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安乐死亦称安死术,最早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一词,本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1605年,由弗朗西斯.培根首创,英语中才有“euthanasia”这个词,用以指代安乐死。  相似文献   

2.
“安乐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从语源学的意义上讲,“安乐死”一词出自希腊文euthanasia,本意指“愉快的死亡”。在现代西方文献中,它成了“无痛致死”或“慈善致死”的同义语。前者强调的是死亡状态,后者强调的是死亡方式。不管人们从哪种角度去看待安乐死,它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了尽可能减轻病人在死亡前的痛苦,或者人为地缩短死亡过程。学术界一般根据是否对死亡过程进行干预,区分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根据病人是否提出要求,区分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和不自愿安乐死。探讨并实施“安乐死”不仅需要人类生死观念的变革,而且有赖于其他社会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3.
“安乐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从语源学的意义上讲,安乐死出自希腊文 euthanasia,本意是“愉快的死亡”。在现代西方文献中,它成了“无痛致死”,或“慈善致死”的同义语。前者强调的是死亡状态,后者强调的是死亡方式。不管我们从哪种角度去看待安乐死,它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了尽可能减轻病人在死亡前的痛苦,或者人为地缩短死亡过程。学术界一般根据是否对死亡过程进行干预,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根据病人是否提出要求,分为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和不自愿安乐死。探讨并实施“安乐死”不仅需要人类生死观念的变革,而且有赖于其他社会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4.
是忍受着剧烈的病痛延续生命,还是“安乐”而有尊严地死去?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功民提出了建立“安乐死”合法化试点的建议,再次将“安乐死”这一曾经争论了几十年的话题,摆上中国的立法平台。几乎同时,荷兰允许新生婴儿在特定情况下获准安乐死,使得荷兰在事实上将成为第一个婴儿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回忆从西安尿毒症患者投书媒体要求安乐死,到中国首例安乐死案当事人的离世;从美国女植物人特丽·夏沃的生死权之争,到国外立法的相继实施,每一次关于安乐死的话题都让中国人激动不已。面对社会上安乐死呼声的不断高涨,…  相似文献   

5.
安乐死亦称安死术,最早源于希腊文"euthanasja"一词,本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1605年,由弗朗西斯·培根首创,英语中才有"euthanasia"这个词,用以指代安乐死.<美国百科全书>中把安乐死称为"一种为了使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终止生命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二十世纪上半个世纪,人们一翻开有关中东的报章杂志,经常会看到“哈希姆”一词。可是六十年代以来,除了偶尔在约旦国名上发现“哈希姆约旦王国”的称呼外。在书刊上一般是碰不到了。哈希姆是个家族,该词出现多寡反映了  相似文献   

7.
何为精神科学 国人对于“精神科学”一词已不再陌生,但有时不免望文生义。“精神科学”是我们对德文“Geisteswissenschaften”一词的翻译,英译为“Human Sciences”(人文科学)。这个词是由“Geist”(精神)和“Wissenschaft”(科学、知识、学术界)组合而成。它是何时出现的,在德国学术界尚无定论。根据伽达默尔在《真理  相似文献   

8.
儿子聋哑、痴呆、且身患癫痫病,多年来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母亲请人对儿子实施“安乐死”,祈求儿子不再承受疾病的折磨,但也因此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是是非非,情与法的碰撞,引出对“安乐死”的众多争论。  相似文献   

9.
(一) 埃及象形文字,也称图形文字,是一种形声字,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随着生产和文化的发展,图形文字逐渐变成音节符号和表意符号,后来又发展成一音一符的字母。古埃及文字的字母共有24个,各种符号组成的词和词组达700个左右,当时这些文字大多是刻在石块、石碑上的。公元前22世纪中叶,为了书写方便,出现了一种正体  相似文献   

10.
关于阿拉伯语同义现象的研究早在伊历2世纪就已开始。阿拉伯著名语言学家西伯威(伊历180年卒)在其《词语分类》中说道:“我从他们的言语中知道不同词义的两个不同词壳、不同词壳的一个相同词义、相同词壳的两个不同词义。”十分明显,西伯威这里所指的就是异义词、同义词和多义词。(意“同义”)作为语言专用名词的出现可追溯至伊历3世纪,撒阿莱卜(伊历291年卒)在关于多义词的辩论时提到了它。书名中最早出现的著作是《同义近义词书》,它出自艾卜·哈桑·阿里·伊萨·拉马尼(伊历384年卒)之手。 然而,在对同义词的研究中围绕其存在与否这一问题始终进行着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的反反复复密切关系到如何比较合理地为其下一定义,深深影响着如何客观地分析其形成原因。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先就同义词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将诸子百家的观点和看法作一归纳和分析,然后谈谈自己的意见,接着再探讨一下同义词的成因。 一、阿语中是否有同义词 在这个问题的辩论席上主要有两大派,一派曰有,一派曰无。 1、“曰有”派 该派认为:语言使用者在解释(意“智力,理性”)时会说它就是,在解释(意“倾注”)时会说它就是,在解释(意“毫无疑义”)时会说它就是,因而和互为同义词、和互为同义词、和互为同义词。如果每一个词因具  相似文献   

11.
性的吸引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加果脱离控制,可能变成一场灾难。——瓦西列夫本文背景提示:她接连几天都出现在妇科门口,直到有一天,只有我一人在屋里时,她才涨红着脸支吾着问“大夫,你们这里可以做割礼手术吗?”我当时心头一颤,作为医生,我对“割礼”一词并不陌生,可眼前这个面色枯黄的女人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要求,她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经历呢?我陷入性的沼泽地我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到县  相似文献   

12.
“剩女”一词的出现,传递出当下媒介文化对这一群体的负面价值认同。本文从“名词化”、“被动化”、“反转”、“错置”等角度,分析了媒介意识形态机制对“剩女”一词的制造,探讨了由此带来的“剩女”群体的现实困境,并针对此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夜来和昨天     
“夜来”.在我区西部方言中。是“昨天”的意思。这个词,在唐诗、宋词和元曲中频频出现,但不仅仅只有“昨天”一个词义。  相似文献   

14.
段兴臻 《现代交际》2012,(11):90-91
“客”族新词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黑客、博客、播客、职客等词已具有一定的使用度和成熟度,可以收录入新词新语词典中.同时“客”作为类词缀,较为稳定地表示“从事某种特殊活动的一类人”的语素义,也可以收录入新词新语词典中.在编排体例上, “客”的新语素义“从事某种特殊活动的一类人”应该在“客”这一词条下标出,黑客、博客、播客、职客等词应该单独列出词条.同时黑客应与红客、蓝客、灰客等词相互参照,博客应与播客、维客、职客等词相互参照.  相似文献   

15.
《上海科学生活》2001,(11):34-39
“机器人”[Robot,音译为“罗伯特”]一词来源于捷克语。这个词在1924年的含义是“人造工人”。但实际上人们将机器人视为一种能自己干活的自动化机器,以后因西方国家出现了“白领”和“蓝领”员工之分,所以又将机器人称为“钢领”。美国作家艾萨克&#183;阿西莫夫曾提出关于机器人的三条规则并引起了轰动。这三条规则是:一、  相似文献   

16.
文清 《当代老年》2006,(1):52-52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中国”&#183;词。《诗经&#183;大雅&#183;民劳》中写道:“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国”这个词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一)创造力的定义海纳特指出:“创造力”(Creativity)是由拉丁语“Creare”一词派生而来的。“Creare”的大意是:创造、创建、生产、造成。它与另一个拉丁词“Cresceve”(成长)词义相近。在《旧约全书》的《创世纪》中曾出现这一概念:“上帝在一切都不存在的情况下创造了天和地”(“qui∶creativitcuncta de nihilo”)。从词源上看,“创造力”的大意是:在原先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创造出新东西。  相似文献   

18.
从审美角度切入,有助于更深入认识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与这一时期的生产大跃进相适应,当时还出现文艺大跃进。文艺大跃进之所以能迅速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与当时从主流意识形态到大多数作家到普通读者对文艺作用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的审美主义者大都信奉“文学无用论”。或许正因为文学的无用,才能更自由自在地全身心沉浸在文学世界当中,  相似文献   

19.
薛涌 《金色年华》2008,(9):17-17
以观众的选票评选“超女”,似乎是21世纪的发明。其实,这一方式二十多年前就开始了。当时的“十佳运动员评选”,也是老百姓投票。郎平几乎年年当选。要说“超女”,她是中国的第一号“超女”。  相似文献   

20.
傅宁 《现代妇女》2010,(8):22-24
“剩女”群体的出现,原本是多种社会原因综合所致。但社会舆论将针对“剩女”的一系列讨论,变成了一场文字游戏。本文拟运用“标签”理论,分析“剩女”一词的成因,并深入剖析女性“被剩”这一话语背后的男性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