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后南北词坛互动关系之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以后 ,词学的发展形成了建立在地理文化意义上的南宗与北宗两大体派 ;但由于南北两朝文化上的统一性———即同属于汉文化体系、词人的相互交往及词作的越境传播等原因 ,又造成了南北词坛相互交流、相互融通和相互牵动的关系 ,形成了南北宗分而不离的格局。以往的词学研究 ,无视北方金元词坛“半壁江山”的存在 ,从而使对 12 - 13世纪间词文学发展的描述失去了全面、客观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王屋虽是晚明嘉兴一位布衣词人,然存词量位居明代词人第二位,而且其交游十分广泛,贵及名门望族.其丰富的交游活动,如雅集唱和,如围绕其词集之评价,不仅对王屋的生活、 性情及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柳州词派的形成,对晚明嘉兴词坛的活跃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其交游词的创作亦集中体现出王屋的创作个性与品位.  相似文献   

3.
清初河南词的创作就其在本地的纵向发展来看,可以说相当繁荣,但具体情况并不十分明晰。现在以《全清词·顺康卷》及其补编为基础,结合运用图表形式,揭示清初河南词的留存数量和词人的地域分布,分析其创作主题和艺术风格,并对河南词人的词学思想和词学活动加以阐述,以期呈现清初河南词坛的基本面貌,从一个局部透视整个的清初词坛。  相似文献   

4.
李煜词给人总的印象是,极少用典,毫不晦涩,名篇名句流传极广,具有高度的语言独创性.然而,事实上在宋以前词人中,点化唐诗最多、对宋代词人创作方式影响最大的就是李煜,这一点至今未引起人们注意.李煜词对唐诗的点化,均与自身的情调、意境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了运化无痕的境界.北宋人普遍欣赏李煜词,把后主词作为创作范本来学习和借鉴,并将点化唐诗发展成一种普遍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有观点认为宋人对于李煜词批评多于称赞,眨抑甚于推崇,盖是误解了宋人.  相似文献   

5.
陈雪军 《兰州学刊》2007,(12):123-125
明末清初的梅里词人有很多,和朱彝尊年岁相近有缪永谋、李良年和李符等.《浙西六家词》刻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浙西六家中,梅里居其半.除朱彝尊之外,李良年、李符也同是梅里人.素与朱彝尊为文字交的缪永谋却没有入选,缪永谋其人其词也因此鲜为人知.《全清词·顺康卷》也失收其《南枝词》.文章粗略地勾勒缪永谋的生平、与朱彝尊等梅里词人的交游以及其词创作的风貌.通过考察缪永谋的词,可以了解梅里一地词坛创作的情况,亦可以明白早期浙西词派形成过程以及由云间词派向浙西词派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北宋初期词人张先以其丰富而颇具革新意义的词体创作成为一代名家,影响了当时和其后的词坛,尤其是其词作中表现出来的“以诗为词”倾向,直接影响了苏轼的词体创作。从环境、组织、创作、个性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张先对苏轼词创作产生影响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南宋辛派词人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南宋辛派词人登上词坛,其不同于传统词人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式就引起了同时代及后世的关注.20世纪以前,对"辛派"的评论主要以词话、词序及词跋的形式出现,在肯定其独树一帜的同时,多数论者对其"豪而不婉""放而不敛"的弊病予以批评,忽视了辛派在反映现实、解放词体方面的贡献.20世纪以来,更多学者充分肯定了辛派提高词品及其散文化笔法的意义,研究趋于更加全面和客观.  相似文献   

8.
向迪琮作为近代中国词坛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词人,对词学有一定造诣。他与南社诸词人有频繁的词作酬答赠和,又积极地参与了民国时期的主要词社如"漫社"、"聊园词社"、"如社"的雅集活动,因此,他的词学观和词学活动对构建近代词史具有重要意义。他承袭常州词派的词学观,制词方面转益多师,取法宋代诸词人,重视比兴寄托,艺术上融情寓景、词风典雅清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民国词坛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元朝江苏词坛整体而言不如宋朝繁盛,但是元曲大家白朴、少数民族词人萨都剌,以及江苏本土词人袁易、谢应芳、倪瓒等,均填制了大量描摹风景、抒写隐逸、咏怀古迹的词作,并且形成了豪放、清雅各具其妙的艺术风格,显示出词体曲化的创作趋势。  相似文献   

10.
宋金元间词体创作明显地经历了雅化和返俗的过程,在这中间有两个值得注意的词人,即北宋后期的黄庭坚和金元之际的元好问。黄庭坚的时作俗词以及元好问的常作雅词,反映了词体风格转型时雅俗流变的情况,也表明了他们都是恪守词体特质的词人。  相似文献   

11.
论叶梦得词     
李庚  李康 《北方论丛》2003,(2):57-60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裴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透气”三方面。叶梦得以爱国题材入词的创作指向也影响了当时的词风转变。叶梦得继承了苏以为词、融经史子集入词、拓展意境等多方面的成就,为日后辛弃疾更大规模的创新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金代河朔词人群体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扬忠 《学术研究》2005,(4):135-140
金词的发展具有地域性与群体性两大特征。金词之所以呈现出鲜明的北方文学的特征,主要是由山西、河朔两大词人群体创作活动的结果,其中河朔词人群的创作活动更为久远,是金源词坛唯一贯穿朝代始终的地域性词人群体。从艺术渊源上讲,河朔词人群继承发扬了苏轼高旷清雄的词风,吴激是苏学北行的第一人,其他主要作家亦体现了苏轼作词精神和吴蔡体作词风格。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的清词选本选型多样,各阶段的清词选编选也显示出各自特点。清词选本在词学史与民国词史等方面,具有多重意义。它既有助于我们对清词文献的整理,也有利于对清词史的把握;既可为清词的编选提供借鉴,也有利于从考察民国词人的创作理论来探寻民国词坛、词风的渊源。  相似文献   

14.
论柳永社会角色的多重内涵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宋词坛 ,柳永是一个颇有特点的作家。他以不凡的创作实绩为词 (尤其是慢词 )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奠定了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城市新兴文化的铸造、传统文化的雕琢及其个性自觉 ,使柳永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内涵丰富 ,风流自赏的才子词人、疏狂自傲的多情浪子、孤寂自伤的蹇运寒士等多重角色内涵统一于词人形象之中 ,具有独特的文化意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从创作实践还是从理论而言,豪放词都只是以婉约为正宗的词坛"别格"或"变体".导致这一"正变"观形成的主要原因除了词传播性质的决定性影响之外,与豪放派词学理论的缺失和群体传播力量的薄弱有直接关系;南宋格律派词人则上承北宋大晟词派,创作上以"结社"唱和等为主要途径形成了强大的群体传播力量,理论上则通过群体讨论等方式建立了系统、丰富的词学理论,最终奠定了婉约词在词学发展史上的正统地位,以群体影响的力量成为当代和后世词创作与理论奉行的圭臬.  相似文献   

16.
《词学季刊》是20世纪30年代影响最大的词学研究专刊,其专辟女子词录专栏,先后发表23位民国女词人的作品。该专栏有效推进女性词从私人化领域向公共空间传播。专栏作者通过师承关系、他人推荐或书信请益、寄送作品等方式与当时词坛的词家产生广泛联系,彼此互动助益其作品在专栏发表。《词学季刊》的词坛消息栏目也成为女词人词集介绍或发行的有效传播窗口。《词学季刊》以女子词录专栏为主,词坛消息专栏为辅,成为20世纪30年代民国女性词向社会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和平台。  相似文献   

17.
李静 《学术论坛》2012,35(8):75-79
北宋前期是词由晚唐五代向北宋转变的关键时期,从词人籍贯的地理分布可以显见词坛格局由五代西蜀和南唐两个中心转而变为以汴洛两都和苏杭为新的中心,并有偏重于南方的趋势;同样,从具体的创作地来考察词作的地理分布,也能梳理出南北词坛相对均衡而南方据有优势的特点。北宋前期词坛格局的变化与北宋汴京政治文化中心的确立关涉较多,同时又与南北地理和文化上的差异有着较强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曹辛华 《学术研究》2012,(5):147-151
民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女性词人,在民国词史上颇为炫目。通过对民国女词人的生平、词集、词学活动、创作经历等问题逐一考索,可以发现民国女词人的词学创作具有以下特征:词人主体身份多样化,创作状态"传统"与"现代"并存,创作主张的"失声"与"高调"同在,创作主旨新变与故常、词境的开拓与守旧、词艺精工与平庸共生,词风个性张扬与流于平常。民国女词人的词学创作在民国词史、女性词史以及女性文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词的发展到了宋代已经登峰造极,往后就走下坡路了。在元代,作为文坛的主流,词让位给了曲。元、明两代,不是没有词人,也不是没有优秀的作品,但是就整个趋势而言,元、明两代的词人及其作品,不但不能超越前代,抑且不能追踪前代。特别是明代,词人很稀少,作品也贫乏陈腐,词这种文学形式已经处于奄奄一息的地步。可是到了清代,词坛却显露复兴的气象。清代二百六十年间,词人辈出,某些卓越的人物且能踵武前修,赶上二宋五代的第一流名家。如清初的纳兰性德比美南唐。朱彝尊、厉鹗追迫南宋。到了晚清,词坛又出现四朵萋艳的奇花,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晚清四大词人:王鹏运、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这四人中,作品造诣的高深,词学研究的精邃,对于词坛影响的巨大,让半塘老人王鹏运坐第一把交椅,我想大家是没有意见的。  相似文献   

20.
粤词是中国词坛一个重要板块,自晚清以来,粤词的基础文献整理工作已取得一定收获,但还远未完成,作者生平研究也不够充分;有关宋至清中叶的粤词研究成果较少,主要集中在崔与之和屈大均的创作上,陈澧的词作及其词学也颇受关注;而近代以来粤词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特别是梁启超词作及其词学一直是论者关注的热点,民国词人陈洵、詹安泰、饶宗颐等的创作及英词论也得到了较充分讨论.总之,粤词研究已积累一定基础,但研究视野不甚开阔,系统性和整体性明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