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开始了一系列的能源立法并制定能源长期规划。俄罗斯的能源法既包括能源相关的基本法律,也包括能源的发展战略规划。俄罗斯的能源安全战略以及能源立法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影响至关重要。了解俄能源法与能源规划的现状、特点,对中国企业参与俄能源开发与输入俄能源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远东的发展在亚太地区史上是一个独特的过程。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该地区独有的发展模式和人文环境。为了全面统筹规划该地区的未来发展,为俄罗斯更好地融入亚太创造条件,俄罗斯政府对远东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并计划同中国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从客观条件上看。俄罗斯远东是个极具投资价值的地区。但更应该看到,其社会内部存在的诸多负面因素在短期内是无法消除的,对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未来的中俄区域合作都将产生影响。加强区域合作,营造新“国家形象”,推动民间交流,扩大人文领域的合作,使中俄合作机制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将成为发展未来中俄关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南亚能源合作中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能源安全受到国际地缘政治因素的巨大影响.南亚国家与中国和中亚国家特殊的地缘政治战略关系决定了其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印能源合作除了共同迎接"亚洲溢价"挑战外,更主要的还有地缘政治战略考虑.从地缘政治战略角度看,巴基斯坦对中国在经济上的意义主要是可以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通道;中国与孟加拉国的能源合作要受到与印度和缅甸关系的制约与影响;斯里兰卡是中国能源供应经过印度洋区域  相似文献   

4.
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借鉴费尔克劳的话语分析模型,采取文本分析—社会语境分析—话语实践分析的框架,利用语料分析软件Antconc (3.5.8),重点探析俄罗斯现有4版《能源战略》的词汇变化与社会成因。俄罗斯能源战略制定逐渐凸显清洁能源内容、不断增加技术与人才的话语设定、持续提高区域发展与亚太合作话语分量,突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不断强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对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保障的作用。俄罗斯能源战略不仅同其他话语在能源安全、高新技术和人才的内容上存在内在的互动性,而且其演变内容也为中俄在清洁能源技术发展与产业化、能源安全互信、科研人员交流与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提供了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5.
6.
中俄石油合作一直是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久未妥善解决的问题。国家的能源架构、所有制形式、外贸政策是其国际石油合作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俄罗斯石油改革历程的阐述,剖析了中俄漫长多变的国际石油合作进程,提出了加强中俄石油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后冷战时期日益严峻的地缘安全环境,使俄罗斯在潜意识里重新产生出一种被围困感,一种“在地缘战略上孤立及其国际地位削弱的倾向大大加剧和长期加剧的现实威胁感”。因此俄罗斯需对国家利益和周边安全环境进行重新审视和判断并制定出新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8.
2013年以来,中俄油气合作从单一原油贸易模式发展到多样化合作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我国经济"新常态"模式下的国际合作战略和利益诉求、俄罗斯油气出口战略调整以及地缘政治经济异动情势等因素推动着中俄油气合作发展。中俄加强油气合作对我国能源安全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对俄国内经济发展和欧美制裁以及欧亚地缘政治经济走势等产生重要影响,合作前景将继续受制于一些重要的国际因素。  相似文献   

9.
前苏联解体之后,中亚在世界地缘战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日本自1997年以来逐步加强其中亚外交。2006年8月小泉首相在卸任之前出访中亚两国,更标志着日本中亚外交的深化。除了能源安全这一地缘经济因素外,加强和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油气竞争,遏制中俄以配合美国的中亚政策也是日本积极发展中亚外交的动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由于能源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得世界各国特别是石油消费大国在地缘政治中的角逐核心逐渐转移到对能源资源的争夺,特别是对石油这种具有特殊战略价值的能源的争夺上。石油的生产、运输、贮存的安全保障以及石油供需、油市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都将成为未来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的核心问题。世界石油市场已经拉开了结构调整的序幕,呈现利益和矛盾交织、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对此,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石油消费量大、对外依赖程度日趋上升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能源安全战略中应有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对策,以确保中国的能源消费安全。  相似文献   

11.
资源的互补性和利益的互动性构成中俄能源合作的现实基础。中俄开展石油天然气开发与贸易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目前中俄能源合作仍然面临许多障碍和不确定因素。两国必须共同努力,扩大交流,增强互信,消除疑虑,在发展稳定、健康、持久的中俄关系的基础上,使能源合作成为中俄经贸合作最有力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与中俄石油管道风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际关系中,相邻国家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相互关系较为复杂。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相互依存论认为,经济上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是国际政治权力的源泉,因为优势国家可以利用相互依存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差异来迫使劣势国家屈从自己的意志。虽然相邻国家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但现实的经济合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地缘经济总是被包含在地缘战略这一大的框架之内加以考虑,它们对地缘经济合作所导致的可能的政治后果尤为敏感。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很好地解释中俄石油管道风波。它给予中国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以能源为基础支撑.文章通过对舟山能源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研究,分析舟山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关系及目前能源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能源、节能等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舟山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策略.  相似文献   

14.
陶海东  刘堃 《南都学坛》2013,(6):107-114
近年来石油价格频繁波动,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能源安全。目前,中俄两国石油贸易价格的定价模式主要是"贷款换石油",即在我国所提供的250亿美元优惠性贷款采用固定利率偿还的基础上,俄方供给价格主要参考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并随国际油价的变动而变动。以"固定利率"换"变动价格",我国的不利局面显而易见:一方面,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作为我国贷款收益的石油供给量将无法保证;另一方面,我国在采购价格上无法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在石油贸易价格的制定中长期缺乏话语权。因此,改变现有贸易合作机制,实现石油进口国与输出国双赢利益格局迫在眉睫。中俄石油贸易中,以贸易双方为主体、以双边贸易谈判为主要工具、以市场供需为原则、以平等互利为基础、以"投资换石油"为主要保障措施的"单独议价"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单独议价"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重视对俄投资的战略意义;保持政策的前瞻性、延续性;摆正政府在国与国经济交往中的作用。在"单独议价"模式下,以"投资换石油"为主要保障措施,既保证了我国获得"稳定"油价的战略意图,也使俄罗斯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与国内经济结构转型所急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支持,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我国对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运行的话语权,在国与国经济交往中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北极地区经济价值的日益突出,使得中国对北极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俄罗斯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态度转变、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步提升,这些都意味着中俄两国合作开发北极油气资源的时机已经成熟。然而现在正处于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新时期,中俄双方应增强政治与经济互信,充分利用中俄双方的特有优势,建立稳固的北极科学外交关系,共同推进北极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  相似文献   

16.
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油气仍是中国能源利用的主体,2030年之后在能源消费总量占比超过30%,能源主体地位进一步体现。能源互联网是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欧美及日本已结合本国能源特征发展出不同的模式。随着中国油气地位的提高,油气管网建设和运营规模不断扩大,油气管网将成为能源互联网中消纳可再生能源、建设智慧能源的重要参与者,并应融入能源互联网发展,加快油气互联网布局。梳理中国油气管网发展现状及前景,阐述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探讨中国油气管网与能源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模式,给出推动中国油气管网和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石油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虽是石油大国,但由于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石油生产增长已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且已经出现了石油能源短缺,这种现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更加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中国石油能源安全现状入手,构建中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中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石油在伊拉克油气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国内油田的开发已经进入中后期,石油增产后劲不足,迫使其更多地依赖海外油气资源。从地缘政治来说,中亚-俄罗斯地区是中国最安全的石油进口来源;从资源分布格局角度来说,中东地区则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中石油作为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商,担负着保障中国石油供给的重要责任,本文分析了中石油在伊拉克油气发展现状,基于SWOT分析模型,探讨了中石油在伊拉克油气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中石油在伊拉克油气发展的战略以及保障措施;认为中国应积极进入伊拉克油气上游领域,进行勘探开发,从而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综合性能源公司的进程,同时保障中国的石油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