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887~1892年,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学习。当时,被誉为香港“华人领袖”的何启正是西医书院的创办人。何启与孙中山的这段师生之谊,使孙中山受到何启很大的影响。孙中山曾说自己“受惠于何启之教”①。过去一些学者对此有所论析②。本文认为,何启不仅对孙中山早年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在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中,他甚至充当了代言人,而且“他的许多具体建议很快进入了孙中山的政治辞典”③。但在经历了挫折之后,孙中山最终在吸取何启思想中的进步因素的基础上,摒弃其消极影响,坚定地选择了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辛亥革命史上,黄兴是与孙中山齐名的人物,有“开国二杰”之称。他文武兼资。才德兼备,足以冠轶群伦。但是,长期以来,史学界对黄兴的研究却显得相对薄弱;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失之公允。有的因为他在领导武装起义时打过败仗,贬为“常败将军”;有的认为他只是一个单纯的“实行家”,有所谓“黄实行”云云;有的根据他和孙中山在政见上的某些分歧,认定他在组织上“走上了分裂的道路”;有的认为“他在辛亥革命以后主张对袁世凯妥协退让,成为革命党内部妥协势力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还有的公然说“他没有站在时代的前列”,甚至把他“划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右翼”。究竟应当怎样正确评价黄兴,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守“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原则,以大半辈子的光阴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寻找救国真理,创立了“三民主义”理论体系。它成为了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纲领和指导思想,也是孙中山一生为拯救中国、振兴中华思想的精髓所在。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三民主义”即是“对外打不平”的民族主义,“对内打不平”的民权主义和“对富人打不平”的民生主义。其中“对外打不平”的民族主义,包括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和进步的反帝爱国思想。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孙中山先生关于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对他本人来说是经过漫长、曲折、艰苦的过程,才达到这一高峰的。众所周知,孙中山长期对帝国主义是抱有某种幻想,希望自己的革命事业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部分也主要是“反满”内容,而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内容。这固然包含有某些孙中山在策略方面考虑的因素,然而无法否认,孙中山在这时期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对其抱有幻想的事实。本文试图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上作些探讨,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孙中山大同理想的直接奋斗目标是用“民权”代替“君权’,用“共和”代替“专制”,这种思想是孔子的“天下为公”思想的充分发展。文章认为孙中山大同理想的基本点是“三民主义”。孙中山曾提出他的大同理想通向“共产主义”,但孙中山毕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故他的大同理想与科学共产主义有别。文章认为孙中山的大同理想立足点还是民族主义,尽管他也是讲世界主义的。  相似文献   

5.
简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是孙中山诞生一百十五周年.这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本文试就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以后,在他的演讲和文章中,一再强凋“五权宪法”对于立国的重要性.他认为“五权宪法”是建设国家的“基础”,是一个治国的根本大法”.只有“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只有实行“五权宪法”,则各个方面才能得到“完全无缺的治理”,国家才能成为一个“民族的国家,国民的国家,社会的国家”.由此可见,“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为了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孙中山出生于农民家庭。他于一八七九年十四岁时到檀香山,依靠他的大哥孙眉(字德彰)就读于意奥兰尼学校。孙眉于一八七一年到檀香山做雇工,后经营畜牧业发家,成为华侨资本家,所以孙中山本人也可以说是侨眷。孙中山于一八八三年入香港拔萃书院读书;一八八四年转学香港皇仁书院;一八八六年春入广州博济医学院附设的南华书院;一八八七年一月转学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长期受欧美的资产阶级教育,深受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特别接受了美国林肯“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的思想,以后遂发展成为他企图创立民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伟大的爱国者,他为了改造中国,使中国富强起来,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毛主席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曾指出:“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孙中山先生关于使中国跃进、富强的革命理想,就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对此,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8.
<正> (一) 一九三七年毛泽东同志在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经验时指出:“孙中山先生曾经下决心改革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因而奠定了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的基础。”“那时的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毛泽东选集》第二卷342页、351页) 在孙中山的赞许下,黄埔军校一建校就按照苏联红军的制度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是戴季陶,他上任不久即离开广州到上海去了。后由邵元冲接任。邵元冲是一个封建思想很浓的封建官僚,也很少开展活动,使得政治部成为一个死气沉沉毫无作用的机构。孙中山对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这种状况很不满意,他要共产党人来当政治部主任,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回国不久的周恩来即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的思想对民国初期的孙中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一,在政治上,张之洞提倡“将海南建省”,这促使孙中山主张“将海南建省”;张之洞提倡为官执政需直言进谏和有风骨,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他鼓励革命者和国家工作人员要有勇气,要为国民尽忠竭力。其二,在经济上,张之洞主张自行设厂以“固国本”,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他认为在维护国家利益尤其是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落后中国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包括借外债和允许外国来华投资)以振兴中国实业。其三,在军事上,张之洞极为重视军工制造,兴办了湖北枪炮厂,孙中山继承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主张将此厂恢复和扩大。其四,在文化教育上,张之洞重视新式学堂,在湖北兴建多所新式学堂以“教育人材”,最终“造成楚材,颠覆满祚”,这促使孙中山主张要多兴建新式学堂以培育更多近代人才从而有利于治国经邦。总之,张之洞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国初期的孙中山,而且这些影响在当时基本上是积极和具有进步意义的。不过,孙中山在受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时亦存在一些不足,但这是次要的,瑕不掩瑜。研究张之洞的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既反映了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深远,又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孙中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的一生。他一生中取得的进步,都是与时代潮流的推动和历史事变的影响分不开的。对于他晚年取得的进步,“五四”运动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前,孙中山处在讨袁、护法连遭失败的时期。讨袁、护法的失败,对孙中山来说不是偶然的,首先是他的奋斗长期脱离人民群众的结果。孙中山生当民族与社会危机严重之时,了解人民的灾难和痛苦,深切同情劳苦群众,决心为他们谋求自由和幸福,也希望他们起来争取自由和幸福。但是,由于对人民群众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在中华民族深受帝国主义践踏的苦难年代,他把自己的一生紧紧与民族的命运相连,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孙中山象许多革命家一样,在革命思想的形成时期经历过一般认识和摸索过程。他原想以自己的高明医术来解救苦难大众,实践中使他感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为重要。不久,他目睹了清王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败局招致民族更加深重的灾难。为寻求救国出路的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第一个革命纲领。接着发动了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关于以“民权监督”、“五权制衡”、“立法控制”为主要内容的“中西合璧”的法律监督思想,指导了中华民国的立国实践,使中国法律监督体制在总体上和本质上突破了传统模式,并出现了三大转变,从此开启了中国法律监督体制近代化的新纪元,孙中山成为这一新纪元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3.
有关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研究,海内外已有不少精辟的论著。本文着重探讨作为“主观”社会主义者的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以及他在革命实践中与苏俄和中共的关系。一、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孙中山先生留下的辉煌财富中,民生主义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受到欧美社会主义学说影响而创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的演讲伟人。早在青年时代,他就曾“以学堂为鼓吹之地”而“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及至周游全球,在世界各地华侨中吁吁“振兴中华”之时,孙中山已经是遐迩闻名的革命家和演说家了。从一九○五年在比利时首府布鲁塞尔首次发表关于三民主义的演说,到一九二四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系统演讲三民主义,孙中山为使民众了解、信仰、奉行三民主义,在长期的“宣传、奋斗”中,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演讲观及其理论体系。一、“用语言文字去奋斗”孙中山一九二四年在国民党宣传讲习所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联共思想和行动,是他与时俱进,“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豪举,是他一生革命生涯中最光辉的顶点。孙中山联合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团结,中华振兴的象征,他为实现这一主张,努力不懈,功勋卓著。回顾和总结孙中山晚年的这一段思想和实践,不仅使我们对这位伟大先行者的丰功伟绩怀着深深的敬意,而且对今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以孙中山为楷模,携手并进,完成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期在孙中山的研究方面刊登了彭树智教授的《孙中山与亚洲民族主义思潮》一文,此文与上期发表的张岂之教授的《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一文虽然探讨的角度不同,但人们不难从中看出,孙中山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本文是作者近著《现代民族主义思潮》一书中的一章,主要研究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亚洲民族主义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作者从世界历史一体化的宏观史学角度,考察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征,比较了它同甘地主义、凯末尔主义的异同,探讨了它对苏加诺主义的影响,认为它以“革命民主型”的风貌而置身于亚洲民族主义思潮之林。孙中山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革命民主型”的风貌,在于孙中山是顺应世界进步潮流的“与时俱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于他有广阔的世界眼光,同时,也在于他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他的“大亚洲主义”就是坚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对“西欧中心”和“世界主义”的反帝的民族主义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治观,与整个民族主义融为一体,超过了同时代亚洲的民族主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近代中国社会,宗教的表现和影响颇为复杂。一代伟人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作为为中华民族直接的解放和富强而不懈奋斗的领袖人物,他对宗教的认识,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世界观,而直接影响着他所领导的革命活动、政党建设、国家的政治纲领和政策方针,值得注意。本文旨在探索孙中山对宗教的认识及观点,希冀对孙中山思想体系的评析有所裨益。一、对西方基督教精义的取舍孙中山于“1883年年底,在香港,和同乡好友陆皓东到‘纲纪慎会’教堂接受洗礼”①,成为…  相似文献   

18.
“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极力丑诋“民主派”,殃及孙中山。他们只强调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不讲他是革命先行者,妄图否定毛主席对孙中山的历史功绩的高度评价。粉碎“四人帮”,孙中山的荣誉得以恢复。历史罪人对历史功勋的攻  相似文献   

19.
伦理政治意识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思维方式影响甚深,孙中山亦深受其影响。他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基本上围绕“治国”与“平天下”两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领导辛亥革命是他早期的光辉业绩。在以往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中,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等人发动和领导的,但也存在各种不同意见:有的过分夸大个人作用,如说辛亥革命是“由孙文一人领导而起”,①或者说“是极少数的热衷于西方思想的人做出来的事,和人民群众没有任何关连”;②也有的夸大群众的自发斗争,如说“革命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动”,和孙中山等人的领导没有多大关系;③还有的既否定个人、也否定群众的作用,鼓吹“自行灭亡论”,说清朝的灭亡“是因为清朝的帝制本身已经腐朽不堪,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