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及经验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笔者对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过程进行了考察,总结了三代领导集体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启示,提出十六大以来我国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长期以来党对城乡统筹发展进行探索的结果,并为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策,必须吸取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统筹解决城乡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大以后,各地把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部分地区在城乡一体化方面推行了一些政策措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推进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经验和问题都是各地  相似文献   

3.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要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城镇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要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十六大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抉择,其科学内涵可从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方法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理解。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构成严密的逻辑关系。这一战略路径呈现的演进脉络为立足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时期,其现实态势表现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城镇化滞后状况向快速发展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由国富走向民富的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是统筹城乡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现阶段,我国总体上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以城乡统筹发展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孔祥敏、冯雷在《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撰文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内容上应该包括:一是统筹城乡物质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物质文明建设,其实质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其目的就是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路子。统筹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课题。文章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挪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介绍了挪威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实现措施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而提出了挪威统筹城乡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乡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广西还有独特意义。它覆盖城乡均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以工补农和以城带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良性互动这五个战略要点。正确处理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统筹城乡关系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建设新农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其他五个战略要点配合下进行。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其发展要注重产业基础的厚实与生态约束。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城乡统筹意味着城与乡之间缩小差距,变二元化结构为一体化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提出了"四化互动"的概念,强调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伴随我国城镇化战略而迅速发展,是城市乡村统筹发展中期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重要形式。文章通过对成都市新型农村社区属性和发展现状的调查,发现其规划建设、社区构成、产业资源、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分析了形成社会风险的原因和三种影响因素,提出了化解风险进一步放大、扩散的演化路径,并针对溯源和容错两种防范风险形成给出了减少风险损失的对策及建议,对都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郊区成为拉大城市框架、布局新产业的重点区域,而这一切与农村、农民密切相关,城乡统筹就成为城市化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西安"四区二基地"作为研究对象,把西安"四区二基地"作为关中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战略支点,以优势产业为支撑,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达到"以点带面、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城市边缘区的城乡经济社会统筹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建设森林城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文明的进步呼唤森林城市建设。在当代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森林城市建设成为"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面向未来,建设森林城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以实施森林工程为突破口,积极构建政策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城市文明的进步呼唤森林城市建设。在当代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森林城市建设成为"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面向未来,建设森林城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以实施森林工程为突破口,积极构建政策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统筹城乡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地区应依据一定的原则,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发展模式。重庆和四川适合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陕西、甘肃和宁夏适合以城带乡与城乡网络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青海和新疆适合多级中心,梯次辐射的以城带乡模式;贵州和云南适合中等城市优先发展的模式;西藏适合强源固点、发展轴线的点轴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4.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合理布局城乡产业结构;必须规划建设与管理,提升农村城镇化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杨白英 《金陵瞭望》2010,(17):23-24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为基层党建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县以“强基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城乡关系始终是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关系,也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重点问题。现阶段我国正经历新经济社会形态的社会转型,城乡融合发展便成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而是要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探寻城乡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并考虑城镇化建设基础上城乡一体化现状发现,我国城乡关系发展以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实际需求为演变历程,以为群众民生谋福祉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乡村基础设施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不畅,阻碍城乡融合;城乡社会服务分配不均,制约城乡发展等诸多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严重放缓城乡共同富裕融合发展进程。新发展阶段推进城乡共同富裕,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新型城乡关系,整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城市现代化。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加强农村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统筹城乡发展出发,基于两个趋向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阶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始建立;粮食连续三年增产,粮食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农产品质量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建国以来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进程,并从中得出:城乡统筹发展要确立农业、农村的战略地位;坚持以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来处理城乡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政策。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解说城、镇、乡三类地理单元的公平发展,分别阐述城、镇、乡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现代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农民生活条件现代化问题;小城镇建设中的规划原则与生态原则、城乡一体化问题;城市建设中兼顾自身可持续发展与顾及整个国土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人口聚居点中物质能量良性循环道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指出了统筹城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明确了统筹城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阻碍因素,针对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推动统筹发展,坚持以城带乡,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提高农民素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