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货币内在矛盾运动的分析和论述,运用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方法,在把价值表现的发展过程和商品的总形态变化过程作为统一的发展过程予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货币理论带”之说,通过对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内在联系的分析,揭示和阐明了包含在马克思货币理论中的价值形态与相对等价形态的关系即第二形态关系的存在以及明确区分两种性质不同的价值表现或形态关系的必要性,从而为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展示了新的视角、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商品第一相对价值表现和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之间、商品第二相对价值表现和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之间,分别具有对应关系.这是在"货币理论带"或"货币理论三边形"的基础上,通过把价值方程式和商品的总形态变化公式的有关顶端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逻辑的结论.理解和把握上述两种性质不同的价值表现和两种相反的形态变化之间分别具有的对应关系,对于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价值形式分析和以此为基础的货币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占据关键地位,也是分析数字货币的有力理论工具。马克思将价值的本质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社会关系,并最终表现为货币。据此,以价值形式化运动为逻辑线索,货币实现抽象权力对人的统治,其表现形式呈现符号化趋势。数字货币作为货币职能裂变和分化的最新产物,其本质是价值形式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极限表达,以“无形之形”实现货币权力的全面统摄作用。数字货币并未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而是反映了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掩盖了数字时代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关系,搭建了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统治秩序连接的桥梁,最终指向的是一个充斥着象征意义的单一、空洞、虚无的符号世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对数字货币进行考察,有助于在理论层面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诠释力,避免在建设数字中国的实践中陷入资本逻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商品价值表现形式所经历的四个阶段的分析入手,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推演并探讨了不同价值表现形式在发展中的本质及非本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并结合货币产生过程与商品流通过程不可分离的特色,研究了马克思的商品流通公式的演绎和商品流通方式两个阶段中,所体现的价值表现两极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商品、货币和资本三者是不同的理论层面,货币是商品的完成,资本是货币的完成。从商品中,马克思看到的是异化;透过货币,马克思走向了物化;只有站在资本层面,才能看到资本承载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才能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去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对这三者的步步深入,达成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机理的分析和批判。对马克思资本概念的理解,关系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涉及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亦有其内在矛盾。我们既要认同这种现实状况又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当下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的”,进而揭示了“货币是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一般等价物”这一本质。本文是建立在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基础上,用经济人理性行为假定来探讨货币形式创新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7.
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对马克思的货币理论需要进一步认识:马克思把货币看作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纸币并不是具有内在价值的商品;马克思认为只要贵金属才能执行价值尺度、储藏手段、世界货币职能,而纸币却在事实上执行着这些职能;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是对货币运动的高度理论概括,但这一规律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也有不适用之处。  相似文献   

8.
新古典经济学将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割裂开来,此后,如何使货币具有正价值并将其同价值理论重新融合起来就成为货币理论家关注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后,涌现出众多具有微观基础的现代货币理论模型,其中以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货币在先模型、世代交叠模型、货币搜寻模型及新兴古典货币模型最为典型。尽管这些模型还远没有完全洞悉货币与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但它们的货币经济分析,对于我们更好地研究货币和进行货币的政策效应分析非常重要,特别是新兴古典货币模型,它较好地将货币理论和价值理论统一起来,为货币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货币理论内蕴货币哲学与货币文化。马克思货币哲学既是货币文化的制高点,又是指导人们研究货币文化的科学理论。从马克思货币哲学视域论述货币文化,着重探讨货币经济职能之外的文化职能。剖析马克思货币文化的主要价值与基本特性,揭示马克思货币文化的核心问题。货币在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传统的经济职能部分弱化,而文化职能却在提升。发掘马克思货币文化内蕴的货币文化职能与文化价值,推动货币文化发展和货币政策创新,有助于展示马克思货币理论在当代的新视野与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价值形态理论是其劳动价值论区别于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其货币理论的基础。科学地分析和论证马克思的价值形态理论和货币基础理论的形成,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和理解其经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竞争是商品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必然表现。商品的这一矛盾的内在否定性,要求有一个外在形式即商品的价值形式反映其内在本质。通过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商品的内在矛盾就外化为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商品所有者作为卖者,把自己的商品投入市场,这种商品总是以一定的物质实体即使用价值展现在买者的面前;货币所有者作为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理论论证时,非常重视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研究,特别注重他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但在这种研究中,有的论者往往把《人类学笔记》称作马克思最后的“晚年笔记”,把跨越“卡夫丁峡谷”称为社会发展的“东方道路”。特别是,又把这种看法说成是马克思晚年理论“困惑”的表现。这样,就把马克思毕生所注重研究唯物史观的统一性给肢解了。这不仅不能从理论上对这一历史观进行全面完整的理解,而且,在实践上也不可能对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科学地说明。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晚年两个历史学“笔记”及其关系,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具有严整的学理逻辑架构.商品是马克思构建其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起点,因为商品的二因素使其天然包含买和卖相分离的可能.马克思剖析了商品内在的这一矛盾,并延伸到市场层面,解析了经济危机的两种抽象形式,进而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货币与经济危机的真实逻辑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家无休止追求剩余价值而极力扩大资本的生产,货币危机是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原因.要想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唯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4.
货币,作为中介和符号,是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枢纽。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代性研究中,阐释马克思货币哲学,引入西美尔视角十分重要。以往研究常忽视西美尔的货币哲学的内在维度,也缺乏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效应的考察。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是一种基于对货币、所有制、生产方式等结构关系的阐释而形成的唯物史观及其批判理论范式。比较之下,西美尔对货币的分析更多是基于心理体验和互动交换关系的文化社会理论范式。西美尔理论是对马克思宏观结构分析的补充和拓展,并直接影响到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路向。这为卢卡奇思想来源提供了一种新的证据,西美尔货币哲学话语具有重要的思想史内涵,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也有启迪。  相似文献   

15.
国际货币金融危机为我们重新思考和理解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提供了时代契机。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指出货币不是物,而是物化的社会劳动,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的表征。货币昭示着人们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是文化价值系统的重要象征,并对人的独立性与依赖性产生影响。因此货币的社会关系本质蕴涵着社会、文化和主体三重属性。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的社会关系本质及其三重属性构成了马克思货币本质观的核心观点,并且从根本上为我们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分析现代金融和货币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面对日益凸显的自然资源危机,“自然资源价值”论作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环境主义思潮,强调只有通过“发展”劳动价值论来确立自然资源价值,借助自然资源市场化,才能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来看,“自然资源价值”论不仅在理论前提上误解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理论导向上依赖不彻底的自然资源市场化方案,还在理论基础上沿袭了古典经济学的无偿自然观。实际上,自然资源作为天然存在的有用物质没有价值,但可以有形式上的价格。彻底解决自然资源危机仍需依赖资本逻辑的克服,而不只是自然资源的市场化。自然资源是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财产,不是理应被纳入市场体系的商品。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剖析“自然资源价值”论的多重内在缺陷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与建构。  相似文献   

17.
王船山立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货币(金钱)经济现象展开了深刻伦理审思:他提出了货币起源于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本质是“百物之母”的科学论断;他揭露了货币的“价值幻相”以及“天下益汲汲于金钱”带来的人性的迷失;他洞见了纸币乃诚信道德产物,然而纸币形式下又隐藏着诚信道德风险。王船山的货币伦理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流通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流通时,把它称为“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并论述了它的特殊性。第一,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运动中,货币是表现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资本家的目的“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第二,商品作为使用价  相似文献   

19.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不再停留在资本主义观念层面对绝对精神的"外在"批判,转而深入"市民社会"对"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进行"内在"批判。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出发,有机地将劳动与工资、货币、资本之间的关系统一起来,一步一步地将隐藏在其背后的物化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价值颠倒的虚幻面纱揭开。他深刻地揭露了所谓"等价交换"的工资实质上的不平等不自由、货币对工人统治的权力不平等、资本对人的价值的颠倒,向世人展示了资本主义"赤裸裸"的面貌,戳穿了资产阶级"公道、正义、民主、平等、和谐"等虚伪的空话,否定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从而促成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化危机。  相似文献   

20.
货币的经济功能已为人们熟知,但对其背后隐藏的社会功能,众说纷纭。马克思用唯物主义特有的历史的、内在批判的方法透视了货币的本质——特定社会历史中人的社会关系。主要从货币的历史形成、货币的资本形态和货币导致的拜物教现象三方面分析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并探讨这一理论对理解唯物主义哲学的精髓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变革的非常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