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依凭对“高密东北乡”的独特叙事,莫言已成为国际文坛重要作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莫言已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10次以上.各类文学奖的颁奖词虽高度凝炼,但也准确地概括了一些作品的重要特征或一位作家的创作成就.文章以莫言小说的部分颁奖词为据,分析他的小说在域外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2.
对艺术活动的考察 ,经历了由重视艺术创作主体 ,再到对文本自身的关注这样一个过程 ,本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 ,开始了对接受主体的关注和研究。作为完整的艺术活动 ,艺术接受是艺术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是艺术活动的“终端”。从价值运行角度来看 ,艺术活动呈现了一个动态的价值结构和价值系统。本文旨在阐述艺术审美价值动态系统中审美接受这一动态环节 ,从而展现出艺术接受过程中审美价值的动态实现过程。艺术审美接受 :确立艺术创造与动态的艺术审美价值系统的存在有了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 ,才有了艺术审美接受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  相似文献   

3.
电影《开国大典》有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晨读的毛泽东和坐在花园里早读的蒋介石相遇,他们摊开了手中的书,竟然都是《资治通鉴》。这样的镜头在早些年的大众传媒中决不可能出现。理由至少有三:一、在政治对立壁垒深严的时候,不能提倡调和。二、对那些曾经用鲜血和生命换取革命胜利的人们,是一种感情损伤。三、这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污损。然而,这一镜头终于在最近的电影中出现了,无论它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时代变了,看问题的立足点变了。当我们面对那些白纸黑字凝固了历史瞬间的文学作品,并要作出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4.
李城希 《江淮论坛》2007,(4):119-123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等论著中认为,在中国小说艺术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假小说以施诬蔑”、“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角色”、“乱改”、续作等审美接受误区,并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作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学接受”一词是随着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接受美学(Rezeption sasthetik)的兴起而广泛流传的。接受美学的创立者是德国学者尧斯和伊塞尔。接受美学给传统的文艺理论带来了新的生机,主张从读者的视野来研究文学,使文学研究的注意力从文本一极向读者一极转移与倾斜,文学接受活动变得与文学创造活动一样甚至还要重要。而要研究与正确地理解文学接受活动,就必然离不开对文学接受的具体过程的研究,因为文学接受活动的形成与终结,必然要通过文学接受的具体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对文学接受的具体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作一些初探。  相似文献   

6.
蔡梅娟 《东岳论丛》2002,23(2):76-78,107
小说艺术的审美活动既符合文学艺术审美的一般规律 ,又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的是 ,小说艺术是通过展示“人的活动”来揭示人物灵魂、反映社会生活的 ,因而 ,在文学艺术的有界限性与无界限性的融合、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融合、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的融合等共性特性之中 ,小说艺术更侧重于有界限性、功利性与超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音乐生活中,从书籍、广播、电视、音乐教师的介绍中,常常听到音乐形象这个词。如乐曲的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生动、感人。甚至把艺术形象作为衡量判断艺术优劣的标准,这似乎已被认为是音乐审美的一种常识,已习以为常形成惯例。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音乐形象,顾名思义,形象是(形状+想象),它包括具体事物的外部形状,还包括人头脑中由客观事物所造成的一种与事物想象的一种感性印象,既用以说明客观的外部形状,也能用以说明一种主观的感受。音乐能不能和绘画、文学一样,作曲家能否像画家、作家一样描绘、叙述、介绍故事情节?显然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媒介、受众和效果分析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由这一视角来看,报刊、普通受众与作家的关系,折射的是文学的存在方式和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在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舆论环境中,编辑部在报刊的定位、宗旨、方针等方面,必须考虑普通读者的兴趣和需求,进而选择"大众化"的稿件.特定时代的文学体制和社会语境,把文本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融为了一个整体,他们彼此的文化心态、精神欲求和社会想象,都有着某种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张鷟是唐代小说初兴期较有影响的一位小说作家,他留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游仙窟>和<朝野佥载>.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两篇小说的分析关照,认为其创作的总体审美特征一是题材情节上的求"奇",一是艺术表现上的求"美".这种对于"奇"与"美"的主动追求,是唐人小说审美特征在唐人小说创作初期初露端倪的明确表征.因此,对张鷟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唐人小说审美倾向在初兴期的形成和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张鷟是唐代小说初兴期较有影响的一位小说作家,他留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游仙窟》和《朝野佥载》。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两篇小说的分析关照,认为其创作的总体审美特征:一是题材情节上的求“奇”,一是艺术表现上的求“美”。这种对于“奇”与“美”的主动追求,是唐人小说审美特征在唐人小说创作初期初露端倪的明确表征。因此,对张鷟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唐人小说审美倾向在初兴期的形成和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文学史中,汪曾祺发现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及其审美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关于人和谐、欢悦的生存的图景,从而迥异于主流小说的风格.汪曾祺温暖而独特的小说,既是中国20世纪历史变迁的产物,也是他从个体知识分子走向民间的产物,是知识分子文化与民间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正> 接受美学的诞生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它把文学现象看作作家、作品与接受对象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并极力主张从接受对象这一特定视角去进行文学研究,而这正是以往理论所忽视了的.不同作品拥有不同的接受对象,并导致相应的不同反响;随着时过境迁,文学作品的接受对象及其反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作品的价值只有被读者所接受才得到真正实现,接受对象的审美趣味和接受作品后的反响必然会制约作家尔后的创作及其进程.本文试图从接受对象的数值、类型及其历史变迁这一角度对老舍作品的艺术风格、价值功能及其成就等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体验小说”的审美特征●熊元义“新体验小说”从提出到实践已经一年多了,如果人们不是局限在“新体验小说”的理论构想上,而是从“新体验小说”的创作实践出发,就会发现“新体验小说”的创作表现出了我们所需要的文学的一些新的审美特征。一“新体验小说”不仅是文...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语言学的转向”。这种转向可以看成是一次人的观念的革命,“人是理性的动物”被“人是语言的动物”的观念取代了,人成了一个有待经过语言读解的文本。不过,人毕竟不是纯语言结构的“文本”。尽管人不是世界的唯一主体,但在文学中,人不仅是表现的中心,也是文本的创造者。一文学的主体性强调文学研究应把人的主体性作为中心来思考,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包括作多、描写对象和读者)看作是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简言之,就是肯定文学体现…  相似文献   

15.
清代中后期有多部白话、文言小说屡次提到"放焰口"飨鬼这一佛教施食仪式.这一原本的宗教仪式在这一时期的小说文本当中频繁出现,既是对当时民俗的一种反映,也折射出佛教世俗化的进程,其发生发展的深层原因值得研究者作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意识流小说属于现代心理小说,其主要目的是表现人的主观印象和感性活动,努力让艺术描写的笔触深入到人物意识的奥秘之中。由于人的潜意识的流向飘忽不定,根据人物的潜意识作为主轴线而展开的意识流小说当然也会随之变幻莫测,令不少读者感到扑朔迷离眼花缭乱,认为意识流小说晦涩深奥。英国著名作家维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之一。本文就维吉尼亚·伍尔芙的一篇短篇小说《星期一或者星期二》来分析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的结构有其外在的方面,如古诗中的格律、小说的章回。但结构中内在的部分如作家对人生经验的组织,却更值得我们重视。因为经验的组织受制于民族文化中的深层观念,无视经典文化里的深层观念,则无法说明小说家对经验的独特组织,也就无从说明作品结构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从晚清到五四,伴随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以及现代作家对环境描写的提倡,自然描写作为现代小说重要的理论要素被提到写作与批评的日程上来,这种追求显著地改变了现代小说的审美特征。总括起来,自然描写与现代小说的人物塑造、情感氛围、叙事特征形成了重要的美学关联。  相似文献   

19.
<正> 当前小说的形态,眼花缭乱,多元无序。誉者有之,毁者有之,忧虑不安者亦有之。从历史上考察一下中国小说的审美特征,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抑或有一定的意义。一个独立存在的事物,总有区别于它事物的本质特点,在进展过程中它总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种特点的。中国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也有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审美特征,在历史进程中也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这种特征的。一、小说是虚拟社会生活具象感染人的俗文学,中国小说从“话本”起充分确立了它的审美特征鲁迅说:“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自娱,借  相似文献   

20.
教师应利用接受理论提高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