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关于《洪武正韵译训》《洪武正韵译训》,是奉世宗庄宪大王之命,申叔舟等朝鲜汉学家们编成的一部对音韵书。书成于朝鲜端宗三年即公元1455年。《洪武正韵译训》的编撰动机与目的,申叔舟在序文中写道:“皇明太祖高皇帝悯其乖舛失论,命儒臣一以中原雅音定为洪武正韵,实是天下万国所宗。我世宗庄宪大王,留意韵学,穷研底蕴,创制训民正音若干字,四方万物之声无不可传。吾东方之士,始知四声七音,自无所不具,非特字韵而已也。于是以吾东国,世事中华,而语音不通,  相似文献   

2.
“鼻”字普通话读bí,按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系由古入声变来,可是在几本中古韵书里都只有去声的反切,没有入声的反切。《唐韵》父二切《广韵》《集韵》《韵会》毗至切《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亦根据《广韵》的毗至切,说明它是中古至韵并母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方言调查字表》,也把它放在止摄开口三等去声至韵并母字格里,与篦(枇)同音。李荣先生在《音韵存稿》一书的《陆法言的切韵》一文  相似文献   

3.
何谓训诂,《说文》日:“诂,训故言也”。“训,说教也”。张辑《杂字》说:“诂者,古今之异语也”。《尔雅》则进一步推广开来,认为训诂不仅“释古今之异言”,而且“通方俗之殊语”。可见,用通行的话对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加以解释说明,都可以叫作训诂。因此,除音训、形训、义训之外,还有多种的训诂方式值得探讨,如以音韵、方言、转注、通假、破读、校勘、语法、修辞、典章制度等等,都可以作训诂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于古书的注解,自更属训诂的范畴了,现分述如下: 一、以音韵明训诂训诂之法有音训,但音训并不能包括以音韵的方式明训诂者。古音的运用,除了利用语言的某种配合关系来构词,利用声音有  相似文献   

4.
《中藏经》始载于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医方”下篇,题曰“《华氏中藏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录为“《中藏经》一卷,汉·谯郡华佗元化撰”。但关于本书的作者及成书时代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疑为华佗本人所作的;有疑为华佗弟子作的;有疑为六朝人作的;有疑为宋人作的。从书中的韵文入手,找出押韵的字,并根据历代音韵体系十分严密的特点分析了书中韵字在不同时代的分合,指出“蒸”韵之“证陵”字与“庚耕清”韵字相押,是宋代的音韵特点,从而证明该书很有可能是宋人编辑而成。至于书中某些内容,渊源更早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正> 说到《切韵》,人们历来对它的认识往往只限于把它看作是一部代表中古音系的韵书,而其中的训诂材料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实际上,《切韵》一书的成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中古音韵系统,还表现在它反映了中古时期训诂专著的发展情况。《切韵》产生的时代是古人在语义和语音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的隋唐时期,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对魏晋到隋唐时期训诂和音韵研究工作所取得成就的总结。《切韵·残卷三》的诂训材料《切韵》为隋代陆法言所著,原书已散佚,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本子是唐代长  相似文献   

6.
《东国正韵》序文中的“上去无别”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46年,朝鲜颁布钦定《训民正音》(以下简称《正音》)推广了“谚文厅”所创制的表音文字。第二年,又颁布了“调以四声,定为九十一韵二十三母,以御定训民正音定其音”的韵书《东国正韵》。从声、韵的数目看来,它既不同于朝鲜长期以来备科试用的《礼部韵略》,也不同于《平水韵》。序文中写道:“声韵之变极矣”、“若不正之,则愈久愈甚,将有不可救之弊矣”、“我国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韵书,由隋代的《切韵》至宋代的《广韵》,后又有《集韵》及《礼部韵略》,其承袭发展关系是十分清楚的。金元之际“平水韵”行世。竟成为元明清七百年间写诗押韵的依据,称为诗韵,分一百零六部。《平水韵》从何而来?首创者是谁?说法不一,尚无定论。最早的说法是:南宋淳裙年间,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刻印于壬子年(公元一二五二),因作者为平水人,所以称为《平水韵》。此书将宋代《礼部韵略》注明“同用”之韵加以合并,成一百零七韵。该书早已不存,因元代大德年间熊忠编写的《古今韵会举要》沿用了它的韵目,遂使后人都认为《平水韵》始于刘氏。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即用此说。  相似文献   

8.
《切韵·序》和《颜氏家训·音辞》篇是我们理解《切韵》性质的重要文献。参加《切韵》编写大纲的8位文人学士中,颜之推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序》云:“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颜外史萧国子多所决定。”比较《切韵》的韵目和《音辞》篇的内容,《切韵》的分韵立部,原则和颜之推的观点基本一致。因此,《切韵》的性质具体体现在《切韵序》和  相似文献   

9.
萑、 、 本是形体与意义完全不同的三个字,萑字从 ,隹声,《说文》训为草多貌。 字从 隹,《说文》训为鸱属,即今之猫头鹰。 字从 , 声,《说文》训为 ,本是一种荻类植物。三字形体有别,意义更不相同,但由于楷书字形相似,古籍中的 、 常常被误写成萑。宋以前的字书或韵书中这三个字是分列字头的,分别甚明。宋代的《集韵》才将 看作是 字的异体,至元代的《古今韵会举要》,这三字的写法已经混而不分,至清代的《康熙字典》更是将 的音义归入萑字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声类表》的解析,既可进一步证明《声类表》与戴氏的《转语二十章序》是一书的首与身的关系,更可以阐明转语之法的实际运用和效果,藉以证明《转语》确是音韵训诂的必读的书。1 《声类表》结构及用途分析《声类表》是具有“146”个等韵图的等韵专著,又是适应转语需要的转语等韵图,因此它是一种特制的声义兼用的等韵著作。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粤音韵汇》是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编写的广州方言同音字汇,对粤语研究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指出《粤音韵汇》所拟定的声韵调体系是通行20世纪的广州话标准音,穗港两地出版的广州音字典字汇皆沿用它的音系;同时从声母、韵母分别论证粤音韵书《分韵撮要》不能代表广州最通行的音,并通过现今方言调查材料分析,指出《分韵撮要》所代表的只是比广州话范围更大的“广府话”。  相似文献   

12.
《新订中州全韵》是清代周昂撰写的一部南曲韵书,被誉为南化到极点的曲韵书.其中的“知如”韵相对于《中原音韵》系韵书而言比较特殊,对其性质前辈学者略有讨论,但缺乏深入研究.本文结合文本资料和相关韵书、韵图重新审视了“知如”韵的性质以及“知、章”二母与“庄”母的分化问题,认为“知如”中的“支、之、脂”和“鱼、虞”等韵还未完成向∫、y的转变,“知、章”与“庄”尚有别.  相似文献   

13.
等韵学是我们祖先研究汉语音韵高度智慧的结晶,有严密的科学性和很高的艺术性,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韵镜》一书,不仅是汉语所有音节的图表,也是考证古代字义、研究各地方音的一本“密码”,一旦摸素到它的内部对应规律,许多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然而这样一本有价值的书,在当时并不被重视,几乎失传!宋代张麟之于绍兴辛巳年(1161)刊表此书,写了一篇《序》和几条简略说明,因文字比较通俗,读者往往忽略。此后千余年,研究等韵者不乏其人,成绩也相当可观,但因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各不相同,见仁见智,互有参差,  相似文献   

14.
“叠韵为训”是段注阐明许书训释体例的重要术语之一。段注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手段,总共明确阐述叠韵为训109例,计115对叠韵为训字组。韵部分析表明,同部叠韵为训占91.3%,异部叠韵为训占8.7%。语义分析发现,被训字与主训字的语义关系受词性制约。词性相同时,其语义关系是相同或相近;词性不同时,其语义关系是相关。因此,从音韵角度看,段注“叠韵为训”一部分属于叠韵为训,一部分属于合韵为训;从训诂角度看,段注“叠韵为训”一部分属于释义性训释,一部分属于释源性训释。  相似文献   

15.
元散曲的用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散曲所用的乐曲,采取了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曲调,所用曲辞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了的口语,因而其用韵突破了传统的诗词用韵的框框,较真实地反映了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汉语共同语——北方话的实际语音系统。周德清编著的《中原音韵》将这段时期语音的韵从传统的61韵类合为19韵类。那么,散曲用韵的具体情况如何?《中原音韵》所分韵部及韵字的归属与其是否一致?解决这两个问题,有助于更具体、全面的了解元代北方音韵部的情况。为  相似文献   

16.
袁子让《五先堂字学元元》音韵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子让《五先堂字学元元》的正音思想,古今音变的语音观念,等韵门法的图解,韵图比较的理论,构成了他系统的音韵学思想。这种思想既是对传统“雅音”的弘扬,也表现出他对音韵理论的革新。  相似文献   

17.
“声韵”与“音韵”究竟有何不同?这是青年同志常爱提出的问题。 “音者,声与韵相合之谓。”这是语音学的解释。远的不说,清初以来,顾炎武有《音学五书》,  相似文献   

18.
0.1戴震(1723—1777)对音韵、训诂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既问学于江永,又是段玉裁、王念孙的老师,在清代著名音韵、训诂学家中,处于承上起下的地位.《转语二十章》(以下简称《转语》)就是他在这方面的一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著作.《转语二十章序》(以下简称《序》)说:说经之士,搜小学之奇觚,访六书之逸简,溯厥本始,其亦有乐乎此也.作者对自己在书中提出的“转语”学说是颇为自信的.因而他往往把这个学说运用到其它一些有关音韵、训诂的研究中去.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说:  相似文献   

19.
杜牧(公元803—853),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其诗文在我国文学史上负有盛誉,尤以诗作称著,跟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同时,他的诗文在我国音韵史上也很有研究价值。这是因为: 第一,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上逾《切韵》成书两百余年,下距《广韵》成书一百五十年,归纳其诗文用韵情况,可资研讨唐宋音韵的演变,有助于考订“切韵—广韵”音韵系统。“从诗人用韵来窥探当时的语音情况,这是研究汉语历史语音学的重要途径之一。”①杜牧诗文就是探讨晚唐实际语音的重要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20.
《通诂》乃清人李调元所作。此书何以名“通诂”呢?作者在序中说:“诂史通所难通之语也。”意思是:训释古籍,解释难以解释的词语。因作者“立言必简而该,随手便阅;注疏必雅而典,触目不烦”,故有些训释亦甚费解。今拾其要者,巯义释疑,见其一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