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古以来,中缅印交角地区一直是多民族共居并存和交流共生的地理区域,也是维系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间贸易交流的重要链环地带。在复杂地理形貌和多元文化差异的影响和制约下,远距离贸易活动跨越群山和江河阻隔,需要依赖“贸易中转地带”和“中介民族”的传递输送,而持续不易的区内贸易和国际过境贸易之间,往往也存在着相互联动融合发展的状况。中缅印交角地区的历史并未被完全圈隔封闭在群山峡谷之间,源远流长的区内外远距离贸易让人与物流动起来,突破了地理与人文的重重阻隔,在交流互动的历史演进中起到了未曾断绝的基础性链环作用。全面认识中缅印交角这个三国交界的重要区域多向度远距离交往交流的发展历史,把握其作为链环地带多维度形成特质,对于重新认识和讨论“佐米亚”核心区域历史发展面貌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二战末期,曾有一支中国军事观摩团随盟军进入德国境内,见证了纳粹"千年帝国"的黄昏。1944年6月,盟军登陆诺曼底后,中国国民政府向盟军中印缅战  相似文献   

3.
蔡学贵 《国际公关》2023,(13):107-109
缅甸是中国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对象,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中缅之间通过双边合作的机制化、着力促进共同发展、增进人文交流的方式为中缅“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机制保障、共同利益基础和民心支撑,促进了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本文介绍了中缅“一带一路”的建设经验,为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时,中缅边界“存在三段未决问题”。从1954年6月开始,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经历了提出问题、交换意见、谈判与磋商和签约等几个阶段;中国政府提出的原则性建议迈出了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第一步;“一揽子”方案则奠定了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准则。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时,中缅边界“存在三段未决问题”。从1954年6月开始,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经历了提出问题、交换意见、谈判与磋商和签约等几个阶段;中国政府提出的原则性建议迈出了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第一步;“一揽子”方案则奠定了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准则。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缅甸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双重国籍"问题与历经反殖独立斗争而急剧释放出的东南亚民族主义不断冲激和碰撞.相比之下,缅甸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却比较顺利得到解决.其原因主要为20世纪50年代中缅关系的亲善;缅人对华侨"双重国籍"主要构成者中缅混血、二代以上侨生的接纳和认同;中国政府解决该问题的诚意和决心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语义场—词族—词”三级词义比较,土家语“男”语义场内“男性”词族各词:a21pa55“父亲”、?a21ko21“男子”,与汉语、缅彝语、藏—缅语语音对应规则,即同源.从亲缘关系来看,土家语“男”与缅彝语最接近.其语义演变类型与汉语、藏语等藏—缅语言一致.  相似文献   

8.
为了打破“缅甸困境”,美国将对缅政策由孤立与制裁调整为接触与制裁并重的两手政策。新政策开启了两国高层接触的大门,两国关系将从僵持与对抗时代进入缓和与对话的新时代。但美缅两国间的固有矛盾并未解决,美国也不会放弃对缅甸的制裁,两国关系很难根本改观。美缅关系的变化有可能对中缅关系造成不利影响,但不会使中缅友好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9.
《今日南国》2010,(5):18-18
据缅甸《七日新闻》周刊报道,不久前,第五届印度东北部地区峰会在印度加尔各答举办。有专家在会上提出,如能开放史迪威公路,将有效推动中、印、缅三国经贸往来。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战争前 ,英美奉行“先欧后亚”战略方针 ,在远东方面根本没有一个整体防御战略。太平洋战争后 ,英美在“欧洲第一”总战略不变前提下 ,不断调整其远东政策 ,特别对中缅战场的战略方针。但由于英美各国在远东地区利益差异及在缅甸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导致了盟军在中缅战场上的失利。  相似文献   

11.
诺曼底战役前夕,欧洲盟军最高统帅部就战略空军在"霸王"行动中的任务和作用展开争论,制定并完善了"轰炸战略"决策.关于"铁砧"行动的取舍所进行的争论深受英美两国战略分歧的影响,使最高统帅部未能作出最佳决策.艾森豪维尔对诺曼底战役后的进攻战略虽有规划,但未能进行讨论,从而埋下了未来争论的种子.  相似文献   

12.
文章考索了钱锺书《乡人某属题〈哭儿记),儿从军没缅甸,其家未得耗,叩诸乩,神降书盘曰:“归去来兮,胡不归?”》一诗的本事:1942年6月,时任叙昆铁路副工程师的胡敬侃(即诗题中的“儿”)死于随征战印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撤回国内的途中,当时连尸骨都无法收殓。其父胡粹士得闻噩耗后,作《哭儿记》征请亲友题咏,钱锺书因有此作。而诗中“四万义军同日尽,世间儿子漫纷纷”,则是将胡敬侃之死事,放到一个更阔大的背景上,抒写了更为深广的沉痛之情。  相似文献   

13.
试论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8月美国任命史迪威为中缅印战区盟军参谋长。在其后的岁月里,史迪成与蒋介石发生了极为深刻的矛盾,美国不得不于1944年10月召回史迪威。回国后,消息被严密封锁,记者招待会上,罗斯福在回答提问时说:“史迪威与蒋介石的争吵,不涉及租借法案,不涉及喜玛拉雅航线空运吨位,不涉及战略,不涉及政策,也不涉及赫尔利和纳尔逊,也不涉及高斯的辞职,同所谓的共产党人也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个性问  相似文献   

14.
林卫光 《今日南国》2006,(16):48-49
每逢年底,法国媒体总会公布一个名为“法国哪里生活最舒适”的排名。令人费解的是,无论是“浪漫花都”巴黎,还是“蓝色海岸”尼斯,都不受这些排名的“待见”,而西部诺曼底和南部普鲁旺斯的农村地区却经常“榜上有名”。这完全是因为法国农村生活最舒服。去过法国农村的人,经常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业型农村,它们主要集中在西部诺曼底的农业发达区和西南部波尔多周围的葡萄园种植区;另一类是“第二住宅”型农村,它们集中分布在法国西海岸、南部阳光充足地区以及各个大城市的周边地区。无论说起哪类农村,法国人都会津津乐道,因为在他们看来…  相似文献   

15.
《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一之日于貉”“昼尔于茅”等诗句中“于”字,古今有“於”“往”“为”“取”“在”“动词词头”等多种解释。结合诗义、诗境分析“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等,我们认为“于”是动词,训为“往”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在仕途中,由无奈到自觉,执意于任“闲官”和当政治“闲人”;在生活中走“中隐”之路,晚年执迷于在城郊“闲居”、“闲游”和“营闲事”;在美学上执著于对“闲味”与“闲乐”的探求,从而为我们展示了其丰富和特殊的人生美学与诗歌美学的历程。“闲人”、“闲居”和“闲味”等语词的解读,有助于对白居易的闲适诗进行深层次诗蕴探索和文化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17.
"素政堂主人"为冯梦龙之子冯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才子佳人小说出版家“素政堂主人”姓名及简况的考证。根据《列女传演义》“东海犹龙子”序后的“龙子犹印”、“素政堂”两枚印章,推知“素政堂”即冯梦龙所有之堂。但素政堂主人从事才子佳人小说出版事业时,冯梦龙已死,故素政堂主人当是冯梦龙后人。再据其他资料,推定素政堂主人为冯梦龙之子冯焴。  相似文献   

18.
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白语中表示持续意义的t 44“着”、tso42“着”是汉语借词,理由为历史原因、语言接触和“着(著)”在语音、语法上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史迪威作为中缅印战区美国陆军司令官和中国战区蒋介石总司令的参谋长,来华工作两年半时间。此间,史迪威与蒋介石发生三次矛盾冲突,三次冲突的直接原因皆与军队指挥、控制权和租借物资统制权相关,深刻原因则是中美两国政府战时利益之分歧。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战场国际学术讨论会概述赵世林在抗日战争滇西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由保山地区行署、云南大学、民革云南省委联合举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战场国际学术讨论会”不久前在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保山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区及美、日、台湾、香港的200余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