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大钊早年推崇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希望以儒家的理想人格和良好的国民道德修养改造社会,达到国家强大的目的。新文化运动后,李大钊扬弃了“圣王”思想的奴性消极面,把其积极面和西方民主思想融合,构成了他的新“外王”思想。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改造与人的改造的同等重要,把传统“圣王”思想改造成了无产阶级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
从内圣外王的视域看,先秦儒家包含主体的自我创造的理想人格和主观的自我认同的理想人格两种类型,即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内圣外王。汉代儒家把主体的自我创造局限于纲常名教之内,对于主观的自我认同的道德修养也持戒备态度。宋明新儒家在理想人格上呈现出由主体的自我创造向主观的自我认同转变的趋势,并进一步强化内在德性及其超越依据。现代新儒家重视内圣外王,在理想人格的论述上受时代影响表现出推崇主体的自我创造的倾向。确立个体的独立地位,主体的创造与主观的认同相互为用,是儒家理想人格实现现代转化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3.
人们喜欢用"内圣外王"来表达儒家的理想人格,概括儒家的人生哲学."内圣外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具有人格意义,而且还具有政治理想的含义,所体现的是既内在而又超越之旨.应予以批判与继承,至今它对"安身立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先秦道、儒学术,其宗旨俱在讲明“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之道”主要针对最高统治者立论,其基本义为由圣而王,即统治者以德性修养为出发点,凭借自身“圣”之德力悦服、取信于人,进而“王”天下。究其历史文化渊源,实本原于上古“竞于道德”之原始民主政治。以其陈义高远、缺乏现实可行性,儒家诸子于讲习之余乃以斯道自任,认其为自身之人格理想与人生价值目标,其“外王”内涵亦发生重大变化。秦汉以降,大一统专制治下,“内圣外王”之人生价值渐趋于重内轻外,并最终倾斜于外,其涵义亦世俗化、庸俗化,流失原始儒家的崇高性。宋元以来,《大学》成为科考教材,借助科考的影响力,经由举子童蒙的诵习,“内圣外王之道”为一般社会民众所熟知、认同,进而泛化为社会各职事阶层普遍之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5.
儒家传统思想能否实现现代转化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和反思儒家内圣外王思想转化的过程,尤其是海外新儒家对内圣外王思想进行的现代转化,认为价值取向上传统或复古的导向以及对现代性的片面认识是内圣外王思想没有实现现代转化的原因,并且认为只有通过儒学内在超越和西方现代性的重新思考,内圣外王的现代转化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6.
提倡思想自由、要求社会平等、呼唤独立人格,是五四时期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方面,都是围绕着天赋人权论而展开的。人权的提倡,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潮演进的必然结果,且在五四时期发展为民主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7.
《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了“内圣外王”之道,即远古理想社会所存在的“道”,原“一”。其不仅直接阐述了此道,且在评论中也透露出何为“内圣外王”之道,因为他是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最高评价标准。由此,即可解释结尾处为何出现“惠施”部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揭示了“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史观、资产阶级的阶级自我中心主义以及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失误,宣告了黑格尔“西方中心论”的破产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正确的妇女运动的方针和政策,并把妇女运动纳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范畴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从而使“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具有了不同以往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外人内天"是王维诗文中表达的理论思想。"外人"之"人"包括了儒家修身、治国之道即"内圣外王"的全部内涵,指理想化的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内天"之"天"则指超脱于尘世俗念之外的佛教修为,即达到色空无碍,生灭不二的真如涅槃境界。这是既置身宦途,同时又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笃行佛教禅宗的"诗佛"王维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再论“美国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梦”是研究美国文学的重要课题。“美国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其产生和发展与美国历史进程总体一致,它的“民主、自由、平等”信念、锐意进取的创业意识以及人人均可发财致富的幻想,在美国历史上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它在本质上与美国社会本身一样深藏危机,从一开始就具有虚幻性和欺骗性。  相似文献   

12.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该篇主旨,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和阐释至今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细读《天下篇》可以发现,"一"与"裂"之争是全文的逻辑主线,其中蕴藏着《天下篇》作者"崇一抑裂"的态度。而"内圣外王"正是《天下篇》视为"一"的"古之道术",是先秦诸子学的共同旨归,是注重整全性的古典政治哲学思想。在先秦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内圣外王之道""为天下裂",具体体现为诸家各异、各执一端的学说和举措。而从战国末期至汉初的诸多经典文献都表明,熔百家之说而成君王一家治术已开始成为学术主流,由"裂"返"一",才是真正认识"内圣外王"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3.
"君子"是儒家思想系统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孔子开始,赋旧义之君子以新意,发以德致位之意,明政治道德合一之旨,树立了一种君子道德政治合一的德治理想政治秩序。这种道德政治合一、以德领政的理想在儒家思想的演变中被进一步发展成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这种道德政治一元化的政治观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使中国传统政治在发展中一直遮蔽于道德的形象之下,政治道德化;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依托于道德广泛的社会作用面,政治被价值化,其作用也被泛化,从而使中国传统政治具有伦理价值色彩。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所凝炼出的“五四”精神包括“爱国、科学、民主、进步”。“五四”精神在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所提及的“乡愿”代表一种人格类型。这种人格类型与现今社会上的“老好人”“好好先生”在表现上契合。这类 人没有原则,为了一己之私可以放弃公义,对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带来隐患。先秦儒家早就对“乡愿”做了批驳,认为乡愿是 “德之贼”。从两个层次来阐述全文:第一层次分析先前儒家代表们对“乡愿”的态度表现为批驳;第二层次分析先秦儒家对“乡 愿”批驳的原因。经过分析,原因如下,第一,与理想人格大相径庭;第二,异化和丑化了“中庸”“中行”;第三,乡愿行为与提倡 儒学人群的担当不符;第四,乡愿曲解了儒家推崇的“礼”。  相似文献   

16.
新儒家对道德主体性的执著既混淆了个人内在的道德世界和外在的公共组织世界的差别,从而流失了民主政道的精神实质。更关键的是,它使这种道德和政治理想始终盘旋在知识分子的头脑里,得不到民众的理解和认同,大大削弱了新“内圣外王”的理论在现代中国观念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传统儒家孜孜以求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和谐的独特精神及其所设定的理想人格,正以它的历史超越性而广泛影响着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蕴含在传统儒家人格思想中的教育意涵是多方面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对青年大学生具有积极的目标导向功能;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崇尚气节的爱国情操仍然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义以取利”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厚德载物”的伦理思想有益于促进大学生的人际和谐;“慎独”精神不失为青年大学生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多数研究者把张栽关学研究归结为“实学”,实际上,张载与同时代的王安石、二程等人的思想都带有道德理想主义的成分,即,讲求“经世”的作风是在理想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当然,张载与王安石等人的“经世”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区别。前者期望从社会基层秩序的重建,以挽救政府的危机;后者则倚赖“君权”来领导社会。前者为“自下而上”的改革,后者为“自上而下”的改革。两人从《周礼》中汲取了不同的思想资源,王安石则从《尚书》〈洪范〉篇中发展了“君权”观念。  相似文献   

19.
“中体西用”思想产生于中西文化激烈交锋的晚清时期,它的提出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及中国向近代化迈进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人们对西学认识的加深,“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不断触及到西学之本,有些人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也很难完全如愿。于是到了戊戌维新时期就突破还是继续维持“中体西用”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陈独秀在其中起了先锋和中坚的作用,尤其是他对"民主"与"科学"这两大思想的极力张扬,尽管受当时时代的局限,陈独秀在"民主"与"科学"的阐述中尚存在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大思想对于启发民智、掀起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