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 ,一些专业的辞书、论著 ,一致认定公案小说是在宋人的勾栏瓦舍中“说”出来的。其实不然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小说走完了产生、发展、衰微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文体概念 ,公案小说是在大量的作品产生之后 ,经宋人的“说话”而定名的  相似文献   

2.
1953年梁漱溟"九天九地"说无意间引发一桩公案,激化了毛泽东与他之间沉积已久的矛盾。此案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独立思维与中国共产党及新政府政治战略理念难以相容的历史事实。文章以这桩公案的发展脉络为基本线索,试图通过梳理公案背后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局势之间微妙的反差,进而探讨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实际地位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3.
杨建祥 《中州学刊》2013,(1):122-126
"熟仁",是儒家文化中一个极富意蕴的概念。二程的"熟仁"之辨别具一格。二程论"熟仁",依孔、孟熟仁之意而来,并以特殊的创意,化"熟仁"为方法论,努力挖掘孔、孟"熟仁"之底蕴,并以"心熟"、"敬以直内"、"学要信与熟"、"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等几个方面,深入展开了自孔、孟以来的"熟仁"观念,并赋予了"熟仁"在做人之道、做官之道上的特殊内容,也特殊地成为了儒家"熟仁"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姜维枫 《齐鲁学刊》2012,(2):124-128
从调查者与调查行为两要素来看,"公案"与"侦探"两种小说是有很大区别的。公案小说彰显调查者的忠孝伦理,侦探小说凸显调查者的科学智慧;公案小说注重断案的结果,侦探小说关注破案的过程;公案小说主观臆断、人神兼判的成分多,侦探小说则全凭客观审慎、科学实证之手段。侦探小说是以案件的发生和推理侦破过程为主要描写领域的小说,强调的是破案人侦破推理犯罪事实的过程,破案人崇尚的是科学精神、法律意识及逻辑推理、实证主义等侦探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由舒芜引发的《论主观》“公案”实质上是一桩“学案”,其主要内容是舒芜与胡风的思想关联问题。因此,从哲学的层面阐明舒芜的“主观”内涵,进而分析和比较舒芜和胡风的思想资源、理路、实践、属性和渊源,有助于人们客观解析和评判这桩“公案”及其劫争。  相似文献   

6.
明代公案小说勃兴的社会原因之一是上层统治者注重律令在民间的传播。明代初年,统治者即规定律令须"小民周知",因此社会中律令讲读、学习、刊刻之风都十分兴盛。影响到公案小说,首先决定了它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内容上紧扣国家律令和百姓的司法实践,形式上"三词"俱全。其次,也决定了公案小说的兴衰走向:当小说与律令传播结合紧密时,其传播相对兴盛;当小说与现实法律需求疏远时,则传播低靡。  相似文献   

7.
禅宗公案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本文通过分析举话活动的源流、公案集的出现以及拈颂对公案形成所起的作用,来讨论禅宗公案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公案是在宋代禅师阐释唐代禅师言行的过程中形成的。公案的形成为公案禅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9.
清代白话公案小说中的超人力因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也不是创作者为了制造一种怪异的阅读气氛,故意在小说里极尽全力叙述鬼神之事,而是有其直接的动机,那就是借鬼神彰显清官、满足大众好奇传奇之心、以鬼神果报扬善惩恶。  相似文献   

10.
叶青  时明清 《社会科学》2012,(1):95-102
公案是蕴含着公共性主题元素,为各界广泛参与,其处理结果具有社会导向性的案件。公案的审理受到了民意的影响。为了实现公案的司法公正必须确立相应的评判标准。公案的司法公正评判维度有理论层面、程序层面、历史层面和域外司法实践等四个方面。公案的司法公正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厘清了公案的渊源与概念,以公案戏曲和公案小说为例,探讨公案文学两个方面:第一,公案文学的人文哲理语境。公案故事在对具体案件的审判中都或多或少融入对天、地、人关系的叙事。“天地”绝不仅仅是受冤个体的简单呼喊,背后有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映照与理论预设;第二,公案文学中的法律想象。公案文学是在社会民众与地域风俗等“地方性知识”的浸润下形成的,在道与技之间多层次地呈现出传统民众的法律想象。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代公案小说与古代判词的文体融合及其美学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怀明 《齐鲁学刊》2001,(1):109-115
判词是一种司法文体,经过漫长时期的发育演进,在唐代发展完备并完成其文学化的转型过程,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学品格,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到宋元时期,它开始与此时发展成熟的中国古代公案小说联姻,并在明代孕育出一种形式独特的书判体公案小说。判词在公案小说中有如下独特的美学品格和表现功能:一是有卒章显志、强化主题的功能;二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三是在作品中起着结构上的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理论分析元杂剧公案戏,将压迫者一方视为阳,被压迫一方视为阴,随着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阳可压制阴,阴也可压制阳。清官则高居阴阳之上,调整阴阳运动,维护阴阳平衡,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王令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1):80-83
明代书坊主余象斗为了牟利,编撰、刊印了两部公案小说集《廉明公案》、《诸司公案》,相比于同时代的公案小说创作来说有所创新,客观上促进了明代公案小说的发展和繁荣。但是作为明代公案小说初创期的作品,还是存在明显的缺点和不足。这些创新和不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其后的公案小说和其他类型小说的创作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冯利华 《天府新论》2011,(2):144-147
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维护忠义伦理,广受读者喜爱。学术界对其思想倾向多持贬抑态度。社会主流文化、价值标准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有明显的影响和制约。审视社会主流道德与小说的接受效应,公案侠义小说思想主题的形成,纯属自然,是民间道德价值取向的"集体无意识",其良好的接受效应,反映平民阶层对社会道德本体的认知自觉,展示出儒学的道德感召力与民间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公案及其背景——透视转型期司法中的民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案是民众根据个案的主题元素,经过议论、诉说和加工而形塑出来的公共事件.本文把公案归纳为六类,通过个案剖析了公案中事实的变异过程以及公案所反映的民众生活状态的社会背景,并分析了公案中的潜在的裁判者.  相似文献   

17.
霍志军 《晋阳学刊》2011,(4):126-129
唐代御史活动与唐代公案传奇生成之间的因缘关系,可以从下述3方面论述:(一)御史活动与公案传奇故事的生成。唐代御史的监察、断案活动为公案传奇创作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素材。(二)御史"精察"思维与公案传奇"变故"叙述的生成。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惊奇"是由故事的"变故"形成的,而御史断案中的"精察"正有助于公案传奇的变故叙事,形成富有"突转"性、惊奇美的叙事张力。(三)御史活动的伦理内涵与公案传奇价值取向的生成。御史活动的伦理内涵为公案传奇创作提供了明确的导向,进而培育了御史文学家"寓意于事""、借事明义"的创作理念,促成公案传奇独特的价值取向。总之,唐代御史经由特定职事活动所形成的传奇事迹、思维方式和伦理取向,成为公案传奇生成的催化剂,并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唐代公案传奇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8.
白炜 《江汉论坛》2003,(11):63-64
孔子“仁学”是中国哲学的精髓。本文通过对《论语》中有关“仁”的语录的考察,认为“仁境”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状态,即一种知、情、意统一、融合的精神境界。“仁”是人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朱熹的《八朝名臣言行录》从南宋中期乾道八年 ( 1 1 72年 )问世开始 ,第二年就受到吕祖谦的责难 ,从此聚讼纷纭 ,而且争议的重心渐渐从取材、考订转移到“名臣”的涵义、《名臣言行录》的编撰宗旨以及朱熹的编法是否妥当等方面 ,中间再加上详略两种版本的分别 ,一桩历史学术公案 ,变得复杂多彩。本文对这桩八百年公案作了梳理和论述 ,认为朱熹的编撰宗旨和实践并无矛盾和不妥 ,只是后人的理解各有不同 ,而且有些人的理解发生了严重偏差 ,有些人做学问又过于粗疏罢了。  相似文献   

20.
宋薇 《河北学刊》2012,32(4):168-172
"心"是钱穆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钱穆从心与身、心与灵魂、心与物、人心与他心、古人心与今人心等多层次、多角度对心体重新进行了培育与疏释。他从"心"出发,剖析人生、生死、魂灵、性命、意义诸问题,用浅近易懂的语言和通透而不失坚实的论述重新立"心",并追问"心"之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