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80年代后期当代小说的女性意识的流变有一条清晰的脉络。王安忆、铁凝;林白、陈染;卫慧、棉棉这六位具有代表意义的女性作家,其作品的女性意识表现出动态延续性。王安忆、铁凝告别爱情"乌托邦",为女性性别指认呐喊;林白、陈染开启另一扇门,在心灵停泊处与男人从容对视;卫慧、棉棉作为后现代语境下的"另类",则回落为男权文化的献祭品。  相似文献   

2.
李蕊  舒也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41-144,160
让.雷诺阿的电影,横跨了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黑白电影与彩色电影等不同的阶段,在世界电影史上是一个独特的标本。他的电影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让.雷诺阿风格"。"让.雷诺阿风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现实主义和心灵表现的结合;二、长镜头、深景深镜头、复杂的场面调度等电影语言的开创性的运用;三、介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突然转变的格调。在现实主义风格和现代奇幻风格之外,存在着一种以"突然转换的格调"为特征的中间形态——"让.雷诺阿风格"。  相似文献   

3.
小见大,微见妙。孩子的教育需要心灵相应。认知教育、社会教育,一切教育都从心开始,因此,教师的师德标准也在心灵。防止灌输式的对孩子,是今天教师职业道德、学术品德、专业能力的关键。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从实践层面分析了促进德育活动的基本机制及组织策略,提出"需要的激发与效能感的保持"是探究心灵得以持续的根本动因,并探讨了促进探究活动开展的若干策略:儿童语境的维持,儿童对探究行为目标的认知,以及儿童思维步距问题。  相似文献   

4.
《性自命出》是先秦心性论方面的一篇美文,该简文不仅谈性情的来源,而且在价值性心灵哲学部分对如何养性涵情以及如何使心性得到自由等问题给予了回答,其中"心""性""情"等有关指涉心灵的字受到心灵哲学研究者的关注,但很多学者囿于对心灵哲学本身的理解不同,故有各种解读。运用心灵哲学的范式对《性自命出》中的心灵元素进行重构,还原先秦儒家通过礼乐培养心灵自由的奇特模式。  相似文献   

5.
窥视、诱惑、顺应是残雪精神探索的密码。窥视暗示了灵魂的混沌和主动性的缺失.诱惑反衬出灵魂的觉醒和挣扎,顺应则展示一种心灵快乐安宁的境界。这三个精神密码有着很深的传统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6.
总观陶渊明的诗文与郭象的<庄子注>,不难看出,"性分"、"生死"、"穷达"是他们积极探索的课题.但由于二人的出身背景、人生目标、所事学科不同,因而对此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具体来说,郭象倡导的是等级之性,而陶渊明标举的则是本然之性;郭象对生死的超越是智慧的,而陶渊明的超越则是诗性的、心灵的;郭象根本否认穷达的存在,而陶渊明对穷达则是齐一的、冥同的、不计的.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汉学大师B·M·阿列克谢耶夫在苏维埃时代出于新的"艺术需要"来翻译和研究《聊斋志异》,即:(1)向俄罗斯和苏联人民介绍他心目中真正的中国语言艺术精品并展示自己翻译才华的需要;(2)适应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审美心理、满足俄罗斯民众文化需求的需要;(3)顺应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人文知识分子中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引进东方智慧的需要;(4)与在人生遭际、社会理想方面有共通之处的中国古代作家蒲松龄作心灵沟通、抒发内心感悟与共鸣的需要。阿列克谢耶夫与蒲松龄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他倾毕生精力研究《聊斋志异》的动力,也是他的"聊斋学"取得巨大成功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心灵和谐思想以"道"作为心灵和谐思想的逻辑起点,以"心身关系、心物关系"为核心,实践"心斋、坐忘、悬解、齐物"的心灵和谐之道,表达了这位旷世哲人的心灵睿智。  相似文献   

9.
陈元贵 《兰州学刊》2005,(6):296-298,319
克罗齐的"直觉"说在强调艺术独立性的同时,更将"直觉"说纳入他的全部心灵哲学,将艺术放在心灵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考察,以历史主义来统领和救正他的"直觉"说,既肯定了作品中暗含的理性因素,避免了过分强调艺术独立,也由此生发出他的艺术批评理论--"美学的和历史的解释."其历史主义的主要源头是维柯和黑格尔.  相似文献   

10.
"江南"或"东南"的自然山水、人文特质和社会环境,对龚自珍的生命历程、精神世界以及诗文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龚自珍来说,"江南"是风景美丽的地方,是温馨亲情依系之地,是身心依归的人文精神港湾,是有利于"人才"生存和施展才能的社会文化空间。"东南望"、"东南隐"或"东南归",是贯穿龚自珍一生的心灵向往和情感诉求。一般而言,龚自珍诗文作品中的"江南",是他的精神故乡和文化绿洲,是和谐愉快、"文致太平"的理想人文世界,是充满"诈伪"的"衰世"的镜子,是其追求个体生命"完全"之道和"清明"世界的精神动力,也是其人文理想价值或人类历史"大道"的探索获取、储存安放"以俟来者"之地。作为一个重心尊情、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知识分子,龚自珍通过其诗文作品中的"江南",向我们展示了人性需求和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及其对知识分子个体生存和社会共同体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江南"也成为其表达理想生活、批判现实社会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由于"意识困难问题"给唯物主义提出了难以回答的问题,在今天心灵哲学领域内表现出二元论倾向的哲学家愈来愈多.当代心灵哲学中有影响的最新的二元论形式是查默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其理论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声明:一是要求严肃地看待意识,二是要求严肃地看待科学.  相似文献   

12.
当下,人类生存的地球似乎已进入一种"震动模式"状态。仅2010年以来,先后有青海玉树"4·14"和日本"3·11"等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和损失,"地球村"人无不为之惶恐和忧虑。应对无情的灾难,我们除了见证国家的强力救援之外,也目睹了宗教的积极回应、社会参与以及其给予人的心灵慰藉作用。事实表明,地震灾难是属于全人类的苦难,现代人类仍然需要宗教信仰,同时更需高扬人类之间无分别的悲悯、慈善与博爱的人性精神。  相似文献   

13.
以居身性和涉身性为特征的认知理论深受笛卡尔主义思维模式的影响,并没有明确阐释心灵的本质是什么。当代心灵形质说在考察笛卡尔主义思维模式基础上,吸收当代生物哲学中的"结构"概念以"复苏"形质说,提出心理是一种身体、社会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构模式。当代心灵形质说的出现,表明西方心灵哲学对心灵的认识正悄然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考察,原来的"小心"概念也向"大心"概念转变。就其"大心"的认识,它与我们中国心灵哲学中的神形观有相似之处,但在致思取向和方法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心"、"心"是什么、心与身的关系如何,这一直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经由语言学的心灵剥离、科学主义的心灵放逐、实证科学的心灵驱魅,古老神秘的灵魂不断地"祛魅",心理的本质得到了还原与澄清,灵魂问题亦演变为心理问题、心脑问题,而心灵哲学也正朝着自然化的方向重建.  相似文献   

15.
西周时期的"歌诗"与礼关系密切,具有礼制性,以乐为用,极为重视《诗》的音乐性。春秋时期的"赋诗"已不再看重《诗》背后所蕴含的礼制,可歌性已无乐义,仅是婉转言志的方式。《诗》成为了言情表志的工具与手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功利性,表现出"诗以合意"、"断章取义"接受观念。从本质上讲,"引诗"仍然属于用诗现象,分为言辞与著述引用,带有很强的应用性,透露出以诗为理、以诗为史等接受观念。"说诗"标志着先秦时期《诗》的接受由实用性向学术性的转变,代表人物是孔子与孟子。前者"说诗",是从当时《诗》的实用性出发,特别是立足于儒家学说的需要而进行学术性诠释与总结的。后者首倡"说诗"说,提出了"说诗"理论,并通过具体的诗篇分析,自觉实践这种接受理论,为以后《诗经》的接受指明了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道"是自然万物的本源;万物运行的本质规律。"道"本体是宇宙的终极根据,以及人生价值的源头。如果锻造出能窥及艺术大美的主体——能把握深层艺术效果和积极内容价值存在的自我,即能无限接近宇宙本体大美的心灵,进入"道心",才能创作出补益于天地身心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7.
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人华侨,面对异域文化的冲击与漂泊的境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更自觉更迫切,宗教认同成了一部分华人华侨寻求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种认同来自于宗教活动中所获得的"福报"、集体归属感和心灵状况的改善。通过不同的宗教认同形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人们疏离飘荡的心灵得到了慰籍与安宁。由此,由宗教认同所衍生出的自我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成为华人华侨和谐共生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8.
<中华书局>1975年7月第一版<金史>卷一二八<卢克忠传>记:"卢克忠,贵德州奉集人.高永昌据辽阳(笔者按:1116年,高永昌自称大渤海王,先反辽后抗金),卢克忠走诣(金军主帅)金源郡王斡鲁营降,遂以撒屋出为乡导.斡鲁克东京(辽阳),永昌走长松岛,克忠与渤海人挞不也追获之."<金史>校点者,每在全书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爵号的左旁侧,皆标以竖线书名号,使读史者认定清晰、准确.但是"遂以撒屋出为乡导"的"撒屋出"三字,因未标定出专名号,使读史者,既不能认定撒屋出是一个人名,又可误读成"撒屋出,为乡导",或"撒屋,出为乡导".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新实用主义的核心争论围绕"语言"与"经验"展开。此种"语言"与"经验"的分野,在古典实用主义那里早已呈现。在"哲学改造"的过程中,古典实用主义内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运思路径。一种自瓦解"心灵"入手,一种由重塑"世界"发端。前者强调"符号—语言",显露出分析哲学的端倪,后者看重"经验",展示了现象学—生存论的格调。二者间形成的张力,以新形态重现于新实用主义。自皮尔士由语言开始,到布兰顿以语言结束,实用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语言"和"经验"的多次轮回,其间交织着心灵与世界、语义学与实在论、分析哲学与现象学等话题和视角的分歧、互动与关联,充分显示出实用主义叙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岳国法 《理论界》2009,(2):90-92
通过从意识革新和心灵转向两个层面对比分析柏拉图的人学思想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理据,可以发现,以心灵转向实现人的道德意识革新,以个体心灵的和谐促成社会和谐,是把"善"具体化为人现实生活的价值背景,以个体"无我"的和谐意识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