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淑杰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66
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因此对其翻译应兼顾文本与文化,传递隐含的文化信息也就成了典籍英译成败的关键。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词句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以《三国演义》的英译本为例,主张以传达源语文化为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马冬梅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5,(2):195-199
借助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杂合"理论,分析了旅美学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本,指出其译文在语言、文化和文学三个方面既具有汉语语言文化特质,同时也具有英语语言文化特质,表现出典型的杂合特征,对促进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彭清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86
民族典籍英译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寻传播学视角下的民族典籍英译研究对我国典籍英译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篇层面上的归化和文化层面上的异化的动态协调的翻译策略有利于体现我国民族典籍英译的本质特征。从全面介绍民族文化这一角度出发,译者还可从受众的多层次性、文本的复译性、传播途径、媒介的多元性以及传播区域的逐递性等几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4.
王欣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1)
读者因素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东西方翻译理论中都有体现.在汉语典籍英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十分必要.通过从目的语读者角度对典籍英译实例的分析比较,探讨了汉语典籍英译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典籍英译与文化生态平衡——以汪榕培《诗经》英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汪榕培教授的《诗经·硕人》英译为切入点,从几个新的角度考察了典籍英译的特点和作用,认为推广型的典籍翻译有利于文化传播,但不利于文化生态平衡:而学术型的典籍翻译有利于文化生态平衡,但不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即不易于在普罗大眾中传播。因此,本文强调:推广型的典籍翻译可以适度发展,但不应成为主流;从长远看,学术型的典籍翻译更应得到重视和提倡。 相似文献
6.
杨静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85-87
翻译史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翻译学术界的一条短线,对尚未建立理论体系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来说,中国典籍英译史更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相关研究工作亟待展开,一方面要借鉴已有的翻译史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参考相关学科:比较哲学、文化史、形象学、汉学史等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分国别、分时段地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辩证地分析它们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所存在的局限性,试图发现翻译活动的规律和所遵从的原则,从而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互镜互鉴。 相似文献
7.
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体系之间的强势与弱势、边缘化与中心化差异往往导致文化交流实质上的"顺差"与"逆差"态势。中外文化交流中,文化典籍的外译是中国传统文化向外推介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本文通过揭示文化交流的本质,探讨和阐述了文化典籍外译中文化推介这一任务和宗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洪堡特认为:原作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辩证的;针对不同的受众和翻译目的,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要充分发掘译入语的潜能;典籍翻译的首要标准是"简单忠实",最高目标是让读者领略到一丝异国情调;多译本并存是必要的,因为翻译是同样精神的不同影像,每种译文只是传达了能把握住和能再现出的那部分精神。洪堡特的这些思想对汉语典籍英译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活动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10.
作为中国境内第一家西式印刷出版机构,澳门印刷所在引进西方先进印刷技术的同时出版了一系列中国典籍英译作品,成为当时中学西传的一方重镇.本文介绍澳门印刷所成立的背景,梳理其中国典籍英译出版物概况,从选题控制和技术赞助两方面分析其中国典籍英译出版活动,指出澳门印刷所是19世纪早期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1.
张慧茹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5-49
"翻译诗学"这一抽象观念是译本比较的一个重要角度。而Lefevere翻译改写理论中的翻译诗学角度能够分析不同译本产生原因及其译者的翻译风格异同。分析并比较《大卫.科波菲尔》两个中文译本有助于阐明社会主流诗学对译本的影响和译者个人诗学操纵下产生的译本之间文本的差异。从描述性的分析结果来看,在不同主流诗学影响下,不同译者采取各自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译文使译文语言风格,注释表达,情节与人物刻画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从而使更加理解在不同时代存在不同译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13.
勒菲弗尔的“操纵论”认为,翻译就是在意识形态和诗学操纵下对原语文本的改写.外宣翻译中的增添、删减、调整、重构,并非出于文本因素的考虑,而是基于中外意识形态和宣传诗学等文本之外因素操纵下的改写.这种改写是外宣译者为了在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中赢得目标受众,取得最佳传播效果而进行的语言转换与协调. 相似文献
14.
汪斌斌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194-196
本文概述和分析了汪榕培先生的典籍英译思想,指出其要点是:中国译者全面地译出典籍义不容辞;典籍英译与研究要结合并进;典籍英译总体标准是"传神达意";典籍英译中"比读是复译的基础,复译是比读的升华"。这是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代表当代典籍英译与研究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典籍英译: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振英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3):23-26
典籍英译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大意义。但是 ,目前我国典籍英译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如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人才缺乏、分散且后继乏人等 ,解决这些问题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 ,如建立典籍英译研究会、建立博士点、设立研究基金、设立奖项、扶持有关图书出口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文化因素在翻译中介入的加深,文化意象的传递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作为译者,所要承担的职责也渐变为译作中尽可能完整的保留原作蕴涵的文化质素。但在我们的译本中,文化意象的流失所反映的方方面面都存在,或是译者有意,或是一时大意。在本文中,以两个《红楼梦》的英译本为例,运用后殖民理论,透视它们在文化意象的传递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主导原因。 相似文献
17.
藏族古代佛教典籍翻译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润年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概述了从赞普松赞于布时期到藏传佛教“后弘期”佛教典籍的翻译事业。作者认为,藏族古代佛教典籍翻译为传播新的文化思想和宗教文化,丰富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创造藏民族的优秀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外译典籍是中国文化复兴和“文化走出去”的一面旗帜,外译可以使中华典籍不朽生命在异邦文化中得以延伸和继续.《红楼梦》具有丰富充盈的文化包容量,从中几乎可以看到整个中国文化,特别是我们民族的人文意识和人文传统.然而,《红楼梦》在世界各国的传播、译介和译文研究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诸如译道渐芜、外译传播范围有限等问题制约着《红楼梦》外译的成效.基于这一现状和问题的思考,《红楼梦》外译“走出去”的真正实现需要新设想予以支持,以期推动《红楼梦》对外译介、传播及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取决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相互认识和平等交流。翻译是这种跨语言文 化交流的重要媒介。翻译过程具有文化传承和延伸的特点,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在交流互动过 程中得到提升,最终形成文化的增殖。在茶典籍译文中保持原语的异域性可给目标语读者新 的文化体验,丰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以茶典籍的翻译为切入点,探讨异化翻译策略何以将 茶典籍中蕴含的民族特色传达给目标语读者。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典籍英译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提高典籍英译后备人才培养的速度、规模和质量,显得刻不容缓.文章从理论研究、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阐述了典籍英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