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促进河南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强化东西联动、服务国家大局的重要方略,也是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绝佳契机,能有效破解高校发展"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等问题。高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探究中原经济区建设赋予高校的责任和使命,谋划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对于提升河南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后备军。立足于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与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考虑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应为:确立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大教育投入,使河南省高校成为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的核心,以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规模与质量不同步、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名校强校数量少、教育教学质量仍然偏低等问题。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省高等教育提出了高标准、新要求,河南省高校应发挥"人才库"、"动力源"、"技术库"及"思想库"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高水平社会服务和理论保证。河南省高校实现办学主体、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及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多样化,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是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4.
高校扩招20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了从精英化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再到普及化阶段的"三级跳",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回顾高校扩招20年历程,可以把握高等教育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中国高等教育需要继续扩大在学总规模,提高普及化程度;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提高高等教育投入;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优化高校生师比,尽快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早日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如何发展河南省的高等教育,政府与学界多有建议和诸种良策,但是,对于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汲取"本省高教历史因素"的启示,以及此种汲取的具体途径,尚未见到有专题研究。本文以民国时期的河南高等教育"本省化"措施作为切入点,分为五个方面,对如何汲取"历史因素"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一、汲取优秀的"河南精神"的合理因素,强化高等教育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全局意识;二、借鉴民国时期河南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中"本省化"的宝贵经验,推动当前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发展;三、借鉴民国时期河南高教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办学经验,多管齐下,在管理模式和经费筹集方面有所创新;四、借鉴民国时期河南高等教育科研、课程设置及时呼应本省需求的办学经验,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五、借鉴民国时期河南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贵经验,加强"通识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中原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相似文献   

6.
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对河南高校体育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分析了河南高校体育的现状,分析了河南高校体育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契合度,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高校体育互动发展的路径,并从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为河南高校体育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四川省高等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建立了一支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逐步形成了梯度性层次、多样化形式、适切性科类、区域化布局的完整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然而,四川高等教育也存在着规模总量偏小、结构不尽合理、投入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较大以及高等教育体制亟待完善等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河南理工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凝练铸就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办学精神,学校师生在弘扬办学精神的过程中,坚持改革和创新,矢志不渝地为国家培养勤奋实干人才,为国家能源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9.
河南理工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凝练铸就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办学精神,学校师生在弘扬办学精神的过程中,坚持改革和创新,矢志不渝地为国家培养勤奋实干人才,为国家能源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10.
国家对西部地区多方面、多角度的政策支持,为解决西部教育发展长期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整体上看,“中部塌陷”成为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中原经济区是人12"稠密的内陆传统农业地区,义务教育规模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河南人均教育经费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仅靠自身力量难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相匹配的义务教育发展保障。建议中央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中原地区“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从西方发展观的历史演变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力图寻求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西方发展理论也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简要地凝练为这样五个方面:从西化到特色的转变、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从单面到全面的转变、从征服到保护的转变和从物本到人本的转变.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辩证地借鉴和吸收这些理论成果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从西方发展观的历史演变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力图寻求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西方发展理论也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简要地凝练为这样五个方面:从西化到特色的转变、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从单面到全面的转变、从征服到保护的转变和从物本到人本的转变。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辩证地借鉴和吸收这些理论成果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发展观都有自己的发展主体问题,发展观主体的界定决定着一种发展观的本质。科学发展观改变了传统发展观的思维模式,把发展的主体赋予了人。首先,人是科学发展的目的,发展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次,科学发展观尊重人的创造性,用人自身的发展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再次,人还是发展的动力来源,是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主体。最后,人在实践中的行为和决断决定着发展,人在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人也要为发展的走向和后果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4.
发展是大方向,但也有一个合理性问题。发展不仅是快与慢,还涉及是好与坏;不仅是怎样发展,还关乎为谁发展。发展的合理性已渐成为发展的核心问题。概括地说,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就是合理的发展,凡体现全社会共同利益的发展方为合理的发展,凡达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发展才是合理的发展。发展的合理性具体体现在效率与公平,质与量,先富与共富,代中与代际等关系的辩证统一上。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的内涵,指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管理的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转的体制、机制的完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正视社会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发展显得滞后,矛盾凸现。执政党和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建设,加强公共服务职能,把领导精力和更多的工作放到加快社会发展上来。  相似文献   

16.
西部开发与民族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面对新世纪人类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加快西部开发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这就客观要求必须重新审视西部开发的发展思路、开发模式、战略目标,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重视解决少数民族发展问题,明确西部开发不是新一轮的区域开发、资源开发、项目开发,而是一个能够真正带动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战略,更是一个关注长远、关注未来、关注少数民族发展的综合战略。  相似文献   

17.
发展的革命——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发展是生命世界的永恒主题,但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对"发展"的理解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人均GNP提高等意义上.人类在惬意地享受着工业文明之树结出的累累硕果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却千疮百孔,"生物群体崩溃"有可能在未来200年内发生,工业化的生态代价令人始料不及.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后,人类才大梦初醒,原来孜孜以求的没有发展的增长不过是竹篮打水.20世纪60-80年代诞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念的一次深刻变革,然而,可持续发展观由于自身的残缺不可避免地走入绝地.确立全新的发展观,实现发展的革命,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使命,而实现这种革命的契机存在于也只能存在于所有物种乃至所有存在物的和谐之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作者提出了一种足以引致发展革命的发展观--和谐发展观.一旦人类认识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藉此实现了发展的革命,那么,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梦寐以求的发展大业必定能翻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 ,它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的一种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必须构建新的运行机制 ,确立新的培养目标 ,促进高等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有一个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观上的重大突破阶段;从2002 年11月党的"十六大"到2003 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阶段;从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到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之前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不断固化并逐渐成为人们共识的阶段;从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迄今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得以确立,并写入党章,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和深化的阶段.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与实践发展的必然成果,是为解决我国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的现实需要、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理论,也是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时代人类先进文明、先进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借助谢康(2005)提出的条件趋同与无条件趋同模型,建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规范研究模型。分析发现,相对于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阶段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阶段,工业化与信息化相持阶段是极其短暂的、不稳定的。虽然在形式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趋同过程的重复,但这两个阶段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信息化跳跃”是这种区别的突出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