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年前,沈佩林同志在论述《资本论》中范畴的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的问题时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在这部著作中把黑格尔所提出的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相一致“当作一条原则原封不动地加以贯彻”,认为那种主张它们相一致的人们“忽略了《资本论》中同这种观点相反的、大量存在的逻辑和历史并不一致的地方”他的重要论据之一是:在《资本  相似文献   

2.
作者依据《资本论》方法结构的总体和思维的整体性原则立论,通过分析《资本论》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和理论逻辑的反映论基础,阐述了范畴的历史性原则和商品范畴应有的资本主义历史性质,认为《资本论》起点商品的性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产品作为商品的性质或资本主义商品的简单规定性;起点商品反映并包括着前资本主义商品的规定性,但不是前资本主义商品。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概念结构规定性初探———兼论生产劳动概念的全面理解杨平《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色,是对一定概念范畴具有严格的结构规定性,这种概念范畴的规定性又由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结构使之形成逻辑严密的体系。学习《资本论》若不注意潜心研究马克思的这种...  相似文献   

4.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开篇商品的性质问题,历来有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历史从哪里开始,研究也应当在哪里开始。因此开篇商品应是简单商品无疑。这种观点的论据是,在第一章,马克思处处都是以简单商品生产为例,来论述商品和货币理论的,在这里找不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痕迹。事实果然如此  相似文献   

5.
一商品作为《资本论》的始初范畴,反映《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内在统一的一个侧面。从逻辑角度来看,始初范畴是中心范畴(或称主体范畴)借以展开并构成逻辑体系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彻底批判并完成政治经济学革命的同时,也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方法上的革命.在《资本论》中创立了大写的"逻辑学"和宏伟的方法论体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基本逻辑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对于我们分析研究一个系统的历史发展和演进以及某一结构内在机制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一、逻辑、历史及其相互关系逻辑在《资本论》中通常是指人们采取抽象思维形式对客观对象的历史发展进行理论概  相似文献   

7.
<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科学地规定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逻辑起点(即商品)。对这里的商品,学术界有的认为是简单商品,有的认为是抽象的资本主义商品,还有的认为是指商品一般(或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一般)。这几种观点都值得商榷,而且有的离开了《资本论》本身的研究对象去讲《资本论》逻辑起点,这种方法也不妥当。只有从《资本论》特定的研究对象出发,从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辩证性质出发,从《资本论》的科学抽象法以及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出发,才能科学地理解这种商品的真正性质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8.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第二卷,自1885年问世迄今,整整一百周年了。一百年来,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资本论》第二卷同整部《资本论》其它各卷一样,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逻辑写成的一部伟大著作,在结构上具有严谨的逻辑联系。列宁曾经指出,不研究逻辑学,从而不研究《资本论》的逻辑,“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在纪念《资本论》第二卷出版一百周年之际,本文拟就这一卷的逻辑结构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马克思《资本论》由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中介性,生产劳动范畴的社会本质,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普遍适用性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方法论意义阐释了对《资本论》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本意的理解。其逻辑结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不含有只限于物质生产的意义,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限于物质生产的传统理解不符合马克思《资本论》的本意。  相似文献   

10.
石建水 《北方论丛》2015,(6):138-143
从经济学角度解读《资本论》的传统范式只是表现了《资本论》经济学思想,却遮蔽了《资本论》哲学思想。只有既从经济学与哲学双重维度解读,又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完整理论逻辑解读,才能破解双重断裂论和多重过时论,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并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把经济规律翻转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凸显《资本论》的唯物史观性质。  相似文献   

11.
<正> 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形式和内容是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从诸成对范畴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来看,这些范畴普遍联系都同时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它们之间没有存在上的先后之分,不过从人们对它们的认识过程及其内在逻辑结构来看,请成对范畴之间又有一个先后秩序的排列问题。人不可能一下子把事物所有的普遍联系都纳入自己的认识范围,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怎样才能使辫证法诸成对范畴的排列顺序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及诸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呢?围绕这个问题,我国哲学理论界曾作过长期的探讨,基本上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派认为其排列顺序应该为: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交往实践观:马克思《资本论》的哲学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中的“大写逻辑” ,是马克思在经济学语境中所表达的哲学视域。本文从历史语境、哲学视域、总体结构三个层面深度解读“大写逻辑”的本真意义 ,认为“大写逻辑”就是交往实践观。其主要根据是 :(一 )资本全球化是“大写逻辑”的历史基础和反思对象。 (二 )不同的哲学对“大写逻辑”提出了多元理解 ,但是贯穿这些理解的轴心 ,则是交往实践观。 (三 )交往实践观存在着三个向度 :存在论、意义论和辩证论 ,从而展示了“大写逻辑”的多重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和四川省《资本论》研究会,于十一月四日联合召开了成都地区部分《资本论》理论研究工作者参加的讨论会。会上讨论了所谓《资本论》“有其历史局限性”的观点,与会同志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它是错误的。与会同志指出,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后的今天,世界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论》的方法体系中,由唯物史观所制约的、由唯物辩证法所规定的方法主体(主干)或基本运用方法是什么?我国学术界六十年代曾出现过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以王亚南老师为代表,强调马克思应用于《资本论》中的基本方法就是辩证方法;另一种看法以吴传启为代表,认为《资本论》的基本方法是逻辑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分  相似文献   

15.
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有的同志认为:"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着重考察了商品的价值,而把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物品的有用性抽象掉了.然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消失,随着《资本论》的逻辑进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了社会使用价值这一经济范畴,而这一范畴长期以来被经济学界忽视了."并提出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的含义有三点:"一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和单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一样,指的也是物的有用性,即能否满足社会需要."二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的认识论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式的直观,相反,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产物,它是建筑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反思.《资本论》反思方法的全新性质奠基于历史实践原则,反思方法的最高成果则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的前提批判.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不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遏示了策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规律和人类社宗的一般规律,而目坯丹创了人类运用辩证逻辑的新纪元。这王要表现在它的逻辑方法上。然而,《资本进》的逻辑方法,在美第一卷出版肘曾引起争论。当时,有人认为《资本论》的方法P是形而上学的办析方法;有人认为P是签通逻辑的演经法;百人认为走黑格尔的唯IO王义辩证法;育人认为研究方法是唯物王文的,叙述方法则展唯IO王义辩证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一践”中引述了上述筝诏后指出,由于当的彼得堡的《欧洲通报》上的一篇赛读《资本论…  相似文献   

18.
对马克思晚年思想的评价,理论界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有些同志认为,马克思晚年已由一元历史观转向多元历史观;有些同志则认为,与《资本论》相比,马克思晚年的历史理论根本没有变化。这两种观点我们都不能赞同。我们认为,马克思晚年的理论探索确实得出了一些从《资本论》的逻辑分析中无法得出的理论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历史观的转变,而是他的历史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马克思的晚年思想标志着他的历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由广东省《资本论》研究会召开的《资本论》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18日在广州市举行,来自广东省理论界的2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劳动价值论及其在当代的运用。卓炯认为,在《资本论》体系中,劳动价值学说贯彻始终,必须高度重视劳动价值论的学习与研究。对于商品货币范畴,首先要把它当作劳动范畴而不是所有制范畴来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生产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私有制产生和灭亡都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经济主体和物质利益都应该包含在社会分工概念之内。经济范畴和经济概念都有一般和特殊二重性。梁钊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发达的商品经济论,发达商品经济的共同点是:在劳动价值论基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中的一些经济范畴,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经济中。我们不应该轻易抛弃这些范畴。这是《资本论》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斯大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曾经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少的真理,但是,他对《资本论》中某些范畴和某些原理所作的论断,是值得讨论的。例如,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必须抛弃剩余价值、平均利润率范畴,“也必须抛弃从马克思专门分析资本主义的《资本论》中取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