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美国“鱼味”文/@@阿珠“钓了一条‘鱼王’!”旅居美国的本文作者夫妇禁不住笑逐颜开。我爱吃鱼。媳妇是南方人,吃鱼长大的,更爱吃鱼。但住在美国中部内陆城市,却难得吃到鱼。因此,“食无鱼”成了我们家的“民生大计”。偶尔从超级市场买一磅三纹鱼,拿回家来又炸...  相似文献   

2.
仓储式商店出现以后,首先在美国扎下了根,以其“一次购足、价廉物美”为特色,迅速横扫全国零售市场。最近美国的仓储式商店,又雄心勃勃地向海外发展,进入了加拿大、英国和韩国等地市场。与此同时,在东南亚地区,仓储式销售方式也被广泛接受。仓储式商店的出现与崛起一浪高过一浪。  相似文献   

3.
习惯了在我们这座城市的商店买东西,面对我们商店里那些营业员们的“脸”,我总有一种感觉,我们这商店里营业员们的那张“脸”,与上海人比起来可真真是相差甚远!前不久,我有机会去了一趋上海,生来也许是第一次与妻子一起,认认真真的一道在这远离家乡、中国最大的城市里并肩儿逛一逛那里的商店,而且认认真真地买几件东西——据说这里的东西物美价廉。我有一种观点,不买东西则已,要买,则绝对要买好的,绝对是我看得上的,而且必须是要适合于我的。我可以百里挑一,所以营业员的那张“睑”对我就很显得重要.百间不厌、百拿不烦,我…  相似文献   

4.
如何把消费者“拉”入店内———商店门面的审美设计热闹的大街上,各种各样的商店都向消费者敞开着大门,然而,消费者进哪家商店却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除了针对购买目的的选择与习惯性选择之外,审美选择是一种主要的选择。商店的门面如同一幅巨大的广告画,如果能唤起...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超级市场上,作为中国人早餐饮品之一的豆浆,与可乐、牛奶等国际饮品并列摆放,其价格甚至比牛奶的价格还要高。豆浆——这一浑身散发着“土气”的产品为香港豆品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润。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1999,(3)
问:我在一家商店买了一双“跳楼价”皮鞋,穿了10天鞋底断了。我去商店交涉,营业员以柜台上摆出了“折价商品售出概不退换”的牌子为由,拒绝退货或更换。请问,折价商品不承担“三包”责任吗?安民答:我国《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凡在中国境内从事产品销售活动的,...  相似文献   

7.
电子商务就是“网上交易”,是“网上购物”或“把商店开到网上去”,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正在经济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前些日子,一位颇有名气的作家先生在电视屏幕上露面,但他不是谈他的创作感受,而是谈他的经商经历。这是一位仅以37万元稿费起家,通过股票投资,再做全国商品流通“总调度”而成功的懦商。他说:“如今做生意,已不是那种以拥有厂房、商店等固定资产为自豪的时代,在信息时代,手提一个笔记本电脑,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怀着一颗游山玩水轻松愉快的心情,就可以充当全国商品流通的‘总调度’而且这样的收益要比拥有厂房、商店快捷得多实惠得多。”他还不无调侃地说:“把精力用在建造高大的厂房、豪华的商店的商人是傻瓜蛋。”这位作家…  相似文献   

9.
“小马哥”是台湾一家儿童生活用品企业的厂名和品牌。“小马哥”是一个人格化了的5龄男童小黄马。它生得聪明活泼,人见人爱,它身着绿装,佩戴美国警察的警徽,显得格外神气,难怪台北的孩子们一进商店就奔向“小马哥”;在家里孩子们也喜欢听“小马哥”用亲切的童音讲故事。“小马哥”成了台湾小朋友亲切的伙伴。  相似文献   

10.
西方的鬼节“万盛节”在中国得到了追捧,为什么我们老是放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节日不过,相反给它们贴上一些迷信的标签加以打压,然后让西方的节日在中国泛滥呢?  相似文献   

11.
门联训弟     
《老年人》1996,(6)
门联训弟欧阳秋曝,湖南隆回人,大革命时期担任过宝庆(今邵阳县)农民协会委员长,为人公正无私。其弟却是一个锚蛛必较的奸商,群众多有不满。欧阳秋曝多次规劝,收效甚微。一次,他特意写了一副门联,张贴在弟弟开的“逢裕源”商店门面上。联曰:“逢血汗钱少赚几个;...  相似文献   

12.
袁傲冰  何雪苗 《职业时空》2008,4(7):123-123
美国智威汤逊广告公司纽约总公司副总经理韦伯·扬是一位伟大的广告创意大师,他获得过美国广告界的最高荣誉“广告荣誉大奖”。他在“创意过程论”中把创意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还将创意的孕育和产生比喻为“魔岛浮现”。  相似文献   

13.
今天在越南,“法国味”还重过“美国味”,这两个西方国家都曾在越南有过轰轰烈烈的历史,然而美法两国对越南所留下的影响,还是法国的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14.
周杰 《金色年华》2007,(5):33-33
在美国住了快十年,万圣节一直没有认真过过。万圣节又叫鬼节,过节时大家扮成各种怪样子,装神弄鬼,吓唬人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目,就是孩子们的Trick or Treat:天黑后孩子上门来要糖,你不给,人家就可以捉弄你一番。我对此一向不适应。陌生人来敲门,不断地下去开,又烦人又没有安全感。  相似文献   

15.
这篇文章以西方世界在扩张时形成的强权心态来看待中国。此文虚构了一个美国式的中国梦,然后再指出这个梦的虚幻。其实。“中美国”、“中国将会统治世界”本来就是虚假的说辞。崛起于东方的中国,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和美国共管世界.更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要统治这个星球。中国和非洲、拉丁美洲的经济合作,完全是为了双方的经济利益。而并非要和美国一争高下。  相似文献   

16.
胡适说过,Cricket是英国的“国戏”,Baseball是美国的“国戏”,因此之故,中国的“国戏”自然不应是京戏,中国虽没有什么“球”不“球”的,但中国有麻将。于是麻将成了中国的“国戏”。  相似文献   

17.
感恩节也是“扶贫节”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著名的节日——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我们从电视屏幕上不仅可以看到美国人过感恩节的热闹场面,也会看到布什总统赦免火鸡的有趣画面。感恩节是美国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据说跟“五月花”号载着102名清教徒到达美同之后的生活经历有关,他们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得到了印第安人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老人世界》2010,(1):61-61
“自然形成退休社区” 美国有大约300个自然形成的老龄化社区,为那些愿意在家养老的独居老人提供各类服务,包括房屋维修、志愿者上门帮工、社交活动、社区商店购物等。在这些社区里,养老项目管理方通过互联网、电话等联络方式,及时了解老人们的需求,提供周到服务。老人不用离开自己的家,就能享受到在养老院般的照料。  相似文献   

19.
环球视角     
形形色色的“垃圾法规”●禁用法从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上市。德国政府规定,自1993年1月起,销售商必须免费回收使用过的所有包装、容器制品,否则将以触犯“逃避废弃包装材料法令”论处。●课税法意大利实行“塑料袋课税法”,规定每只付税8美分;商店每卖一个价值50里拉的塑料袋,要交100里拉税。德国的法律规定,对每个无法回收的容器征税30芬尼。美国佛罗里达州规定,对不能回收的新闻纸,每吨收税10美分。欧共体各国对塑料、除锈剂等造成污染的物品,都要征收环境税。●收费…  相似文献   

20.
“绿色食品”,自1990年被作为战略性项目开发以来,迄今未能“绿”遍市场。中国社会调查所去年进行过一次有关绿色食品的调查。结果显示,76.6%的人听说过“绿色食品”,65.5%的人不知道“绿色食品”的内涵,78.3%的人表示从未买过绿色食品。并且,许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都停留在一些农作物上。在一家超市,笔者随意与一位家庭主妇交谈,对方说:“有必要非到商店去买绿色食品吗?菜市场里有的是新鲜的。”实际上,绿色食品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除去药物和香烟,所有能入口的产品都有机会成为绿色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