还体现了福建戏曲的生存状态与演变趋向。禁戏使戏曲向雅化与规范的方面发展,有着审美意义上的改进,但却给民间戏曲特有的群体性娱乐活动带来了较大的压制。  相似文献   

11.
闽西汉剧是由外来的西皮、二黄声腔在闽西地区扎根、衍化而成的。闽西独特的社会和历史环境及本地特有的生态环境是形成闽西汉剧广泛流传的基础和条件。从闽西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汉剧艺术的象征符号层面入手,通过仪式研究学派和文化人类学的手段探析闽西汉剧在其社会中的深层文化意义,有助于理解闽西汉剧所体现出来的宗族性的群体认同以及地方社会组织结构对于文化的独特作用。闽西社会结构以亲缘和地缘为主,闽西汉剧是以乡间的祭祀仪式和节日庆典为前提的,是闽西民间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在仪式与社会中极具媒介与桥梁作用,并具有符号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的总体格局是“话剧———戏曲二元结构”共生互补,话剧的突出特点是日益政治化和正剧化,戏曲则基本上是“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和悲剧、喜剧与正剧同步发展。如果说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是由话剧的诞生与发展来代表的,那么,在十七年,戏曲的“推陈出新”及其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意义则在话剧之上。  相似文献   

13.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理论是在长期的戏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成熟的。 2 0世纪 ,自“旧戏改革”的理论主张提出 ,经过充分的戏剧实践和理论准备之后 ,“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理论成为中国戏剧遵循的发展道路。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是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戏曲“现代剧”的确立 ,使现代剧和历史剧共同成为中国戏曲的基本形式 ,由此开始了中国戏曲的历史新纪元。张庚戏曲现代剧的理论为中国戏曲寻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戏曲现代化的目的不仅仅在戏曲本身 ,而是整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话剧加唱"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形式结构,显示出一定的体制特征,最终发展成为中国歌剧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体裁及格式,对后来的中国歌剧创作产生了实际的影响。分析《扬子江暴风雨》剧本创作,从剧本体制角度透视"话剧加唱"的形式,可见在中国戏剧生态环境变化和发展进程中,这种体裁和格式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及合理性,在歌剧创作探索中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吉家营地台戏表演形式古朴、原始,音乐唱腔简单、独特,并且还伴有相应的仪式程序;本文从地台戏手抄本入手,结合其表演形式、音乐唱腔,对抄本的外观形制、剧情梗概、故事本源、创编手段、剧本特点等方面进行初步考证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据拜伦同名诗体小说改编,虽然貌似喜剧,实则悲剧色彩浓郁,是古典主义歌剧杰作。如果从艺术风格和写作技法对《唐璜》的剧情和唱段分析,可加深人们对其艺术魅力的认识,也能对歌剧的创作与表演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里的分类现象从戏曲本体、戏曲创作、戏曲接受、戏曲表演、戏曲多维综合审美等角度,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项二十小类。戏曲本质存在不同审美定位,使得分类现象之间错综复杂,互相交融。分类现象和戏曲发展息息相关,戏曲美学理论受到其他诸种艺术理论的影响的同时,积极构建体现自身本体特征的分类并积极反作用于其他艺术理论。自觉的成系统的分类批评出现在明中后叶,合乎戏曲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8.
冯梦龙是苏州派剧作家的同乡前辈,曾为李玉、毕魏改订传奇,并对两位青年才俊不吝奖掖与提携,还和张大复讨论曲谱与剧作。冯梦龙的文学创作与戏曲主张对苏州派剧作家产生了明显影响。苏州派剧作家受冯梦龙的启发,用苏州的历史、传说和时事编剧,直接从冯氏的"三言"中取材。冯梦龙严守曲律的戏曲创作主张和文学教化观也为苏州派剧作家普遍接受。可以说,冯梦龙是苏州派剧作家的戏曲导师,苏州派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