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8年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长寿跟踪调查数据,对实际居住方式及居住方式意愿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居住方式意愿是否得到满足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居住方式及居住方式意愿是否被满足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婚姻状况不同而有所不同。居住方式及居住方式意愿是否得到满足对于单身(丧偶、离异或者未婚)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但对配偶健在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龄失能老人居住方式直接影响到长期照护服务质量,通过对211位高龄失能老人的调查,发现他们理想的居住方式与现实的居住方式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大多数高龄失能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是与家人同住,而现实的居住方式则是入住养老机构比例在大幅度提高。经济与社会支持因素对高龄失能老人理想居住方式有较大影响,而居住地、婚姻状况、儿女数量等多因素阻碍他们实现理想的居住方式,使他们不得不居住在养老机构。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应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将照护服务递送到居家高龄失能老人身边,同时提高机构照护服务质量,使身居养老机构的高龄失能老人在接受专业化照护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居家的温馨,以实现高龄失能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满足他们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同化对加拿大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加拿大 1996年移民数据 ,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t模型分析方法 ,试图研究文化因素对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文化因素对老年人居住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文化的同化对移民居住方式的选择有显著作用 ,表现为移民时间越早的移民老年人独立居住的倾向越强 ;文化同化速度的快慢对不同种族来源的移民来说是不同的。该文认为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 ,与子女合住仍然是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厦门市流动人口系列抽样调查的数据对流动妇女在城乡流迁中的职业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妇女进城后的户外就业率明显下降,但在外就业的职业层次却有所提升;流动妇女在流入地居住的时间、年龄、文化程度、结婚年数以及配偶的收入是影响她们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在流入城市居住的时间有利于流动妇女的职业发展,而流动妇女的年龄及其丈夫的收入水平却和她们户外经济活动的参与成反比关系.为了发挥城乡流动对农村妇女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建议在女性流动人口比较聚集的城市实行无年龄歧视的就业制度,同时加大对农村女性人口的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和自强自立的先进性别文化的宣传.  相似文献   

5.
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与居住形态是体现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着重分析了闵行区流动人口居住的基本特征与空间分布,构建了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的滞留模式,全面剖析了不同尺度下流动人口的流动机理,揭示了流动人口空间转换的状态与时空特征,提出实现居住分布空间优化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中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往返于城乡之间,形成流动人口。受住房供给条件和需求能力的限制,流动人口比起城市户籍人口在住房的可获得性、住房条件和居住的社区环境等方面都相对较差,因此,他们成为城市社会生活的最底层,他们未来的发展也因之受到影响。为帮助流动人口群体向上社会流动,从而使社会不断地、稳定有序地实现进步和发展,政府应在解决流动人口居住问题上承担起责任。  相似文献   

7.
林李月  朱宇 《人口研究》2008,32(3):48-56
本文基于一项在福建省6个城市所做的问卷调查,探讨了两栖状态下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住状况及其制约机制这一重要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两栖状态即循环流动的特性和过客心理比户籍制度和个人特征对流动人口在城镇居住状态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且这种影响使得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个人因素对流动人口居住状态的影响出现了"反常"现象.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戴霞 《南方人口》2005,20(3):51-56
文章利用厦门市流动人口系列抽样调查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与性别、受教育程度、原工资收入和在厦滞留时间相关,与年龄、婚姻状况、在外打工年数无关.通过对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除性别外)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笔者得出提高受教育水平是切实有效地解决流动人口工资收入性别差异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其婚姻状况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开山 《人口学刊》2013,35(1):78-86
基于追踪调查数据,运用随机效应Probit模型分析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其婚姻状况的关系及其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上的差异。研究发现,丧偶对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存在显著影响,老年人在丧偶后更可能与子女同住。然而,在控制配偶照顾因素后,丧偶对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影响却大幅下降。从性别和年龄上来看,丧偶对女性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影响大于男性老年人,对高龄老年人的影响大于低龄老年人。同时,研究还发现,在控制人口特征、社会经济以及健康状况变量之后,未观测到的个体异质性对老年人居住方式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14年"中国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多层线性模型,研究老年人居住方式、社区环境与抑郁倾向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独居老年人抑郁倾向得分最高,其次是夫妇同住的老年人,而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抑郁倾向得分最低,居住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社区环境直接影响所有老年人的心理状况,环境较好的社区老年人的抑郁倾向得分更低。社区环境在老年人居住方式对抑郁倾向的影响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开展丰富文化活动的地区,独居、夫妇同住与跟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抑郁倾向得分差异小;而在文化活动少的地区,几类老年人的抑郁倾向得分差异更大,与子女居住的老年人抑郁倾向要显著低于独居和夫妇同住老人,独居老年人的状况最差。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减小某些居住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家庭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航空  李双全 《南方人口》2010,25(6):40-45,53
家庭流动会在未来一个时期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本文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的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程度和区域差异从实证的角度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家庭化存在区域差异,部分流动人口家庭是通过在流入地生育孩子组成。针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给流入地和流出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客观地看待。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流动人口体育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635名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发现,只有18.2%的流动人口有体育健身的习惯,通过构建二值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后得出:河南省流动人口的体育健身行为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幸福感、长期居留意愿、居住类型、孩子数、日工作时数和参保状况的影响显著,而性别、年龄、户口性质等因素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强和改善流动人口体育健身状况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肖日葵 《西北人口》2010,31(3):86-90
基于2007年下半年对厦门市城区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数据分析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表明,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厦门市城区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88.3%的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二元logistic回归的conditional forward分析显示影响厦门市城区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经济够用程度、子女孝顺程度、日常生活方便程度、婚姻状况、心理状况,logistic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为34.2%。  相似文献   

14.
曹锐 《西北人口》2012,33(2):103-107,113
本文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历史与流动人口主体的转变为背景,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新生代流动人口。根据实证调查资料,提出新生代流动人口生育期望的理论假设,运用定量统计的方法,从期望生育数量、生育时间、生育目的、性别偏好等4个方面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生育期望现状进行描述分析,指出新生代流动人口与传统流动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村人口生育期望的异同。以生育期望的四个方面为因变量分别建立回归模型,解释个人背景、婚育状况以及流动经历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生育期望的影响,最后提出改善新生代流动人口生育期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在深圳市盐田区通过多种形式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从流入城市的区、街道和居委会三个层面描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流动人口自身特点、计划生育行政地位、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深入展开原因和对策分析.研究发现,强化基层计划生育机构行政职权、健全"齐抓共管"工作机制以及改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的法律和财政环境是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绩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流动人口的婚姻家庭调查研究"课题的调查数据,分个人背景、流动经历、婚育状态、配偶背景等几方面对流动人口的避孕知识了解状况、避孕知识获取渠道以及避孕措施实施状况进行描述分析、对比分析和多因素影响分析,并建立多分类有序logistic模型对流动人口避孕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总体避孕知识水平一般,受教育程度、流动经历、职业、孩子数量、避孕措施实施等方面是流动人口避孕知识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在北京朝阳区、广东东莞市和浙江诸暨市组织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对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地理梯次流动、职业梯次流动和家庭梯次流动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地理梯次流动受到个人特征、流动经历和父辈的"探路者"效应的影响,职业梯次流动受到流动经历、职业稳定性以及与流入地居民来往状况的影响,家庭梯次流动受到家庭成员特征、耕地面积、流动经历、流入地亲人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调查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分析影响该人群性和生殖健康水平以及他们在获取生殖健康服务方面所遇到的障碍。研究提示流动人口婚前性行为相当活跃,婚外性行为相对自由,性满意度较高,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强迫性行和性压抑。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与汉族人口流动原因存在差异,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检验民族因素对这一差异是否产生影响。依据是否为少数民族和是否来自民族自治地方两个维度的民族因素将流动人口划分为四类,选取来自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流动人口、来自非民族自治地方的汉族流动人口作比较,作为自变量,人口流动原因为因变量。Logistic回归结果显著,民族因素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口流动原因差异的影响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