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彼得·凯里1988年获布克奖的作品<奥斯卡与露辛达>中,米里亚姆·查德威克的出现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域,小说文本因而产生了空白和问隙,从而形成一种召唤结构.这种结构又不断召唤读者重新阅读小说,使读者形成新的期待视域.读者与文本的碰撞和交流使得文本的意义得以阐释,读者在其视域的不断更新中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接受.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小说《喜福会》中四对母女因文化背景和家庭家族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心理隔膜及感情冲突,探讨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以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在母女情深中的相互兼容。  相似文献   

3.
《喜福会》以第一视角讲述了母女两代华裔移民的故事。谭恩美借由四对母女的故事揭示了华裔移民女性在性别上、民族上和文化身份上被边缘化的境遇,从而表达了对华裔移民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生态批评研究方向发生了新的转向。从最初对与自然有关文本的关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转向更深层次的人与外界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的追问。生态的话语亦成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恒久的部分。生态批评的转向,为族裔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描写移民生活、文化的族裔文学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特定人群在主流文化环境中的困顿、挣扎、适应与融合,为我们展现了这一当代多元化历史进程中的独特文化现象。本文尝试着用生态批评理论来解读《喜福会》中传达的多元文化共存的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5.
王月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6):93-94,65
本文通过分析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解读第二代华裔美国人渴望归化到美国主流社会的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6.
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欧美文化冲突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亨利·詹姆斯擅长写"国际题材"小说,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矛盾冲突都受19世纪欧美文化冲突的影响.文章以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为切入点,论述在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背景下,古老欧洲大陆与新世界美国从文化相遇到文化碰撞的种种表现.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在这种跨文化互动中,亨利·詹姆斯通过小说创作试图找寻欧美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文本风格与创作语境——由小说《喜福会》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敏捷 《社会科学》2001,(11):78-80
《喜福会》是谭恩美创作于 1 989年的成名作。该书以移民家庭内部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两代之间关系的失落与复归为主要线索 ,通过母女轮流讲述故事的形式回忆梳理母亲谱系 ,重新审视和认识彼此。初读这部小说难免因其人物繁多、情节不明显、结构复杂、时空随意交错、文化历史跨度大而略感迷惑 ,但细细读来却欲罢不能 ,不免赞叹作家对语言运用的独具匠心而赋予文本的独特魅力。谭恩美也曾在报社的采访中指出这样一个阅读误区 :人们往往关注于她的小说所反映的美国移民史或中国传统文化 ,而忽视了作为“文学本身 ,即故事、语言和回忆”的美学价…  相似文献   

8.
长期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在其小说中着重表现了中国移民的母体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对峙,文化身分与文化认同的问题存在或产生于居美华人与其他族群的冲突,以及居美华人自身男女之间、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的对峙、冲突和矛盾中。但每部小说以母女和解为结局,不仅反映了作家对文化多元化问题的思考和关注,还表达了她的多元文化共存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女性"讲古"的新体式--论谭恩美四部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华女作家谭恩美的英文小说<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接骨师的女儿>,以其"讲古"式的叙事策略,改写了美国华裔女性长期以来的失语与沉默状态,反映了华裔群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和确立.作品运用"集体的"、"个人的"叙述模式,从多方位交互赋权,多角度折射出华人们鲜为人知的辛酸历史以及动人复杂的母女关系,潜移默化为传授人生经验、传播古老中国文化的有效方式.谭的小说在美国主流文化市场占有重要一席并获得文学界不断关注,表明了作品中彰显的华裔女性叙事新体式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移民是现代社会特征之一,移民小说是现代小说重要类型.本文主要论述中国现代移民小说的"上海模式"和"欧美模式",认为在这些模式背后是现代特有的移民心态和中外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并对移民小说的史学地位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方珏 《兰州学刊》2006,(12):24-27
阿尔都塞作为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当代西方人文学术领域和左派政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阿尔都塞的《皮科罗剧团,贝尔多拉西和布莱希特(关于一部唯物主义戏剧的笔记)》的文本解读,通过其具有独创性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论述意识形态与文艺的关系,并揭示这一理论对当代文学/文化领域的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e birth of a child may re-orientate the relations between adult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however,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topic are both scarce and methodologically limited.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younger adults' entry into parenthood (i.e., the birth of the first child)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ontact frequency, emotional closeness, intimacy and conflict with their own parents. The participants are from the German Panel Analysis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Family Dynamics, which is a prospective survey of younger adults with six annual follow-up waves between 2009 and 2014 (n = 17,662 person-observations from 4821 persons). Within-person regression with a focus on each individual's variation over time was used to detect changes in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The contact frequency between daughters and mothers increased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ir first child. In contrast, the emotional closeness and intimacy between sons and mothers decreased after the birth of their first child.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gender-based differences in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3.
目前造成大学生英语阅读障碍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图式的冲突和缺失。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激活已有的与输入信息一致的文化图式,修正相冲突的文化图式,重构缺失的文化图式。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国家繁荣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文化场域的矛盾来看,既有同质文化内部的拒斥和融合、也有异质文化的拒斥和融合。因而要把握文化矛盾运动,建立文化发展的内部驱动机制,包括文化传承、冲突化解、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等系列机制。  相似文献   

15.
球土化、体验经济与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球土化"观念融合了"全球化"与"本土化"两个概念,而并非这两个概念所强调的一种冲突和矛盾关系。体验经济正在通过经济渠道和文化渲染不断扩张,合力将以体验为核心价值诉求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二者对于在努力推行"走出去"理念与强调民族产业振兴之间寻找张力空间的文化企业无疑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现实路径选择。此外,还应当思考的是,在"球土化"策略实践中,如何在对文化市场的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可或缺模块"的恪守与对"可选择模块"的创新,从而加快适应文化变迁的同时在探索、融合和创新中的拓展"共创型"市场与实现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黛丝.米勒》作为亨利.詹姆斯早期创作的"国际题材"短篇小说,以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美国人为主要对象,运用现实主义的写法向读者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欧美文化的冲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小说女主角黛丝.米勒交际失败的悲剧根源对我们深刻理解情感冲突背后的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金国 《学术探索》2013,(4):145-147
语文文本的阅读使阅读者与语文文本发生意义关联,从而产生了意义阐释与语文文本解读的问题。从解释学的视角观照语文文本的阅读,有利于厘清对话阅读中多重对话与主体间性、多元对话与解读牵制、有声交流与无声对话、阅读终结与对话延展的关系,并在教学中实现文本意义的不断彰显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焕云 《云梦学刊》2011,32(6):10-14
许多学者认为,异质文化的疆界难以逾越,文化冲突普遍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及其成果,充分证明了异质文化的会通融合既可能又是必要.向世人提供了宝贵的启迪意义。基于人的类本质的共同性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生态,不仅激活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基因,而且促进了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双重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为人类文化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文化中国”的建设中,让“斗争哲学”适当休息,让“和而不同”理念走向前台,学习“别人”、强化“自我”,无疑是比较意义上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