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人类文明史与人类流散史息息相关。流散文学的创作古已有之,记录了与人类流散相伴而生的政治文化、信仰与伦理道德观的散播、冲突与融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流散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将流散文学研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相结合,旨在确立流散文学研究的中国立场,探究流散文学中人类流散的文化所指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与伦理内涵,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流散文学中的表征、内涵演变及其发展趋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流散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流散文学兴起于20世纪,在21世纪初成为热点词汇,它在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舞台上从边缘走到中心的过程是全球化语境下各种文化接触、融合、冲突、重塑等重要事实的表现和反映.梳理流散文学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关系对考查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有样本意义,从中可见流散文学已经不再是边缘文学样式,而是统一在多元化和带有世界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中,成为当今世界文学的主流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流散文学的关注以及高加林悲剧人生的介绍,引出了我们对大陆流散文学的研究。高加林是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典型知识分子形象,城市对乡村的文化殖民作为中国大陆流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了他复杂的性格,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4.
以流散文学的视角视之,张爱玲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具有明显的流散文学特质。身处异国他乡的张爱玲,一如既往地蹙眉打量残缺人生,她以故人旧事为题材,把回忆和虚构组织进了作品,表现了人们面对富贵尊荣时摆脱身份危机、重建自尊的强烈诉求,其叙述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作为“流散文学”作家文化认同、身份建构方面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5.
在南亚流散文学中,表现出强烈的族裔记忆和家国想象的问题,本文讨论了南亚流散文学中最富代表性的作家S.拉什迪、V.S.奈保尔和K.德赛的作品中涉及的这些问题和文学特点,也引证了海德格尔的返乡诗学和阿尔弗雷德·许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深入思考为什么"回去"不一定是"返乡",为什么对于流散者,"幽暗与朗照"的对立,成为一个解脱不了的命运谶语。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主义语境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流散意识和流散文学,深刻地反映了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精神家园游离失所的状态.将印度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可对流散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本质认识.游走在边缘的流散学者的发展趋势,必将在同样的深度上拥抱和理解其母国文化和相对的他者文化,超越二者的差异和歧见,在相互碰撞的文化和价值中找到共性,这正是全球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文学与新移民文学同处美国的写作背景下,在创作主题、书写侧重、文化认同等方面却各自有其不同的特征。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比较文学角度看,它包含了比较的多重性;从流散写作角度看,它体现了流散的典型性。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海外华人文学及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8.
研究流散文学与本土经典的关系有助于从跨民族、跨文化的视阈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性,对古犹太流散写作与希伯来经典之间关系的考察能提供一种带有示范意义的个案分析.希伯来经典是在犹太民族国破家亡之后的流散时期逐步完成其经典化过程的,犹太人经磨历劫的苦难历史为之赋予博大精深的品质.后来的犹太流散写作既传承了希伯来经典的观念形态和言说方式,也会通多种异域文化要素,与本民族经典所体现的古老传统构成种种对话之势.古犹太流散写作的诗性话语并非希伯来经典的简单复制,而是呈现出诸多变异和更新.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进入21世纪,全球化浪潮越发高涨,流散书写成为一种与时代合拍的新文学样式受到人们的格外关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美国亚裔文学成为族裔文学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备受瞩目,成为流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20世纪80年代,汤亭亭、谭恩美、黄哲伦、赵健秀、任  相似文献   

10.
第一代美国犹太文学是犹太美国人的隔离苦难史。第二代美国犹太作家则刻意疏离犹太身份,其作品也被贴上了"同化"标签。上世纪70年代末,第三代犹太美国作家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对犹太传统回归的渴望,其文学也随之呈现出"回归"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第四代美国犹太作家的崛起,流散转向逐渐形成,而介于"流散"趋势与"同化"主题之间的"回归"浪潮是研究美国犹太文学历史和未来的重要连接点,其地位和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