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北亚的辽阔草原 ,是古代游牧民族的主要栖息地 ,也是游牧民族冲击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主要出发地。本文对古代中北亚游牧民族的迁移活动进行了详尽考察 ,特别探讨了塞种人、安息人、匈奴人、白匈奴人、大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以及帖木儿帝国的迁移活动 ,认为这种移动虽然扰乱了农耕世界的文明进程 ,大多在军事上甚至政治上战胜了农耕民族 ,但在经济和文化上却使游牧民族融汇和同化于农耕世界 ,促使农耕世界不断扩大 ;而且 ,这种移动也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往来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大兴安岭西去,是广阔的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与鄂尔多斯草原。历史记载的第一个草原王国——匈奴王国,便在这里活跃并兴起。《晋书·北狄传》曰:"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夏曰荤鬻,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匈奴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1世纪(东汉初)。他们的骑兵纵横大漠南北近300年,将匈奴之名永远刻在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丰碑上。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一般是指从公元4世纪至公元15世纪这段时间。虽然匈奴人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衰落,但由于中世纪北方游牧文化是发端于公元前3世纪兴起的匈奴人,且其兴起时间正好是古代和中世纪的交替时期,因此在本文中匈奴人也属探讨之列。中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实际上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关系,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差异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那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拟从抄掠、和亲、内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宁夏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自古就是华夏与戎狄族的交汇区,也是草原和农耕文化的交汇区。秦汉统一王朝建立后,以郡、县制代替了少数民族古国。汉武帝时期,迁贫民于北地、安定郡,又置匈奴属国,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西汉末东汉初,一度分裂,后又归于统一,经济、文化又有所发展。汉安帝时期及其后,羌族侵占安定、北地、上郡,迫使汉王朝两次放弃三郡,经济、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北匈奴又乘机侵占了宁夏北部。正是在局势动荡中,宁夏地区涌现出了如皇甫规等名将家族。历史事实说明,分裂对边境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5.
在辽阔的北亚草原上广布有石雕人像,这是北亚草原居民古老的文化遗存。这些遗存不仅反映了古代草原居民的思想意识、文化面貌、丧葬风俗的变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古代草原居民的雕塑艺术、审美艺术及其渊源。本文明确提出石雕人像的三个类型及亚型,并对各类型、各亚型的功能、作用、用途、艺术渊源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石雕人像大约流布于公元前2000~公元1500年间。  相似文献   

6.
匈奴是古代的我国西北部的一个游牧部族,公元前三世纪末建立了匈奴国。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衮落于公元一世纪。本文要探讨匈奴国管理体系,司法制度,法律即匈奴的刑法,婚姻制度,继承制度及其特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草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袤的自然地理资源,草原文化旅游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与光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草原地区的开发、利用,草原文化旅游日益兴起,对草原文化旅游的研究也在逐渐展开。本文以成吉思汗文化旅游为例,对草原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整合开发创意。  相似文献   

8.
纵观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和亲与文化交流在汉匈关系史上有着突出地位。近年来,随着匈奴考古学的深入展开,在匈奴人活动的中心地域(即今蒙古国),发现了大量的墓葬、城址、聚落遗址等文化遗存。这些发现使我们对汉匈和亲政策及诸多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实物资料。本文拟就蒙古国匈奴贵族墓葬出土的汉代中原地区的物质文化遗存为主要考察对象,并结合文献史料,将汉匈和亲关系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流、互鉴与融合等方面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9.
草原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横贯欧亚北方草原地带,其路线辐射地区正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聚散生息的核心地区。自先秦时代到蒙元时期,先后崛起的匈奴、回鹘等民族政权相继控制并参与到这条草原通道的中西交通之中。学界对这些政权与草原丝路之间的关系较为重视,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它与秦汉政权之间既有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亦有流血冲突和大规模战争,这对双方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秦汉政权与匈奴之间和战关系的演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秦王朝时期 在秦朝建立之前,匈奴已开始强大,常南下掠夺、骚扰。秦灭六国之时,匈奴乘中原内乱占领河套地区,打通了向中原扩张的门户。  相似文献   

11.
匈奴动物纹的特征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北方草原广泛出土的匈奴动物纹器物,其年代主要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所表现的动物及其形态与匈奴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亦受同期相邻文化的影响。匈奴动物纹装饰艺术形成后,与晚至北朝及中原、西南地区的同类艺术也有着交融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匈奴语管见     
匈奴是我国的古代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它在大漠南北及中原,先后活跃了五百年。对匈奴民族的族属问题,学术界进行了长期讨论,但至今尚无定论。目前的西方学者中认为匈奴是突厥族的占多数,东方学者大多主张蒙古族说。辨认古代民族,语言是最重要的根据。本文对匈奴单于名号等用汉字音译记载的匈奴语词语,用国际音标将其还原成粘着语(因突厥语与蒙古语都属粘着语),然后与蒙古语做比较,探讨它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台湾民族史研究专家刘学铫教授是一位勤奋、博学和多思的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出版《土尔扈特源流考证与校补》以来,先后出版了《成吉思汗传略》、《蒙古论丛》、《匈奴史论》、《藏族源流蠡测》、《西藏论文集》、《鲜卑史论》、《北亚草原民族双轨政制》、《淡水河边谈国史》、《北亚游牧民族双轨政制》、《五胡史论》和《清季民初中蒙关系》等专著,发表了一些有独到见解的论文。2005年,他的新著《历代胡族王朝之民族政策》又由台湾知书房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十六国”、北朝、辽金元及清朝时期的民族政策都列有专章,分别探讨,内容非常…  相似文献   

14.
蒙古与突厥     
蒙古语的tengri一词有“天空”、“天神”、“神”三重意思 ,是仅有的几个可以从现代形式追溯到古代形式的蒙古语词之一。《史记·匈奴列传》云 :“匈奴谓天曰撑犁” ,突厥文碑铭中“天”写作 :tenri ,唐代译作“登里”或“腾里”。“Tengri”、“撑犁”、“登里”或“腾里”同源同义 ,可见蒙古和突厥确有一段共同的历史。在广袤的草原上 ,一个个民族迅速兴起 ,又急速隐没 ,使治史者常常作出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论断。其实 ,联盟或国家瓦解 ,民族未必消亡。匈奴联盟中有丁零、乌桓等非匈奴族部族 ,檀石槐的鲜卑联盟中收纳了匈奴部族…  相似文献   

15.
新疆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牧中有定居是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是普遍存在的.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就是在东天山北麓发现的一处大型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地址,2005~2007年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重点发掘,揭示了以墓主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和以人牲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同时共存的现象,反映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与文献所栽的匈奴于西汉初年在东天山地区击败月氏的历史相合.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工作作为东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古代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遗址考古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6.
说“北发”     
根据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方引证可知,北发族起源于嫩江流域,后经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与挹娄、于夷融合,北上进入北亚地区,与当地土著融合,成为以大兽狩猎、驯养驼鹿、猎捕鲸鱼、海豹等为主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北亚民族,他们还把细石器文化与萨满教文化带到北亚地区,并经白令海峡传播到美洲。这个族群在中外文化史上起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汉墓前石雕质朴自然,气魄沉雄博大,与中原传统的造型方式有明显的差异,显现出较少的艺术传承性。该文拟以霍去病墓前石雕为例,从题材、摆放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论述西域欧亚草原石刻对西汉墓前石雕造型观念的影响,说明西汉在平定匈奴、外通西域的过程中,艺术上不断地吸收欧亚草原文化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石雕风貌。  相似文献   

18.
在匈奴起源问题的研究中,过去的学者们惯用“早期匈奴文化”或“前匈奴文化”等概念,用以表示匈奴文化的前身。不加区别地把匈奴本体和别部、真正的原始的匈奴和后加入匈奴联盟的成员混为一谈,因而把许多非匈奴文化的外来因素也都包含在内,导致了在匈奴起源问题上的诸多分歧和混乱。“原匈奴”概念的提出旨在把匈奴本体的族源问题从整个汉代匈奴的族源问题中区分出来,把匈奴核心民族从匈奴联盟建立和扩张过程中加入和被征服的众多从属的别部中区分开来。“原匈奴”专指真正的匈奴主体民族的前身,“原匈奴文化”指匈奴主体民族创造和使用的核心文化。  相似文献   

19.
匈奴民族从公元前8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10世纪,而其遗民则构成了突厥族和蒙古族的主要成份。这个民族的活动范围极为辽阔,东起乌苏里江,西达大西洋沿岸。影响遍及欧、亚、非洲(指汪达尔在匈人的驱赶下占领了北非)。曾震撼古代两大帝国(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但是,匈奴王国曾两度崛起,一次在亚洲,一次在欧洲,其兴起也迅,其败亡也速,其原因在哪里呢?特别是曾在欧洲存在90余年的匈奴王国,现在除了一个神话般的名字外,没有任何可供考证的文物留传下来,因而匈奴的历史成了千古之谜。要解答上述难题,最好从民族学上方面进行探讨。任何一个民族兴起时,受到多种聚合力的作用,往  相似文献   

20.
剺面亦称梨面、裂面、割面,是欧亚草原游牧民族重要的献祭行为之一,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兼有实现亲族联络、血缘凝聚与文化认可的重要功用。通过对新疆阿尔泰地区遗留的岩画、鹿石的释读,认为辫面习俗最初出现于古代斯基泰人,后来随着古代丝绸之路(公元前七一前四世纪)的开辟,斯基泰人在开拓与维护这一交通干线的同时,将这一习俗从最初的活动地域传播、影响到了河套地区以及蒙古高原,被匈奴、氐羌、契胡、突厥、车师、粟特、铁勒乃至后来的蒙古、女真等民族接受,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性文化符号,有其不可替代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