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什么?笔者认为,邓小平理论是构成新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因此,我们今天所讲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基础上,以邓小平理论为思想基础的民族凝聚力。这种民族凝聚力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一、邓小平理论中的民本主义思想,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求中华民族凝聚力,历来都包含着民本主义的传统,可以说,民本主义传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属性。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民本主义对中华…  相似文献   

2.
5月12日,已离我们而去。大地震造成的灾难,经过灾区人民的努力,全国人民的努力和世界各国的援助,伤痛正慢慢被抚平,损毁的家园正在重建。在大灾面前,中华民族显示了空前的凝聚力,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中国加油!四川加油!激发了人们抗震救灾的勇往直前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2008,(11):4-6
5月12日,已离我们而去、大地震造成的灾难,经过灾区人民的努力,全国人民的努力和世界各国的援助,伤痛正慢慢被抚平,损毁的家园正在重建。在大灾面前,中华民族显示了空前的凝聚力,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中国加油!四川加油!”激发了人们抗震救灾的勇往直前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获悉广东精神文明建设又一新作──《当代中华凝聚力》在京付样的喜讯,征得该书主编范英教授同意,本刊先行在今期摘登其中颇有代表性的“总论”部分,以向读者展示其理论风采。──编者80年代以来,国内理论界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渐成气候。我们写作的《当代中华凝聚力》一书,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以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当代为主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一、关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涵这是研究当代中华凝聚力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我们认为,当代中华凝聚力主要是由物力、智力、引力和活力等四个方面的合力构成的。(-)当代中华征聚力的物…  相似文献   

5.
1999年10月12日,广州地区的专家学者共一百多人出席了由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召开的“庆祝澳门回归暨《中华民族凝聚力学》出版座谈会”。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张磊、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会长郑群等一批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发言。与会者认为在庆祝共和国50华诞和迎接澳门回归的大喜日子里,《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一书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献礼书”出版,有重要的意义。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经过十年努力,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影响不断扩大。与会者对该书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儒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础之一,它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被接纳,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和儒学的内在精神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邹滨 《探求》2003,(4):10
在抗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为抢救危重患者以身殉职的共产党员代表邓练贤、陈洪光、叶欣、范信德等烈士,用生命谱写了白衣战士的瑰丽诗篇,他们是我们战胜灾难的楷模,是鲜活凸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最好范例,也是传承至今的中华民族精神又一次迸发出的绚烂光彩。他们身上折射出共产党员坚定信念的光芒。面对危难,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面临着严峻考验。他们用汗水、心血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让人肃然起敬的时代赞歌。每个共产党员都应以他们为镜子,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党性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格和行为准  相似文献   

8.
刘锦 《探求》2014,(4):52-63
中华民族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自在民族实体,"鸦片战争"后人们在接受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中经历了一个变化且不断调整的过程。学界对于如何系统理解和分析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展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也提出了认识和理解的理论框架。其中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构成的有力工具和钥匙,也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的爆恐事件,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关系则再度引起人们的思考。文章从费孝通之认识开始探讨,结合文化生态学及中国文化大小传统来重新梳理、思考当下中国民族及其民族内部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1999年6月9日~11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的“建国50周年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在东莞召开。来自北京、湖北、四川、安徽、香港、澳门以及广东、广州的专家学者共150多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提交学术论文120多篇。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于幼军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会长郑群致开幕词。为期3天的研讨会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圆满结束。广东召开“建国50周年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舒晴  相似文献   

10.
从《全唐诗》所收入的5000多首有关秋的诗篇看,尽管其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对秋的感觉和体味也各有差异,但绝大多数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凉凄苦、萧索枯寂的情感却是共同的,可见“秋”带着它挥之不去的萧瑟与苍凉,在这些诗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痕,形成“秋”中含悲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秋”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怎样形成的呢?本文试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传统、社会心理、审美情趣三方面加以探讨。一、“秋”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秋”的意识中渗透着我们中华民族农耕生活的情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繁衍在地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